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569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36
冷却部件(13)具备:密封体(26),由片部件(28、29)液密地接合而成;冷却介质(27),密封于密封体(26)的内部;及介质(37A),配置于密封体内并供冷却介质(27)在密封体的内部移动,在介质(37A)上设置有供冷却介质(27)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41),在密封体(26)上设置有供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27)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凝区域(40),在介质(37A)上设置有促进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27)向蒸发区域(41)移动的促进单元(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冷却部件,公知有在密闭容器内密封冷却介质而成的部件(参照日本特开2002-372388号公报)。冷却介质在密闭容器的蒸发区域中吸收来自热源的热而蒸发,成为蒸气。该蒸气在密闭容器内向冷凝区域移动而散热,冷凝为液体。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在密闭容器内向蒸发区域移动。在密闭容器内配置有用于促进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的移动的芯(wick)。通过由该芯产生的毛细现象,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向蒸发区域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23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根据上述结构,在足够量的冷却介质无法移动至蒸发区域的情况下,存在蒸发区域的液态冷却介质的量不足的担忧。于是,无法通过冷却介质充分地吸收来自热源的热,由此存在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降低的担忧。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冷却部件,具备:密封体,由片部件液密地接合而成;冷却介质,密封于上述密封体的内部;及介质,配置于上述密封体内并具备供上述冷却介质移动的路径,在上述介质上设置有供上述冷却介质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在上述密封体上设置有供成为气体的上述冷却介质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凝区域,在上述介质上设置有促进液体状态的上述冷却介质向上述蒸发区域移动的促进单元。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促进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从冷凝区域向蒸发区域移动。由此,能够对蒸发区域充分地供给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的方式。优选为,上述介质具备:高亲和性部,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与上述高亲和性部相比,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低。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相比于低亲和性部而容易存在于高亲和性部。因此,相对而言,在低亲和性部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容易存在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在低亲和性部内高效地移动,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内高效地移动。作为其结果,可促进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向蒸发区域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优选为,上述低亲和性部具有排斥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的性质。根据上述结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与低亲和性部排斥,因此在低亲和性部更容易存在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由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在低亲和性部内的移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在高亲和性部内存在更多的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作为其结果,足够量的液体的冷却介质能够移动至蒸发区域,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优选为,上述介质呈片状,上述高亲和性部与上述低亲和性部沿上述介质的厚度方向层叠。根据上述结构,液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接受来自热源的热量而蒸发。于是,气体的冷却介质迅速地向层叠于高亲和性部的低亲和性部移动。由此,可抑制在高亲和性部中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被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妨碍的情况。作为其结果,可促进高亲和性部内的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优选为,上述介质呈片状,上述介质具备:上述高亲和性部,从上述介质的上述蒸发区域向上述密封体的上述冷凝区域延伸;及上述低亲和性部,与上述高亲和性部相邻配置,且从上述介质的上述蒸发区域向上述密封体的上述冷凝区域延伸。根据上述结构,高亲和性部从介质的蒸发区域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延伸,因此冷凝区域中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能够在高亲和性部内向蒸发区域高效地移动。在高亲和性部内移动至蒸发区域的冷却介质在该蒸发区域从液体向气体相变。此时,高亲和性部与低亲和性部相邻配置,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能够从高亲和性部迅速地向低亲和性部移动。另一方面,低亲和性部从介质的蒸发区域向密封体的冷凝区域延伸,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能够在低亲和性部内从蒸发区域向冷凝区域高效地移动。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路径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路径分开,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效率,并且提高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的移动效率。优选为,上述介质呈片状,在上述介质中的位于上述冷凝区域侧的部分形成有上述低亲和性部,在上述介质中的与上述低亲和性部不同的部分且在上述蒸发区域形成有上述高亲和性部。根据上述结构,在蒸发区域形成有高亲和性部,因此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在高亲和性部内向蒸发区域高效地移动。另一方面,在介质中的冷凝区域侧形成有低亲和性部,因此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相对较少。因此,成为气体的冷却介质能够向冷凝区域高效地移动。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优选为,上述介质包括由合成纤维构成的树脂布。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适当地选择合成纤维的材料,能够容易地调节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优选为,上述介质具备:高亲和性部,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与上述高亲和性部相比,与成为液体的上述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低,构成上述高亲和性部的上述合成纤维的密度与构成上述低亲和性部的上述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比较高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且使低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能够在介质形成高亲和性部和低亲和性部。另一方面,在通过与液体状态的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比较低的合成纤维构成介质的情况下,通过使高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小且使低亲和性部的合成纤维的密度较大,能够在介质形成高亲和性部和低亲和性部。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合成纤维的密度不同这样的简单的方法,能够在介质形成高亲和性部和低亲和性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蓄电模块,具备:上述的冷却部件;及蓄电元件,至少外表面的一部分与上述冷却部件接触。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冷却部件而高效地冷却蓄电元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冷却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介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介质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介质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介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3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具备:壳体11;收容于壳体11的内部的蓄电元件12;及收容于壳体11的内部并且与蓄电元件1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接触的冷却部件1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方向作为右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另外,针对成为相同形状的多个部件,对一部分部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部件有时省略附图标记。蓄电模块10以蓄电元件12与冷却部件13的层叠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上方可以是铅垂上方,另外也可以即使不是铅垂上方而实际上也认为是铅垂上方。(壳体11)如图1所示,壳体11作为整体而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壳体11具备:向右方开口并且从右方观察时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壳体14;及安装于第一壳体14的右侧且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并且向左方开口的箱状的第二壳体15。第二壳体15的左端缘具有仿形于第一壳体14的右端缘的形状的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部件,具备:密封体,由片部件液密地接合而成;冷却介质,密封于所述密封体的内部;及介质,配置于所述密封体内并具备供所述冷却介质移动的路径,在所述介质上设置有供所述冷却介质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在所述密封体上设置有供成为气体的所述冷却介质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凝区域,在所述介质上设置有促进液体状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蒸发区域移动的促进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6 JP 2016-0522421.一种冷却部件,具备:密封体,由片部件液密地接合而成;冷却介质,密封于所述密封体的内部;及介质,配置于所述密封体内并具备供所述冷却介质移动的路径,在所述介质上设置有供所述冷却介质蒸发而成为气体的蒸发区域,在所述密封体上设置有供成为气体的所述冷却介质冷凝而成为液体的冷凝区域,在所述介质上设置有促进液体状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蒸发区域移动的促进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部件,其中,所述介质具备:高亲和性部,与成为液体的所述冷却介质之间具有亲和性;及低亲和性部,与所述高亲和性部相比,与成为液体的所述冷却介质之间的亲和性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部件,其中,所述低亲和性部具有排斥成为液体的冷却介质的性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却部件,其中,所述介质呈片状,所述高亲和性部与所述低亲和性部沿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层叠。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木秀幸平井宏树东小园诚细江晃久广濑义幸竹山知阳小林英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