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芯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815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9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芯体,具有上层透液性片材、中层膨松无纺布和外包覆片材,在上层透液性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水性颗粒,在外包覆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水性颗粒,第一吸水性颗粒由上下分布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组成,第一吸水性颗粒Ⅱ可在重力作用下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的纤维空隙及其表面,在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之间设置有固定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一吸水性颗粒分两次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的上方,避免了中层膨松无纺布上的吸水性颗粒拥堵的发生,较之现有技术能保证更多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Ⅱ混入中层膨松无纺布中去,防止吸水性颗粒堵塞和前后窜动的发生。

A composite co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mposite core, which has an upper layer of permeable sheet, a middle layer of bulky non-woven fabric and a coated sheet. The first absorbent partic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layer of permeable sheet and the middle layer of bulky non-woven fabric, and a second absorbent partic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outer layer of coated sheet and the middle layer of bulky non-woven fabric, and the first absorbent partic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outer layer of the coated sheet and the middle layer of bulky non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 and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I are composed of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 and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I.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I can be arranged in the fiber voids and the surface of the middle bulky non-woven fabric under the action of gravity. A fixed adhesiv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 and the first water absorbent particle II. By arranging the first absorbent particle over the middle-layer bulky nonwoven fabric twice, the utility model avoids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gestion of the absorbent particle on the middle-layer bulky nonwoven fabric.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can ensure that more first absorbent particle II is mixed into the middle-layer bulky nonwoven fabric to prevent the blockage of the absorbent particle and the front and back of the absorbent particle. The occurrence of channe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芯体
本技术涉及卫生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芯体。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一次性卫生用品中,其中吸收芯体占着主要作用,吸收芯体是起到导流、吸收、储存、锁住液体的功能而决定产品的品质。以往为了使吸收芯体能够更好吸收液体,其采用“三明治”吸收芯体来提高吸收体液的速度,所述的“三明治”吸收芯体分为:上层透液性片材、中间吸收层、外包覆片材,中间吸收层由不同数量的绒毛浆和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组合而成。但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与绒毛浆的组合体在吸收后会膨胀,极易产生“胶体阻塞”现象,使得在其下层的吸收体无法吸收,导致材料的浪费。为了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上述问题作出改善,行业内兴起了以复合芯体替代传统吸收芯体的浪潮。复合芯体,顾名思义其吸收主体部分由多个吸收体层叠设置而构成,由于省去了绒毛浆使得产品厚度上显得更加轻薄,其工作原理是在厚度方向上分层布置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利用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的超强吸水性,帮助体液快速下渗吸收,提高产品的吸收性能。众所周知,为了提高产品的吸液能力,通过作法是增加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的克重来实现,然而我们在试验时发现,尤其是当中层膨松无纺布以上的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达到一定量时,其吸液能力反而会出现衰减。究其原因在于,当单位时间内大量的高分子吸收树脂颗粒落到中层膨松无纺布之上时,树脂颗粒会在无纺布表面形成拥堵,这样真正落到无纺布纤维空隙之间的颗粒数量往往比较有限,最终导致产品发生胶体堵塞和返渗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芯体,解决传统复合芯体易发生胶体堵塞和返渗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芯体,具有上层透液性片材、中层膨松无纺布和外包覆片材,所述外包覆片材的两侧边向上包覆并固定于上层透液性片材表面,在上层透液性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水性颗粒,在外包覆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水性颗粒。第一吸水性颗粒由上下分布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组成,第一吸水性颗粒Ⅱ可在重力作用下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的纤维空隙及其表面,在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之间设置有固定胶。采用上述方案,可防止一次施加第一吸水性颗粒可能导致的中层膨松无纺布上的吸水性颗粒发生拥堵、以及中层膨松无纺布中吸水性颗粒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如上设置能够保证更多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Ⅱ混入中层膨松无纺布中去,防止吸水性颗粒堵塞和前后窜动的发生。进一步的,复合芯体还包括设置在外包覆片材两侧边与上层透液性片材的非接触侧的、用于防止吸水性颗粒从上方漏出的包覆片材。通过包覆片材的设置可有效降低第一、第二吸水性颗粒在吸收膨胀后从上层透液性片材表面漏出的概率,进而避免克重丢失、性能下降的发生。为提高复合芯体的吸液能力,降低反渗率,防止“胶体阻塞”现象的发生,在第二吸水性颗粒与外包覆片材之间还设有用于提高复合芯体下部扩散和吸液能力的下层片材,该下层片材可选用无尘纸、卫生纸中的任一种。进一步的,在上述第二吸水性颗粒与下层片材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二吸水性颗粒窜动的下层膨松无纺布,如上设置可更好的利用膨松无纺布中的纤维材料将吸水性颗粒固定住,较之固定胶粘接固定的方式,可固定量更多且更加可靠。优选的,下层膨松无纺布与中层膨松无纺布可选用同一种材料,实际操作时可通过一块膨松无纺布撕开分离而形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省去下层片材,即在第二吸水性颗粒与外包覆片材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二吸水性颗粒窜动的下层膨松无纺布,该种实施方式亦能实现本专利之目的。更进一步的,上述外包覆片材是由水刺无纺布制得。更进一步的,上述复合芯体上还设置有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若干条压纹,该压纹一方面将组成复合芯体的各层片材接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将复合芯体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位于中心位置的主吸收区域,和位于中心位置两侧的次吸收区域。由于在实际使用时裆部区域的吸液量较之两侧区域更大,为了优化芯体的结构,将不同吸液需求的区域区别配置,优选的,主吸收区域的吸水性颗粒克重大于次吸收区域的吸水性颗粒克重。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吸水性颗粒克重应当理解成吸液效果,即主吸收区域的吸液效果优于次吸收区域的吸液效果。因为此时还存在不同吸水性颗粒吸水能力不同的情形,然而将主吸收区域和次吸收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吸水性颗粒进行配置,往往会造成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因而使用同一种吸水性颗粒更为常见。但,此处的“主吸收区域的吸水性颗粒克重大于次吸收区域的吸水性颗粒克重”实质上应当理解成“主吸收区域的吸液效果优于次吸收区域的吸液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吸水性颗粒分两次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的上方,避免了中层膨松无纺布上的吸水性颗粒拥堵的发生,较之现有技术,能保证更多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Ⅱ混入中层膨松无纺布中去,防止吸水性颗粒堵塞和前后窜动的发生。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新颖,吸收效果佳,反渗率低的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复合芯体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2中复合芯体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3中复合芯体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4中复合芯体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进行说明。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一种复合芯体100,包括上层透液性片材101、中层膨松无纺布102、和外包覆片材103。其中,外包覆片材103的两侧边向上包覆并通过固定胶接合于上层透液性片材101表面,在上层透液性片材101和中层膨松无纺布102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水性颗粒104,在外包覆片材103和中层膨松无纺布102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水性颗粒105。上层透液性片材101朝向第一吸水性颗粒104的一侧面上设有固定胶;中层膨松无纺布102靠近第二吸水性颗粒105的一侧上设置有固定胶。上述第一吸水性颗粒104由上下分布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Ⅰ104a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104b组成,第一吸水性颗粒Ⅱ104b可在重力作用下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102的纤维空隙及其表面,在第一吸水性颗粒Ⅰ104a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104b之间设置有固定胶。在复合芯体100上还设置有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若干条压纹106,该压纹106一方面将组成复合芯体的各层片材接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将复合芯体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位于中心位置的主吸收区域107,和位于中心位置两侧的次吸收区域108。为提高复合芯体的吸液能力,降低反渗率,防止“胶体阻塞”现象的发生,在第二吸水性颗粒105与外包覆片材103之间还设有用于提高复合芯体100下部扩散和吸液能力的无尘纸109,该无尘纸109的底面配置有与外包覆片材103相结合的固定胶,与底面相对的一面配置有与用于固定第二吸水性颗粒105的固定胶。图1中右斜线部分示意的是各固定胶的施胶区域。实施例2,请参阅图2,一种复合芯体100,包括上层透液性片材101、中层膨松无纺布102、和外包覆片材103。其中,外包覆片材103的两侧边向上包覆并通过固定胶接合于上层透液性片材101表面,在上层透液性片材101和中层膨松无纺布102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水性颗粒104,在外包覆片材103和中层膨松无纺布102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水性颗粒105。上层透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芯体,具有上层透液性片材、中层膨松无纺布和外包覆片材,所述外包覆片材的两侧边向上包覆并固定于上层透液性片材表面,在上层透液性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水性颗粒,在外包覆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水性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水性颗粒由上下分布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组成,所述第一吸水性颗粒Ⅱ可在重力作用下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的纤维空隙及其表面,在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之间设置有固定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芯体,具有上层透液性片材、中层膨松无纺布和外包覆片材,所述外包覆片材的两侧边向上包覆并固定于上层透液性片材表面,在上层透液性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一吸水性颗粒,在外包覆片材和中层膨松无纺布之间设置有第二吸水性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水性颗粒由上下分布的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组成,所述第一吸水性颗粒Ⅱ可在重力作用下配置于中层膨松无纺布的纤维空隙及其表面,在第一吸水性颗粒Ⅰ和第一吸水性颗粒Ⅱ之间设置有固定胶。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芯体还包括设置在外包覆片材两侧边与上层透液性片材的非接触侧的、用于防止吸水性颗粒从上方漏出的包覆片材。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更夫韩璐遥刘翠翠戴竹珊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富田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