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0216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感器。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电感器(10)具有铁芯(20)、一对端子电极(30、40)、线材(50)以及罩部件(60)。铁芯(20)具有轴部(21)和一对支承部(22、23)。线材(50)包括卷绕于轴部(21)的线圈部(51)、与端子电极(30、40)形成了连接的连接端部(52、53)以及位于连接端部(52、53)与线圈部(51)之间的配线部(54、55)。连接端部(52)与位于支承部(22)的上表面(22e)的上表面电极(34)连接。连接端部(53)与位于支承部(23)的上表面(23e)的上表面电极(44)连接。罩部件(60)形成为,覆盖被卷绕于轴部(21)的线材(50),覆盖轴部(21)的上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感器
本技术涉及具有卷绕于铁芯的线材的电感器。
技术介绍
现在,在电子设备中搭载有各种电感器。线圈型电感器具有铁芯和卷绕于铁芯的线圈部的线材。线材的端部与线圈部的两端的凸缘部的一个面(底面)的端子电极连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电感器例如搭载于电路基板。端子电极通过焊料等与电路基板的焊盘连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001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21438号公报然而,有例如使用防潮用封装树脂对搭载有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进行模制而成的电子装置(电子部件模块)。在对该电子装置使用了上述电感器的情况下,存在因电子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的变化所致的封装树脂的膨胀收缩,令线材断线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点为产生,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的电感器。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在所述轴部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支承部及在所述轴部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支承部;第一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罩部件,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面的第一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面的第二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线材包括卷绕于所述轴部的线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部、所述线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之间的第一配线部以及所述线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之间的第二配线部,所述第一配线部的至少局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的至少局部被所述罩部件覆盖。采用该结构,在电感器安装于电路基板且由封装树脂形成了覆盖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配线部的至少局部和第二配线部的至少局部由罩部件覆盖,因此封装树脂的膨胀收缩不易产生影响。故而,能够减少因封装树脂的膨胀收缩所致的线材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表面。采用该结构,线材的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位于比铁芯的轴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不会使制造方法变得复杂,并且能够针对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这两者,以简易的结构减少线材的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侧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侧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侧表面朝向相同的侧表面。采用该结构,不会使制造方法变得复杂,能够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侧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侧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侧表面朝向不同的侧表面。采用该结构,能够针对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这两者,以简易的结构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侧表面。采用该结构,能够针对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这两者,以简易的结构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线材的所述第一配线部整体和所述第二配线部整体。采用该结构,能够针对第一配线部整体和第二配线部整体,防止封装树脂与之接触,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线材的断线。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线材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部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部。采用该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上表面。采用该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为,所述罩部件的上表面是平坦的。采用该结构,电感器的安装性提高。上述电感器优选为,在所述轴部卷绕多根线材,在所述第一支承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在所述第二支承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电极。采用该结构,在具有多根线材的电感器中,能够在由封装树脂形成了覆盖的情况下,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作为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由封装树脂覆盖,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设置于所述轴部的两端的一对支承部;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对支承部;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以及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所述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的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连接电极,所述线材包括卷绕于所述轴部的线圈部、与所述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连接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线圈部与所述连接端部之间的配线部,所述配线部的至少局部被所述罩部件覆盖,由此该局部不与所述封装树脂接触。采用该结构,在电感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并由封装树脂形成了覆盖的情况下,配线部的至少局部由罩部件覆盖,因此封装树脂的膨胀收缩不易产生影响。故而,能够减少因封装树脂的膨胀收缩所致的线材断线的产生。采用本技术的电感器,能够减少线材断线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中,(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主视图,(b)是电感器的端面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安装状态下的电感器的说明图。图4中,(a)是比较例的电感器的主视图,(b)是示出安装状态下的电感器的说明图。图5中,(a)、(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6中,(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主视图,(b)是电感器的端面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立体图。图8中,(a)、(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中,(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主视图,(b)是电感器的端面图。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立体图。图11中,(a)、(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2中,(a)、(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3中,(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主视图,(b)是电感器的端面图。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20…铁芯;21…轴部;22…支承部(第一支承部);23…支承部(第二支承部);22f、23f…底面;22c、22d、23c、23d…侧表面;22e、23e…上表面;30、40…端子电极;31、41…安装电极;32、33、42、43…侧表面电极;34、44…上表面电极;50…线材;51…线圈部;52、53…连接端部;54、55…配线部;60…罩部件;82…电路基板;84…封装树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各方式。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存在放大构成要素示出附图的情况。存在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者其它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剖视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存在对部分构成要素标注阴影线的情况。另外,在各方式、变形例中,有时对相同构成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部分或全部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的(a)、图1中的(b)以及图2所示的电感器10例如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表面安装型电感器。该电感器10例如被用于电子部件模块,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由模制用树脂(封装树脂)封装。作为模制用树脂,例如是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在所述轴部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支承部及在所述轴部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支承部;第一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罩部件,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面的第一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面的第二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线材包括卷绕于所述轴部的线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部、位于所述线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之间的第一配线部以及位于所述线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之间的第二配线部,所述第一配线部的至少局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的至少局部被所述罩部件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31 JP 2017-1085681.一种电感器,其中,具有:铁芯,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在所述轴部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支承部及在所述轴部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支承部;第一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罩部件,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面的第一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面的第二安装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底面以外的表面的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线材包括卷绕于所述轴部的线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形成了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部、位于所述线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之间的第一配线部以及位于所述线圈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之间的第二配线部,所述第一配线部的至少局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的至少局部被所述罩部件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侧表面,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侧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侧表面朝向相同的侧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矢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