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705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冷水腔,冷水腔的上下表面为一弧形凸起结构,冷水腔的三个侧面与壳体的内壁无缝焊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不连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用于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通道;冷水腔上表面的最高处均布有第一定位凸起、进水口及第二定位凸起,冷水腔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布有散热板,散热板垂直于冷水腔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且左右两端与壳体相对的两个内壁连接;壳体上与冷水腔第四个侧面相对的一端的上部设有进油管、下部设有出油管,壳体的侧面上设有与冷水腔连通的出水口,进水口与冷水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无需组装,生产及使用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
本技术涉及散热器
,特别是指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确保挖掘机的发动机长期、稳定、高效运行,需要设置水冷或油冷散热器,甚至同时使用水冷散热器和油冷散热器两种方式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一般两组散热器单独设置,左右并列或上下并列,虽能有效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但是无形中增大了散热器的体积,不仅导致散热器结构复杂,还占用有效的车内空间。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号201620081958.2公开了一种水冷、油冷二合一散热器(授权公告号CN205297724U),包括若干散热带与若干冷却管依次交替排列组成的散热芯体,散热芯体的左右两侧分别为进水槽和出水槽,冷却管两端分别与进水槽和出水槽连通,在进水槽的上方设有进水口,在出水槽的下方设有出水口,还包括润滑油管,该润滑油管布置在出水槽内,且润滑油管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伸出到出水槽外。该专利设计紧凑、占地空间少,有效降低了发动机的热负荷。但是,该技术需要将润滑油管布置于出水槽内,生产及组装不方便。如何设计一种使用时无需组装且生产方便的一体化结构的出水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冷水腔,冷水腔的上下表面为一弧形凸起结构,冷水腔的三个侧面与壳体的内壁无缝焊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不连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用于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通道;冷水腔上表面的最高处均布有第一定位凸起、进水口及第二定位凸起,冷水腔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布有散热板,散热板垂直于冷水腔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且散热板的左右两端与壳体相对的两个内壁连接;壳体上与冷水腔第四个侧面相对的一端的上部设有进油管、下部设有出油管,壳体的侧面上设有与冷水腔连通的出水口,进水口与冷水腔连通。优选的,壳体、进油管、出水口、冷水腔、第一定位凸起、进水口及第二定位凸起为AC4B材料浇筑而成的一体成型结构。更为优选的,散热板与冷水腔一体成型。最为优选的,冷水腔的上下表面设有弧形插槽,散热板的一端插接于弧形插槽,另一端与壳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不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紧凑,可以供润滑油进行冷却,而且结构简单、无需组装、生产与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面剖视图。图中:1、壳体;11、进油管;2、出水口;3、润滑油通道;4、冷水腔;41、第一定位凸起;42、进水口;43、第二定位凸起;5、散热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冷水腔4,冷水腔4的上下表面为一弧形凸起结构,冷水腔4的三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无缝焊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不连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用于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通道3;冷水腔4上表面的最高处均布有第一定位凸起41、进水口42及第二定位凸起43,冷水腔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布有散热板5,散热板5垂直于冷水腔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且散热板5的左右两端与壳体1相对的两个内壁连接;壳体1上与冷水腔4第四个侧面相对的一端的上部设有进油管11、下部设有出油管,壳体1的侧面上设有与冷水腔4连通的出水口2,进水口42与冷水腔4连通。现有技术中,水冷散热器包括散热芯体及分别设于散热芯体上下两端的进水腔与出水腔,待冷却的水经由上端的进水腔进入散热芯体,经过散热芯体冷却后进入下端的出水腔,再由下端的出水腔排出进入发动机进行冷却循环。本技术为设置于散热芯体下端的出水腔。经散热芯体冷却后的水由进水口42进入冷水腔4,之后通过出水口2排出;待降温的润滑油经由进油管11进入冷水腔4上表面及壳体上表面相对的空间中,之后漫延经过冷水腔4的上表面,再经由润滑油通道3进入冷水腔4下表面与壳体下表面相对的空间中,继而漫延经过冷水腔4的下表面后由出油管排出。本技术结构简单、无需组装,使用时非常方便,润滑油所在的腔体包覆于冷水腔4外,可以在冷却水的冷却下有效降温。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壳体1、进油管11、出水口2、冷水腔4、第一定位凸起41、进水口42及第二定位凸起43为AC4B材料浇筑而成的一体成型结构。AC4B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高温强度佳,铸造性能优良,适用于制造形状结构复杂、要求高力学性能的薄壁铸件。本材料中独特的硅的成分可提高合金的耐磨性。本技术采用重力成型技术,借助自然重力将AC4B液体通过一定的通道从模具的浇口注入并填充于整个模具型腔。该工艺一步成型,灵活、简单,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散热板5与冷水腔4一体成型。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冷水腔4的上下表面设有弧形插槽,散热板5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弧形插槽,另一端与壳体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不接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冷水腔(4),冷水腔(4)的上下表面为一弧形凸起结构,冷水腔(4)的三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无缝焊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不连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用于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通道(3);冷水腔(4)上表面的最高处均布有第一定位凸起(41)、进水口(42)及第二定位凸起(43),冷水腔(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布有散热板(5),散热板(5)垂直于冷水腔(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且散热板(5)的左右两端与壳体(1)相对的两个内壁连接;壳体(1)上与冷水腔(4)第四个侧面相对的一端的上部设有进油管(11)、下部设有出油管,壳体(1)的侧面上设有与冷水腔(4)连通的出水口(2),进水口(42)与冷水腔(4)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用出水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内的冷水腔(4),冷水腔(4)的上下表面为一弧形凸起结构,冷水腔(4)的三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无缝焊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不连接,第四个侧面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用于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通道(3);冷水腔(4)上表面的最高处均布有第一定位凸起(41)、进水口(42)及第二定位凸起(43),冷水腔(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布有散热板(5),散热板(5)垂直于冷水腔(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且散热板(5)的左右两端与壳体(1)相对的两个内壁连接;壳体(1)上与冷水腔(4)第四个侧面相对的一端的上部设有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普利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