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9556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34
照明装置(1)具备光源(2)和光学元件(3)。光源(2)射出光。光入射到光学元件(3),光学元件(3)使所入射的光以相对于光源(2)的光轴(C)不对称的方式进行照射。光学元件(3)包含入射光的第1入射面(4b)和反射光的反射面(6)。从光源(2)到达第1入射面(4b)的光包含透过第1入射面(4b)的第1光(L5)和被所述第1入射面(4b)反射的第2光(L6)。光学元件(3)在第2光(L6)的光路上具备使该第2光散射的散射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了发光二极管和光学元件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在使用了发光二极管和光学元件的照明装置中,近年来,在谋求一种照明器具被配置在天花板上以从壁面上部对壁面整体进行照明的洗墙灯(wallwasherdownlight)。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具备多个LED排列设置成1列的光源和沿LED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透光性的配光控制部件。配光控制部件具备光出射面22、反射面24、反射面25、入射面26和入射面27。从光源射出并经过入射面26而不经过反射面24、25的光从光出射面22向斜后下方向射出。从光源射出并经由入射面26和反射面24的光从光出射面22向大致正下方向射出。从光源射出并经由入射面27和反射面25的光从光出射面22向斜后下方向射出。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7686号公报(图4)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存在从光源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入射面26反射的情况。这样,当光入射到不同折射率的边界面时该光的一部分发生反射的现象被称为菲涅耳反射。被入射面26反射的光经由入射面27和反射面25照射。由于该被菲涅耳反射的光使得照明的均匀性降低。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其射出光;以及光学元件,所述光入射到该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使所入射的所述光相对于所述光源的光轴偏被照射物的方向照射,所述光学元件包含入射所述光的第1入射面、对所述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和射出被所述反射面反射的光的出射面,从所述光源到达所述第1入射面的所述光包含透过所述第1入射面的第1光和被所述第1入射面反射的第2光,所述光学元件在所述第2光的光路上具备散射部,该散射部使该第2光散射。专利技术效果能够提高对被照射物的照明的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1的配置的一例的说明图。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的效果的仿真图。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的效果的仿真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光线跟踪结果的仿真图。图6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照明装置12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7示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效果的仿真图。图8示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效果的仿真图。图9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照明装置13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效果的仿真图。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效果的仿真图。图12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4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效果的仿真图。图14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照明装置15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效果的仿真图。图16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16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效果的仿真图。图18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4的照明装置17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1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效果的仿真图。图20是概要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的照明装置18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的效果的光线跟踪图。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5的照明装置18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3是实施方式1的光线跟踪结果的仿真图。图24是实施方式1的光线跟踪结果的仿真图。图25是实施方式1的光线跟踪结果的仿真图。图26是从-Y轴方向观察到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光学元件33a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当使照明器具向壁面方向倾斜而照射壁面时,存在难以高效地向壁面大范围地照射从照明器具射出的光的课题。为了解决该课题,例如提出了如专利文献1那样使入射面倾斜的方法。此外,将被光学元件的反射面反射的光经过出射面的区域设为散射面。例如,对出射面实施压纹加工(embossprocessing)等。由此,减轻所射出的光的局部照明不均或照度不均变得容易。并且,对于被照射物(例如,壁面等)能够实现光利用效率高且提高了均匀性的照明。这里,“照明不均”表示当对照射到被照射物(例如,壁面等)的照明进行视觉上的确认时所确认到的不均。照度不均表示被照射物上的照度分布的不均。当使用一个照明装置时,例如,专利文献1的被反射面25反射的光从壁面的中央部向地面方向照射。因此,当试图改善从壁面的上部到地面的照明的均匀性时,被反射面25反射的光和从入射面26入射的光在壁面上叠加。当这两种光在壁面上叠加时,由于从反射面25射出的光的影响,在壁面上产生在视觉上能够识别到的照明不均。此外,根据反射面25的设计不同,会产生照度不均,使得难以在壁面整体的大范围内实现高质量的均匀照明。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相对于LED13(光源)的光轴F不对称地照射光。在这样的情况下,光路长度根据照射光的光线而不同。并且,当以相同的发散角照射光时,照射范围根据从照明装置到照明位置的距离而不同。实施方式1.图1是概要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的主要结构的结构图。图1的(a)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照明装置1的结构图。图1的(b)是从+Z轴方向观察到的照明装置1的结构图。图1的(c)是从-Y轴方向观察到的照明装置1的结构图。图1的(d)是从+X轴方向观察到的照明装置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具备光源2和光学元件3。光源2发出光。光学元件3控制从光源2射出的光的配光。为了易于进行下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XYZ坐标。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的上下方向。+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的上方向。当照明装置1被设置于天花板时,-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的下方向。即,-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射出照明光的方向。-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的光学元件的出射面的方向。此外,+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的光学元件的入射面的方向。即,+Y轴方向是照明装置1的配置有光源2的方向。例如,当照明装置1对被照射物20进行照明时,Z轴方向是朝向被照射物20的前后方向。+Z轴方向是从被照明装置1照射光的被照射物20侧观察的里侧(后)方向。即,+Z轴方向是从被照射物20朝向照明装置1的方向。-Z轴方向是从被照明装置1照射光的被照射物20侧观察的近前侧(前)方向。即,-Z轴方向是从照明装置1朝向被照射物20的方向。X轴方向是朝向被照射物20的、照明装置1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是从被照明装置1照射光的被照射物20侧观察的右方向。-X轴方向是从被照明装置1照射光的被照射物20侧观察的左方向。即,+X轴方向是从被照射物20观察照明装置1的右方向。-X轴方向是从被照射物20观察照明装置1的左方向。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被照射物为壁面20进行说明。<光源2>光源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光源2也可以是例如单色光光源。单色例如是红色、绿色或蓝色等。此外,光源2也可以是例如通过蓝色发光二极管中使用黄色荧光体而生成白色的光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一例,使用φ14mm的发光二极管。但是,也可以是φ3mm的发光二极管或φ14mm以上的发光二极管。另外,“φ”表示直径。光轴C是经过光源2的发光面的中心并与发光面垂直的直线。如上所述,壁面20相对于照明装置1位于-Z轴方向侧。因此,照明装置1相对于光源2的光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装置,其中,该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其射出光;以及光学元件,所述光入射到该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以相对于所述光源的光轴不对称的方式照射所入射的所述光,所述光学元件包含入射所述光的第1入射面和反射所述光的反射面,从所述光源到达所述第1入射面的所述光包含透过所述第1入射面的第1光和被所述第1入射面反射的第2光,所述光学元件在所述第2光的光路上具备散射部,该散射部使该第2光散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02 JP 2016-0400891.一种照明装置,其中,该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其射出光;以及光学元件,所述光入射到该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以相对于所述光源的光轴不对称的方式照射所入射的所述光,所述光学元件包含入射所述光的第1入射面和反射所述光的反射面,从所述光源到达所述第1入射面的所述光包含透过所述第1入射面的第1光和被所述第1入射面反射的第2光,所述光学元件在所述第2光的光路上具备散射部,该散射部使该第2光散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散射部设于所述第1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包含出射面,该出射面射出被所述反射面反射的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散射部设于所述出射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具备第2入射面,所述第2入射面被配置在所述第1入射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散射部设于所述第2入射面。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散射部由包含多个平面的面形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散射部设于所述反射面。9.一种照明装置,其中,该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旭洋山隅允裕大岛律也奥村振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