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4255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以原始含多种岩石矿物组分的数字岩心模型和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为参考,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化学解堵剂对岩石矿物和沥青质解堵效果的室内实验结果(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转化及体积变化规律),通过基于模型离散点稳定性判别和形态学中溶蚀算法等方法将室内研究结果与数字岩心模型紧密结合,实现了基于数字岩心技术对储层解堵过程的模拟,最后通过对化学解堵药剂解堵前后数字岩心模型微观结构及孔渗变化的分析,得到不同模拟条件下,化学解堵药剂对储层伤害的解堵机理,该方法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也为储层解堵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主要针对原始资料较少的储层,开展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解堵过程模拟。
技术介绍
稠油油藏在注蒸汽生产过程中,由于储层岩石及流特性质的变化会造成储层伤害而导致注汽压力升高而影响正常的注蒸汽作业;一方面由于不同黏土矿物会在不同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膨胀、转化等而造成储层伤害,另一方面稠油油藏中极性较强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吸附在储层岩石矿物表面形成复合堵塞物而进一步加剧储层伤害。针对稠油油藏常见的堵塞物类型(无机堵塞物和有机堵塞物),所采取的化学解堵措施较为广泛,包含注黏土稳定剂、泡沫酸洗、复合酸化、注稠油降粘剂和薄膜扩展剂等。如何利用有限的现场资料,快捷高效的研究不同化学解堵药剂对于储层微观结构损害的影响,从而减小储层伤害对于油气田开发过程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仪器分析手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数字岩心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数字岩心重建技术作为一项发展较为迅速的微观尺度储层模拟分析手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也由最初的岩石基本物性研究扩展到了孔隙内流体的渗流、富集、岩石电性关系等多个方面。黏土矿物是储层岩石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除遇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外,多数还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等特点;是导致储层发生敏感性伤害的主控因素,而稠油热采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和原油组分等的变化,原油中的极性大分子化合物不断聚集并悬浮于储层孔隙当中,同时在力的作用下吸附于储层岩石矿物的表面,从而加剧了储层伤害,化学解堵措施可有效地改善储层伤害后储层的孔渗状况;但常规的室内研究手段由于取样成本高,模拟过程重复对比性差给储层伤害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通过基于数值法构建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结合室内实验研究结果,模拟不同条件下化学解堵药剂对不同类型堵塞物的解堵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通过数字岩心技术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与现场资料相结合,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化学解堵药剂对不同类型堵塞物的解堵过程提供手段。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基于真实储层二维信息,构建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以及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其中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包括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和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步骤2,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不同模拟条件(不同温度,不同润湿环境条件,不同水类型)下储层岩石矿物的转化、体积变化和沥青质的沉积吸附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不同温度、压力,解堵药剂类型)下解堵药剂对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不同温度、压力,抑制剂类型,原油类型)下化学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规律,以及不同模拟条件(不同温度、压力,解堵剂类型,原油类型,岩石矿物类型)下解堵剂对沥青质的解吸规律,具体包括,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体积变化、转化规律的实验参数;沥青质的沉积量以及沥青质在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化学药剂作用后,各类岩石矿物的溶蚀量,沥青质的抑制率以及沥青质的解吸量;步骤3,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敏感性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步骤4,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沥青质的抑制及解吸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所述步骤1中,真实储层二维信息包括铸体薄片、岩石粒度分布、黏土矿物分布、黏土矿物产状特征;具体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构建步骤包括:第一步,利用过程法构建基础数字岩心模型时,考虑黏土矿物的总含量,在沉积过程中,根据真实储层的粒度分布情况,随机选择沉积颗粒的半径,沉积颗粒的尺寸不但由原始的沉积颗粒粒度分布决定,同时额外考虑黏土矿物与储层砂岩颗粒之间的比例,在满足高能环境和重力势能梯度最大的下落模拟原则的基础上模拟沉积过程,并结合真实岩心孔隙度,选择压实因子控制数字岩心模型的孔隙度;第二步,将单位体像素点的空间占位,即点、线和面占位三种类型,按其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赋予权值,其中面为5,边为3,点为2;在选取交换单位体像素点时,计算该体像素点与邻域占位点、线和面上的不稳定性贡献程度S,并基于模拟退火算法中能量值下降的过程,引入交换单位体像素点对其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参数Sd,对交换点的可交换性进行判断,提高交换单位体像素点的有效性,其中Sd为与模拟过程中系统能量相关的无因次值:Sd=N×β(E0-Ei/△Emax)(1)式中,N为单位体像素点影响的邻域接触点的个数,无量纲;β为单位体像素点对邻域不稳定性系数,无量纲;E0为系统的初始能量,无量纲;Ei为第i次降温后系统的能量,无量纲;ΔEmax为初始模型和基于储层岩石二维信息的参考模型系统的能量差值,无量纲,初始模型是指过程法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第三步,利用改进混合算法构建初始数字岩心模型,步骤为:①建立基于储层岩石二维信息的参考模型,将过程法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作为改进混合算法的初始模型,设定初始温度,并计算初始系统的相关参数,包含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分形特征函数和能量值;②在保证模拟退火降温过程随机性的基础上,计算交换单位体像素点26个空间占位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S;当S>Sd时,认为该点的不稳定程度较高,可作为系统更新的交换点;当S<Sd时,则重复步骤②;③计算交换单位体像素点后系统的相关参数,包括单点概率函数、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分形函数和能量值,计算与未交换前系统的能量差值ΔE;当ΔE<0时,更新系统;当ΔE>0时,根据Metropolis准则来判断系统是否更新,即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接受系统更新;如果判断后不满足系统更新条件,则返回步骤②;④判断内循环终止条件,即判断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系统能量差值是否小于设定最小能量差值;同时为避免系统刚降温,系统能量上升而立刻导致内循环结束而产生的降温,通过设定系统更新的失败率ff来避免该现象的出现,其中:式中,Nf为导致系统能量回升的更新失败的次数;N为系统更新的总次数;当ff大于一定值后,则进行降温处理,降温过程采取等比降温方案,并返回步骤②;⑤当模拟过程温度降低到最终设定温度时或与上次降温的系统能量差值ΔE小于设定值时,整个模拟过程终止;作为约束条件,模拟退火算法中使用的统计函数包括:单点概率函数P(r)、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和分形函数,利用自相关函数和线性路径函数对初始系统进行退火模拟,当模型具备一定分形特征后,引入分形函数进一步约束重建模型。第四步,将混合算法重建后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的类球岩石颗粒,与过程法中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的原始球形岩石颗粒相比较并取二者补集,将初始数字岩心模型初步划分为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基于真实储层二维信息,构建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以及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其中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包括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和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步骤2,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不同模拟条件下储层岩石矿物的转化、体积变化和沥青质的沉积吸附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下解堵药剂对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下化学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规律,以及不同模拟条件下解堵剂对沥青质的解吸规律,具体包括,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体积变化、转化规律的实验参数;沥青质的沉积量以及沥青质在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化学药剂作用后,各类岩石矿物的溶蚀量,沥青质的抑制率以及沥青质的解吸量;步骤3,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敏感性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步骤4,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沥青质的抑制及解吸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基于真实储层二维信息,构建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以及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其中储层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包括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和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数字岩心模型;步骤2,通过室内实验得到不同模拟条件下储层岩石矿物的转化、体积变化和沥青质的沉积吸附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下解堵药剂对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不同模拟条件下化学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规律,以及不同模拟条件下解堵剂对沥青质的解吸规律,具体包括,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体积变化、转化规律的实验参数;沥青质的沉积量以及沥青质在不同类型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化学药剂作用后,各类岩石矿物的溶蚀量,沥青质的抑制率以及沥青质的解吸量;步骤3,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岩石敏感性伤害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岩石矿物的溶解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敏感性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步骤4,基于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数字岩心模型,结合不同模拟条件下沥青质的抑制及解吸规律,构建不同模拟条件下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储层沥青质沉积吸附伤害解堵数字岩心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模型的稠油油藏储层解堵过程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真实储层二维信息包括铸体薄片、岩石粒度分布、黏土矿物分布、黏土矿物产状特征;具体的含多种岩石矿物的数字岩心模型构建步骤包括:第一步,利用过程法构建基础数字岩心模型时,考虑黏土矿物的总含量,在沉积过程中,根据真实储层的粒度分布情况,随机选择沉积颗粒的半径,沉积颗粒的尺寸不但由原始的沉积颗粒粒度分布决定,同时额外考虑黏土矿物与储层砂岩颗粒之间的比例,在满足高能环境和重力势能梯度最大的下落模拟原则的基础上模拟沉积过程,并结合真实岩心孔隙度,选择压实因子控制数字岩心模型的孔隙度;第二步,将单位体像素点的空间占位,即点、线和面占位三种类型,按其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赋予权值,其中面为5,边为3,点为2;在选取交换单位体像素点时,计算该体像素点与邻域占位点、线和面上的不稳定性贡献程度S,并基于模拟退火算法中能量值下降的过程,引入交换单位体像素点对其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参数Sd,对交换点的可交换性进行判断,提高交换单位体像素点的有效性,其中Sd为与模拟过程中系统能量相关的无因次值:Sd=N×β(E0-Ei/△Emax)(1)式中,N为单位体像素点影响的邻域接触点的个数,无量纲;β为单位体像素点对邻域不稳定性系数,无量纲;E0为系统的初始能量,无量纲;Ei为第i次降温后系统的能量,无量纲;ΔEmax为初始模型和基于储层岩石二维信息的参考模型系统的能量差值,无量纲,初始模型是指过程法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第三步,利用改进混合算法构建初始数字岩心模型,步骤为:①建立基于储层岩石二维信息的参考模型,将过程法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作为改进混合算法的初始模型,设定初始温度,并计算初始系统的相关参数,包含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分形特征函数和能量值;②在保证模拟退火降温过程随机性的基础上,计算交换单位体像素点26个空间占位对邻域不稳定性的贡献程度S;当S>Sd时,认为该点的不稳定程度较高,可作为系统更新的交换点;当S<Sd时,则重复步骤②;③计算交换单位体像素点后系统的相关参数,包括单点概率函数、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分形函数和能量值,计算与未交换前系统的能量差值ΔE;当ΔE<0时,更新系统;当ΔE>0时,根据Metropolis准则来判断系统是否更新,即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接受系统更新;如果判断后不满足系统更新条件,则返回步骤②;④判断内循环终止条件,即判断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系统能量差值是否小于设定最小能量差值;同时为避免系统刚降温,系统能量上升而立刻导致内循环结束而产生的降温,通过设定系统更新的失败率ff来避免该现象的出现,其中:式中,Nf为导致系统能量回升的更新失败的次数;N为系统更新的总次数;当ff大于一定值后,则进行降温处理,降温过程采取等比降温方案,并返回步骤②;⑤当模拟过程温度降低到最终设定温度时或与上次降温的系统能量差值ΔE小于设定值时,整个模拟过程终止;作为约束条件,模拟退火算法中使用的统计函数包括:单点概率函数P(r)、自相关函数、线性路径函数和分形函数,利用自相关函数和线性路径函数对初始系统进行退火模拟,当模型具备一定分形特征后,引入分形函数进一步约束重建模型。第四步,将混合算法重建后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的类球岩石颗粒,与过程法中构建的基础数字岩心模型的原始球形岩石颗粒相比较并取二者补集,将初始数字岩心模型初步划分为岩石骨架相、孔隙相和黏土矿物相三大类;第五步,通过Hoshen-Kopelman算法对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的黏土矿物基团进行统计和划分,其中被M相占据的概率为c,被T相占据的概率为1-c,对于晶格中的每一个占位i,当其被M相占据时,则给该占位赋予一个基团标记其中α是基团标记的特征符号,t为基团标记的次数,某一离散点的标记由一系列自然数表示:在这一系列自然数中只有一个自然数是基团α的准确标记,该标记为且该值是集合(3)中所有自然数的最小值,其它各基团标记之间的关系则由以下整数集给出:其中,只有是正整数元素,该值为基团中M相的个数,当进行第t次标记时,若基团中M相个数少于上次标记过程基团α的M相个数,则将该差值表示为相应t次的基团α的T相个数,(4)中的其它元素皆为负整数,反映了与其它基团标记的关系,与的关系用式(5)表示:检查被判断离散点是否有被扫描过的相邻离散点,若相邻离散点为T相,则将当前被判断离散点赋予新基团的标记;如果有一个相邻离散点已经赋予基团标记,则将当前网格与相邻离散点赋予相同的标记;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相邻离散点已经赋予基团标记,且基团标记各不相同,则将基团中所有离散点赋予相同的标记,最后统计并划分模型中黏土矿物相基团的个数及尺寸;第六步,较大的连通基团为黏土相中基团尺寸大于相邻基质颗粒尺寸的黏土矿物基团,通过K-means算法对初始数字岩心模型中黏土矿物相基团尺寸较大的黏土矿物基团进行划分,具体步骤如下:①读取数据样本的集合;②设定样本聚类的个数k,随机的选取k个数据样本作为初始的数据样本聚类中心;③计算欧氏距离,计算数据样本中每个数据到各聚类中心的欧式几何距离,然后根据最小误差平方和准则函数将数据按照远近距离划分到相应的不同聚类中心所对应的聚类当中;④更新聚类中心,将每个聚类中所有数据的均值作为各个聚类新的中心,并以最小误差平方和准则重新计算新的聚类中心的值;⑤迭代判别,将步骤④中计算得到的数值与前一次计算得到的数值相比较,如果两者差值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则停止迭代,否则重新进行步骤③进行迭代;⑥输出数据样本及聚类结果,包括每个聚类的聚类中心、大小;第七步,当黏土矿物基团边界的离散点为单个岩石颗粒时,则将该黏土矿物基团划分为交代形式,交代形式主要分布于岩石颗粒内,呈单个离散点的形式分布;当黏土矿物基团边界的相邻离散点为单个岩石骨架颗粒及孔隙时,则将该黏土矿物相基团划分为颗粒表面充填形式;当黏土矿物基团边界的相邻离散点为多个岩石骨架颗粒及孔隙时,则将该黏土矿物基团划分为粒间充填形式;将交代形式、颗粒表面充填形式和粒间充填形式的黏土矿物基团分别标记为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延龙龚迪光王洋袁有金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