一种继电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306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装置,包括壳体、常闭端子、常开端子、线圈端子、电磁线圈、电磁铁和第一衔铁,第一衔铁的下方与电磁铁选择性接触,第一衔铁的上方垂直连接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外侧连接有动触点,动触点位于常闭端子和常开端子之间,壳体的外侧还活动插设有第一插杆,第一插杆上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一插杆的内侧下方开设有盲孔,盲孔的内部通过第三弹簧活动插设有第二插杆,第二插杆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楔形块,壳体内部底面连接有第二楔形块和第三支架,第三支架的上方通过铰轮活动铰接有第二衔铁,第二衔铁的内侧垂直连接有拨杆。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具有通电复位保护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
,尤其是一种继电器装置。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它是一种通过响应电信号来切断或接通电气回路的电力开关,广泛的应用于车辆、各种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中,是电力系统中的必备重要元器件。中国技术专利CN206564226U公开了一种带手动开关的继电器。这种结构的继电器增加了手动按钮,能使工作人员临时控制电气的通断,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工作人员工作疏忽,按下了按钮后忘记复位,导致部分元器件损坏,从而限制了其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具有通电复位保护的功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继电器装置,包括壳体、常闭端子、常开端子和线圈端子,所述壳体的内部连接有电磁线圈,电磁线圈的内侧连接有电磁铁,壳体的内侧还通过第一支架活动铰接有第一衔铁,第一衔铁的下方与电磁铁选择性接触,第一衔铁的上方垂直连接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外侧连接有动触点,动触点位于常闭端子和常开端子之间,壳体的外侧还活动插设有第一插杆,第一插杆上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一插杆的内侧下方开设有盲孔,盲孔的内部通过第三弹簧活动插设有第二插杆,第二插杆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楔形块,壳体内部底面连接有第二楔形块和第三支架,第三支架的上方通过铰轮活动铰接有第二衔铁,第二衔铁的内侧垂直连接有拨杆。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内部还连接有限位框,第二支架位于限位框内,限位框与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作为优选,所述电磁线圈的外侧与线圈端子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插杆的外侧还连接有按钮。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衔铁与电磁铁选择性接触,拨杆与第一楔形块选择性接触,第一插杆与第一衔铁选择性接触,第二楔形块和第一楔形块选择性接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为中间继电器,电磁线圈在通电后,会使电磁铁具有磁性,从而能够吸引活动铰接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一衔铁,使第一衔铁与电磁铁接触,并进一步的使第一支架带动动触点移动,从与常开端子接触切换至与常闭端子接触,完成切换过程,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向内侧按压第一插杆,使第一插杆向内侧移动挤压第一衔铁,达到动触点从与常开端子接触切换至与常闭端子接触的过程,当第一插杆移动到最内侧后,盲孔内通过第三弹簧活动插设的第二插杆,其下端的第一楔形块会与下方的第二楔形块接触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的两个斜面互相接触,随着第一插杆的向内侧移动会产生相互挤压,从而使第二插杆部分缩回盲孔,当第一楔形块通过第二楔形块后,两个楔形块的直线边会互相接触,会产生阻挡的作用,该作用能够对第一插杆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其缩回,从而达到继电器手动控制的目的,更进一步的,在手动压下第一插杆后,如果此时当电磁线圈通电使电磁铁具备磁性,电磁铁能同时吸取第二衔铁并使第二衔铁与电磁铁接触,由于第二衔铁与拨杆固定连接,第二衔铁的转动也会同步带动拨杆的转动,该动作能使拨杆向上拨动第一楔形块,使第二插杆部分缩回盲孔,从而使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失去干涉效果,第一插杆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缩回,这种结构的继电器,在实现手动控制通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通电复位保护的功能,防止工作人员疏忽,在手动控制完继电器后,忘记复位造成部分电气元件损坏的事故。壳体内部的限位框,能够对第二支架起到一定的位置导向作用,第一弹簧能保证动触点能在不通电的情况与常开端子互相接触。线圈端子用于给电磁线圈供电。第一插杆外侧的按钮,方便操作人员按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动触点与常开端子接触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动触点与常闭端子接触的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杆位置的结构图。图中:1、壳体;2、常闭端子;3、常开端子;4、线圈端子;5、电磁线圈;6、电磁铁;7、第一支架;8、第一衔铁;9、第二支架;10、限位框;11、第一弹簧;12、动触点;13、按钮;14、第一插杆;15、第二弹簧;16、限位环;17、盲孔;18、第三弹簧;19、第二插杆;20、第一楔形块;21、第二楔形块;22、第三支架;23、拨杆;24、铰轮;25、第二衔铁;26、套环;27、底板;28、第四弹簧。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参照图1-3,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壳体1、常闭端子2、常开端子3和线圈端子4,所述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电磁线圈5,电磁线圈5的内侧连接有电磁铁6,壳体1的内侧还通过第一支架7活动铰接有第一衔铁8,第一衔铁8的下方与电磁铁6选择性接触,第一衔铁8的上方垂直连接有第二支架9,第二支架9的外侧连接有动触点12,动触点12位于常闭端子2和常开端子3之间,壳体1的外侧还活动插设有第一插杆14,第一插杆14上连接有限位环16,限位环16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有第二弹簧15,第一插杆14的内侧下方开设有盲孔17,盲孔17的内部通过第三弹簧18活动插设有第二插杆19,第二插杆19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楔形块20,壳体1内部底面连接有第二楔形块21和第三支架22,第三支架22的上方通过铰轮24活动铰接有第二衔铁25,第二衔铁25的内侧垂直连接有拨杆23。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为中间继电器,电磁线圈5在通电后,会使电磁铁6具有磁性,从而能够吸引活动铰接在第一支架7上的第一衔铁8,使第一衔铁8与电磁铁6接触,并进一步的使第一支架7带动动触点12移动,从与常开端子3接触切换至与常闭端子2接触,完成切换过程,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向内侧按压第一插杆14,使第一插杆14向内侧移动挤压第一衔铁8,达到动触点12从与常开端子3接触切换至与常闭端子2接触的过程,当第一插杆14移动到最内侧后,盲孔17内通过第三弹簧18活动插设的第二插杆19,其下端的第一楔形块20会与下方的第二楔形块2接触第一楔形块20和第二楔形块21的两个斜面互相接触,随着第一插杆14的向内侧移动会产生相互挤压,从而使第二插杆19部分缩回盲孔17,当第一楔形块20通过第二楔形块21后,两个楔形块的直线边会互相接触,会产生阻挡的作用,该作用能够对第一插杆14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其缩回,从而达到继电器手动控制的目的,更进一步的,在手动压下第一插杆14后,如果此时当电磁线圈5通电使电磁铁6具备磁性,电磁铁6能同时吸取第二衔铁25并使第二衔铁25与电磁铁6接触,由于第二衔铁25与拨杆23固定连接,第二衔铁25的转动也会同步带动拨杆23的转动,该动作能使拨杆23向上拨动第一楔形块20,使第二插杆19部分缩回盲孔17,从而使第一楔形块20和第二楔形块21失去干涉效果,第一插杆14在第二弹簧15的作用下缩回,这种结构的继电器,在实现手动控制通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通电复位保护的功能,防止工作人员疏忽,在手动控制完继电器后,忘记复位造成部分电气元件损坏的事故。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装置,包括壳体(1)、常闭端子(2)、常开端子(3)和线圈端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电磁线圈(5),电磁线圈(5)的内侧连接有电磁铁(6),壳体(1)的内侧还通过第一支架(7)活动铰接有第一衔铁(8),第一衔铁(8)的下方与电磁铁(6)选择性接触,第一衔铁(8)的上方垂直连接有第二支架(9),第二支架(9)的外侧连接有动触点(12),动触点(12)位于常闭端子(2)和常开端子(3)之间,壳体(1)的外侧还活动插设有第一插杆(14),第一插杆(14)上连接有限位环(16),限位环(16)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有第二弹簧(15),第一插杆(14)的内侧下方开设有盲孔(17),盲孔(17)的内部通过第三弹簧(18)活动插设有第二插杆(19),第二插杆(19)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楔形块(20),壳体(1)内部底面连接有第二楔形块(21)和第三支架(22),第三支架(22)的上方通过铰轮(24)活动铰接有第二衔铁(25),第二衔铁(25)的内侧垂直连接有拨杆(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装置,包括壳体(1)、常闭端子(2)、常开端子(3)和线圈端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连接有电磁线圈(5),电磁线圈(5)的内侧连接有电磁铁(6),壳体(1)的内侧还通过第一支架(7)活动铰接有第一衔铁(8),第一衔铁(8)的下方与电磁铁(6)选择性接触,第一衔铁(8)的上方垂直连接有第二支架(9),第二支架(9)的外侧连接有动触点(12),动触点(12)位于常闭端子(2)和常开端子(3)之间,壳体(1)的外侧还活动插设有第一插杆(14),第一插杆(14)上连接有限位环(16),限位环(16)与壳体(1)的内壁连接有第二弹簧(15),第一插杆(14)的内侧下方开设有盲孔(17),盲孔(17)的内部通过第三弹簧(18)活动插设有第二插杆(19),第二插杆(19)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楔形块(20),壳体(1)内部底面连接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索依娜杨迎新费冬妹安春燕梅桂静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