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8854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主驱动机构,主驱动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板,主驱动机构的输出轴连接有主驱动轴,主驱动轴上螺纹连接有贴合块,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通过主驱动轴连接。第一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基板,第二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四基板,第三基板连接有次驱动轴;贴合块上开设有通孔,次驱动轴与通孔相适配并与第四基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对各种不同厚度规格的待贴合的元件贴合加工,能避免贴合过程中产生气泡,加工效率高。

A fitting device for touch pan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onding device for touch panel, which comprises a base, one side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main driving mechanism, one side of the main driving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bstrate, one side of the first substrat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substrate,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main driv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a main driving shaft, and the thread of the main driving shaft is connected with a bonding device. The first base plate and the second base plate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main driving shaf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first substrat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third substrate,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second substrat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ourth substrate, and the third substrate is connected with a secondary drive shaft; a through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fitting block, and the secondary drive shaft is matched with the through hole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ourth substrat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the components to be fitted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specifications can be fitted and processed, the bubbles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fitting can be avoided, and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is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至今,具有触控功能的移动通讯装置、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计算机及平板型计算机等3C产品盛行,使得搭配着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已变成各种电子装置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在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以及与盖板相贴合的制程中,皆容易因为各种不同的贴合瑕疵,使得各层间可能存有应力不均的现象,造成组装后的触控显示面板所提供的影像,容易有光源或亮度不均匀的情况产生,容易形成具有色块或水波纹的现象,更严重地,会造成触控感应层、显示面板或盖板发生剥离的情况。同时,在贴合的过程中,触控面板与其它零件重叠后的高度不一致时,需调整触控面板及其他零件与贴合装置之间的距离,使得操作更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触控面板与其它零件贴合的过程,各层间受力不均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主驱动机构,主驱动机构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板,主驱动机构的输出轴连接有主驱动轴,主驱动轴上螺纹连接有贴合块,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通过主驱动轴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基板,第二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四基板,第三基板连接有次驱动轴;贴合块上开设有通孔,次驱动轴与通孔相适配并与第四基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还开设有凹槽,凹槽内放置有升降机构,主驱动机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均设置于升降机构上。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内套筒,内套筒外侧套设有外套筒,外套筒上方设置有升降驱动滑块;内套筒的外壁上开设有内弧槽,外套筒上开设有外弧槽,升降驱动滑块的底部设有凸起,内弧槽与外弧槽之间通过凸起连接;外套筒的顶部设置有支撑块,支撑块与凹槽相适配。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底部支撑座、支撑臂、侧连接臂、螺纹丝杆和支撑块,侧连接臂包括次支撑臂和棘齿条,底部支撑座中部沿底部支撑座径向方向铰接有两组支撑臂,支撑臂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通过销轴连接,销轴之间通过螺纹丝杆连接,上支撑臂上部与支撑块铰接,次支撑臂的一端与底部支撑座铰接,棘齿条的一端伸入次支撑臂并与次支撑臂连接,棘齿条的另一端与支撑块铰接,次支撑臂内部设置有止回棘爪,止回棘爪可插入棘齿条的齿槽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器,中央处理器与控制器之间电连接;中央处理器用于判断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与贴合块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控制器用于控制主驱动机构和升降驱动滑块的开启或关闭、螺纹丝杆的旋转以及止回棘爪与棘齿条的齿槽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贴合块呈“工”或“丄”型。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将待贴合的元件放于底座上,中央处理器对待贴合的元件的高度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当贴合块的底部与底座上表面的垂直高度高于或低于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部与底座上表面的垂直高度时,中央处理器对控制器传送相应的提升或降低的命令给控制器,控制器在接收中央处理器的命令后,驱动升降驱动滑块移动或旋转螺纹丝杆,从而实现贴合块的底面和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在同一水平线上。当贴合块的底面和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在同一水平线上之后,控制器启动主驱动机构,贴合块在主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沿着主驱动轴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贴合块将各种不同厚度规格的待贴合的元件贴合加工。操作简单,保证了贴合过程中,各层元件均受力均匀,能避免贴合过程中产生气泡,加工效率高,可实用性高。2、本技术中,在第一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三基板,在第二基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四基板,第三基板与第四基板通过贯穿于贴合块的次驱动轴连接。通过此设置,防止贴合块出现非沿主驱动轴长度方向上的位移,便于推动贴合块,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3、本技术中,在底座上设置升降机构,并将主驱动机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均设置于升降机构上。通过此设置,可对各种不同厚度规格的待贴合的元件贴合加工,有效地提高了贴合效率及质量。4、本技术中,通过凸起将内套筒和外套筒连接,在控制器的作用下,使凸起沿外套筒的外弧槽的弧长方向移动,从而使内套筒和外套筒的相对距离改变,即改变升降机构的高度,从而调整贴合块的底面和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通过此设置,可防止外套筒因自身重力以及放置于外套筒上的其它组件的重力原因而塌落,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可操作性高。5、本技术中,通过旋转螺纹丝杆,使侧连接臂的长度变化、每组支撑臂的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之间夹角大小变化,从而改变底部支撑座与支撑块之间的垂直距离,从而调整了贴合块的底面和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之间的高度差。通过设置止回棘爪和棘齿条,有效地防止了支撑块因重力作用而塌落,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6、本技术中,设有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器,中央处理器与控制器之间电连接。中央处理器在判断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与贴合块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后,对判断结果进行处理,控制器根据中央处理器的处理结果对主驱动机构和升降驱动滑块的开启或关闭进行控制。通过此设置,避免了人工对待贴合的元件的顶面与贴合块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行测量,避免了人工操作主驱动机构和升降驱动滑块,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7、本技术中,使贴合块呈“工”或“丄”型。通过此设置,可减少主驱动机构推动贴合块移动所需的作用力,使操作更平稳顺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升降机构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中的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一中的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二中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底座、2-主驱动机构、3-第一基板、4-第二基板、5-第三基板、6-第四基板、7-主驱动轴、8-次驱动轴、9-贴合块、10-凹槽、11-升降机构、12-内套筒、13-外套筒、14-内弧槽、15-外弧槽、16-升降驱动滑块、17-支撑块、18-底部支撑座、19-螺纹丝杆、20-支撑臂、21-侧连接臂、22-次支撑臂、23-棘齿条、24-上支撑臂、25-下支撑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包括底座1,在底座1的一侧设置主驱动机构2,在主驱动机构2的一侧设置第一基板3,在第一基板3的另一侧设置第二基板4。主驱动机构2的输出轴与主驱动轴7连接,主驱动轴7与贴合块9通过螺纹连接,第一基板3与第二基板4之间通过主驱动轴7连接。在底座1上开设凹槽10,在凹槽10内放置升降机构11,并将主驱动机构2、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4均固定于升降机构11上。升降机构11包括内套筒12,外套筒13套设于内套筒12外侧,升降驱动滑块16设置于外套筒13上方。在内套筒12的外壁上开设内弧槽14,在外套筒13上开设外弧槽15,在升降驱动滑块16的底部设置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主驱动机构(2),主驱动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基板(3),第一基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板(4),主驱动机构(2)的输出轴连接有主驱动轴(7),主驱动轴(7)上螺纹连接有贴合块(9),第一基板(3)与第二基板(4)之间通过主驱动轴(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主驱动机构(2),主驱动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基板(3),第一基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板(4),主驱动机构(2)的输出轴连接有主驱动轴(7),主驱动轴(7)上螺纹连接有贴合块(9),第一基板(3)与第二基板(4)之间通过主驱动轴(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基板(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基板(5),第二基板(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四基板(6),第三基板(5)连接有次驱动轴(8);贴合块(9)上开设有通孔,次驱动轴(8)与通孔相适配并与第四基板(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还开设有凹槽(10),凹槽(10)内放置有升降机构(11),主驱动机构(2)、第一基板(3)、第二基板(4)、第三基板(5)和第四基板(6)均设置于升降机构(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触控面板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11)包括内套筒(12),内套筒(12)外侧套设有外套筒(13),外套筒(13)上方设置有升降驱动滑块(16);内套筒(12)的外壁上开设有内弧槽(14),外套筒(13)上开设有外弧槽(15),升降驱动滑块(16)的底部设有凸起,内弧槽(14)与外弧槽(15)之间通过凸起连接;外套筒(13)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众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