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3059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关,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可动接触片的劣化,能够实现高容量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开关具备外壳(10)、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具有可动接触片(50)的柱塞(40)。可动接触片(50)具有:主体部(51)、从主体部(51)分别向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同时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的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第三腕部(54)、设于第一腕部(52)的第一可动触点(521)、设于第二腕部(53)的第二可动触点(531)、设于第三腕部(54)的第三可动触点(5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开关,其具备:具有收纳部的外壳、分别电气独立设置于收纳部的内底面的通用固定触点及个别固定触点、可插拔地设于收纳部内的驱动部件、伴随驱动部件向收纳部内的插拔而与通用固定触点及个别固定触点滑接的可动触点。在上述开关中,在可动触点上设置分别夹持个别固定触点并个别地滑接的独立的第二及第三触点部,并且,在个别固定触点上设有与可动触点的第二触点部接触的电弧消耗用的第一接触部、与比第二触点部更晚地接触的可动触点的第三触点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由此,能够防止在个别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导致的个别固定触点的劣化。专利文献1:专利429559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开关中,由于各触点部经由沿着可动触点的滑动方向延伸的腕部相互连结,故而在使开关高容量化时,由于产生的电弧,遍及腕部的延伸方向的大范围使腕部劣化,有时各触点部不作为触点发挥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开关,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可动接触片的劣化,实现高容量化。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开关具备: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通用固定触点部;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同时,以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及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的并列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具备伴随向所述并列方向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同时接触地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主体部,其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延伸;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分别向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同时,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第一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三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三腕部,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柱塞沿着所述并列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根据上述方面的开关,可动接触片的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分别向与柱塞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即使通过由于柱塞的移动,各可动触点相对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而产生电弧,也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的各腕部造成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的高容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图2是拆下图1的开关的罩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柱塞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绝缘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可动接触片的侧面图;图7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可动接触片的正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的动作的图;图9是接着图8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图10是接着图9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图11是接着图10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图12是接着图11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图13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变形例的立体图。标记说明1:开关10:外壳11:基座111:第一矩形面112:第二矩形面113:突出部12:罩体13:收纳部14:端子孔15:开口部20: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1:端子部22:通用固定触点部23:倾斜面30: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1:端子部32:个别固定触点部321: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3:倾斜面40:柱塞41:壳体42:突起部43:螺旋弹簧44:开口部45:贯通孔46:环状台阶部50:可动接触片51:主体部52:第一腕部521:第一可动触点522:固定部523:弹性部53:第二腕部531:第二可动触点532:固定部533:弹性部54:第三腕部541:第三可动触点542:固定部543:弹性部55:定位用腕部61:第一绝缘壁部62:第二绝缘壁部63:第一平坦面64:锥面65:第二平坦面66:角部71、72、73:间隙L1~L6:直线距离CL:中心线CP:垂直面W: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括“上”、“下”、“右”、“左”、“端”、“侧”)的用语),但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参照附图容易理解专利技术,并不是通过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不是限制本专利技术、其适用物、或其用途的意思。再者,附图是示意的表示,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与现实的尺寸一致。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备: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3的绝缘性的外壳10、固定于外壳10的导电性的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导电性的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配置于收纳部13的柱塞40。外壳10由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11和覆盖该基座11的一个外表面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罩体12构成。如图2所示,基座11具有:与罩体12一同构成收纳部13的第一矩形面111、和与该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第二矩形面112。在该基座11上设有贯通第一矩形面111及第二矩形面112的两个端子孔14(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各端子孔14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即,图4的纸面贯通方向)延伸。在各端子孔14中分别插入并保持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即,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相互相对于板厚方向并列地配置,同时,以相互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外壳10的基座11。另外,如图3所示,基座11具有:从第一矩形面111向与第一矩形面111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13、和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在第一矩形面111隔开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壁部61及第二绝缘壁部62。一对突出部113配置在后述的罩体12的开口部15与后述的柱塞40的可动接触片50之间,支承后述的柱塞40的螺旋弹簧43。在这一对突出部113之间配置有后述的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个别固定触点部32。第一绝缘壁部61为个别侧绝缘部的一例,配置在第一矩形面11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之间。如图4所示,在第一绝缘壁部61的厚度方向(即,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朝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按顺序分别设有第一平坦面63、锥面64及第二平坦面65。第一绝缘壁部61的第一平坦面63的厚度尺寸比第二平坦面65的厚度尺寸大。即,各锥面64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关,其具备: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通用固定触点部;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及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的并列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具备伴随向所述并列方向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同时接触地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主体部,其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延伸;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分别向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第一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三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三腕部,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柱塞沿着所述并列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8 JP 2017-0901601.一种开关,其具备: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通用固定触点部;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及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的并列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具备伴随向所述并列方向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同时接触地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主体部,其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延伸;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分别向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第一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三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三腕部,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柱塞沿着所述并列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从所述主体部向同一方向延伸,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二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裕之黑木健儿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