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568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36
双层管(61)具备:内管(63),低压的气体状制冷剂在其内部流动;和外管(62),其在内部具有内管(63),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在该外管(62)与内管(63)之间流动,在该双层管(61)中,内管(63)具有板构件(64),该板构件(64)将内管(63)的内部分成多个室(63a)、(63b),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板构件(64)沿着长度方向呈螺旋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层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层管。
技术介绍
在JP4350079B2公开有一种具备双层管的冷冻循环装置,该双层管是两根配管配置于同心圆上而成的。在JP4350079B2的双层管中,低温低压的气体状制冷剂在内管的内部流动,高温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在内管与外管之间流动,内管的内部的气体状制冷剂与内管的外部的液状制冷剂之间借助内管进行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JP4350079B2的双层管中,在内管的内部流动的气体状制冷剂的内管的中央部分的流速比其周围的流速变快,从而向内管的中央部分集中地流动,具有在进行换热之前通过双层管的担心。其结果,存在气体状制冷剂与液状制冷剂之间的借助内管的换热效率降低的担心。另外,在JP4350079B2的双层管中,在内管的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凹凸,但并没有成为保持内管的构造本身的构造,因此,存在内管由于低温低压的气体状制冷剂所流动的内管的内部与高温高压的液状制冷剂所流动的内管的外部之间的压力差(内外压差)而压扁的担心。其结果,需要将内管形成为厚壁来确保刚性,难以提高气体状制冷剂与液状制冷剂之间的换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管不因内外压差而压扁、且能够提高气体状制冷剂与液状制冷剂之间的换热效率的双层管。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的双层管具备:内管,低压的第1流体在其内部流动;外管,其在内部具有所述内管,高压的第2流体在该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流动,在该双层管中,所述内管具有板构件,该板构件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分成多个室,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板构件沿着长度方向呈螺旋状,所述内管的板厚比所述外管的板厚薄。根据上述形态,螺旋状的板构件以将内管的内部分成多个室的方式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在内管的内部流动的第1流体被板构件搅拌。另外,第1流体不仅借助内管、也借助板构件与第2流体之间进行换热。而且,内管被螺旋状的板构件从内管的内部呈螺旋状保持,因此,径整体的刚性变高。其结果,内管不会因内外压差而压扁、且能够使第1流体与第2流体之间的借助内管和板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层管所适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空调装置的内部换热器所具备的双层管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对空调装置的制热模式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对空调装置的制冷模式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实施例的双层管的概略结构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6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层管61所适用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可进行制冷制热的热泵系统,其包括:冷冻循环系统2,其供制冷剂循环;高水温循环系统4,其供温水循环;HVAC(供暖、通风和空调,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单元5,其供利用于车厢内的空调的空气通过;以及控制器10,其控制阀的动作等。例如,在制冷剂中使用HFC-134a,在温水中使用防冻液。冷冻循环系统2包括压缩机21、水冷冷凝器22、室外换热器23、储液容器24、内部换热器60、蒸发器25、储液器26、以及将它们以制冷剂可循环的方式连接的制冷剂流路20。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气体状制冷剂。由此,气体状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水冷冷凝器22在制热时作为使通过了压缩机21之后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发挥功能。水冷冷凝器22使利用压缩机21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在高水温循环系统4循环的温水之间进行换热,将制冷剂的热向温水传递。室外换热器23配置于例如车辆的发动机室(在电动汽车中,是马达室)内,使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换热。室外换热器23在制冷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由于车辆的行驶、室外风扇32的旋转,外部空气被向室外换热器23导入。储液容器24在制冷时将通过室外换热器23而冷凝后的制冷剂暂时积存,并且,将制冷剂气液分离成气体状制冷剂和液状制冷剂。仅分离后的液状制冷剂从储液容器24向内部换热器60流动。内部换热器60是具备利用制冷剂流路20的制冷剂的温度差来进行换热的双层管61的换热器。使用图2和图3来详细地说明内部换热器60的双层管61。图2是双层管61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双层管61具备:内管63;和外管62,其在内部具有内管63。内管63和外管62以分别在内部具有空腔的的方式形成为筒状。在内管63的内部形成有供气体状制冷剂流动的内侧流路20a。在内管63与外管62之间形成有供液状制冷剂流动的外侧流路20b。从制冷剂流路20的蒸发器25向储液器26流动的低压的气体状制冷剂在内侧流路20a流通。从制冷剂流路20的储液容器24向第2膨胀阀28流动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在外侧流路20b流通。由此,在内侧流路20a流动的气体状制冷剂与外侧流路20b流动的液状制冷剂之间进行借助内管63的换热。为了使气体状制冷剂与液状制冷剂之间的换热效率提高,内管63形成为薄的板厚。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双层管61的耐压性,外管62形成为厚的板厚。因而,内管63的板厚比外管62的板厚薄。如图2和图3所示,在内管63的内部插入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板构件64。板构件64是与内管63的内径Din相同的宽度的金属板。板构件64将内管63的内部分成两个室63a、63b。在内管63的内部即内侧流路20a流通的气体状流体在各室63a、63b流动。板构件64通过支承长度方向两端、使一端沿长度方向轴中心旋转而被扭转,从而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为螺旋状。板构件64以螺旋周期P比内管63的内径Din长的方式形成。板构件64通过被扭转成螺旋状,相对于内管63的内径Din稍微缩径而可插入内管63中。如此,在内管63和板构件64分别分体地形成了之后,板构件64被插入内管63。通过插入有板构件64的内管63被装入外管62的内部,形成图2所示那样的双层管61。内管63被所插入的板构件64从内部呈螺旋状保持,从而径向的刚性在任何方向上都变高。之后,双层管61的一部分弯曲,从而在双层管61形成有弯曲部61a。在弯曲部61a的内部,内管63也与外管62同样地弯曲。通过内管63弯曲,内管63的外侧伸长,插入到内部的板构件64也沿着内管63的形状弯曲而嵌合固定于内管63的内壁。此外,也可以是,板构件64通过对长度方向两端进行熔接或钎焊,而被固定于内管63。返回图1,蒸发器25配置于HVAC单元5内,在制冷时,使制冷剂吸收在蒸发器25通过的空气的热,从而使制冷剂蒸发。利用蒸发器25蒸发后的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60通过而向储液器26流动。储液器26暂时积存在制冷剂流路20流动的制冷剂,并且,将该制冷剂气液分离成气体状制冷剂和液状制冷剂。仅分离后的气体状制冷剂从储液器26向压缩机21流动。在制冷剂流路20配置有使制冷剂减压膨胀的第1膨胀阀27和第2膨胀阀28。另外,在制冷剂流路20配置有利用开闭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第1开闭阀29、第2开闭阀30、以及第3开闭阀31。第1膨胀阀27配置于水冷冷凝器22与室外换热器23之间,使由水冷冷凝器22冷凝后的制冷剂减压膨胀。第1膨胀阀27使用例如固定节流阀、可变节流阀。在固定节流阀能够使用例如节流孔、毛细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管,其具备:内管,低压的第1流体在其内部流动;和外管,其在内部具有所述内管,高压的第2流体在该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流动,在该双层管中,所述内管具有板构件,该板构件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分成多个室,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板构件沿着长度方向呈螺旋状,所述内管的板厚比所述外管的板厚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4 JP 2016-0498331.一种双层管,其具备:内管,低压的第1流体在其内部流动;和外管,其在内部具有所述内管,高压的第2流体在该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流动,在该双层管中,所述内管具有板构件,该板构件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分成多个室,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板构件沿着长度方向呈螺旋状,所述内管的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宏行畠山淳大野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