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组件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331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导风组件和空调器,其中,导风组件包括:换热器;导风件,包括:导风板,导风板的内表面与换热器相对设置,导风板上开设有导风孔,气流通过换热器换热后由导风孔导出;相对设置的导流结构,靠近换热器的侧壁设置于导风板的内表面上,导流结构被构造为沿导风板向换热器扩张设置的斜向导流结构;其中,通过斜向导流结构将通过换热器边缘区域的气流导向导风孔。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气流向导流孔聚拢,从而降低气流能量在内部的消耗,进而提升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和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暖风机使用离心风轮结构,并且均为将导风圈和蒸发器分开设置,通过蒸发器换热后的气流通过导风圈排出,而蒸发器上产生的冷凝水则会排至接水盘中,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蒸发器与导流件之间的距离较大,导致向导流圈导流过程中存在漏气现象,影响了蒸发器的工作效率;(2)暖风机内部走线布设较复杂,影响了装配时的操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组件。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导风组件,包括:换热器;导风件,包括:导风板,导风板的内表面与换热器相对设置,导风板上开设有导风孔,气流通过换热器换热后由导风孔导出;相对设置的导流结构,靠近换热器的侧壁设置于导风板的内表面上,导流结构被构造为沿导风板向换热器扩张设置的斜向导流结构;其中,通过斜向导流结构将通过换热器边缘区域的气流导向导风孔。在该技术方案中,导风板分别包括内表面与外表面,内表面换热器对应设置,以实现换热与导风件层叠设置结构,导风板的内表面还设置有导流结构,两个导流结构分别靠近换热器的侧壁设置,导流结构为沿导风板向换热器的方向扩张,形成斜向导流结构,斜向导流结构的斜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面,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通过斜向导流结构实现聚拢,通过斜向导流,使气流向导流孔聚拢,从而降低气流能量在内部的消耗,进而提升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具体地,斜向导流结构可以为一条横截面为三角形的筋条,并沿导流板的宽度方向延伸至导流板的边缘,斜向导流结构一个直角面垂直于导流板设置,斜向导流结构的另一个直角面与导流板的内表面贴合。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风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导风板的外表面上与斜向导流结构重合的区域开设多个减重槽。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风板的外表面上开设多个减重槽,一方面,实现了对导风件的减重效果,两个减重槽之间形成支撑筋,减重槽的槽底则为斜向导流结构的斜面,另一方面,通过形成多个支撑筋,还有利于提升导风件的强度,进而降低变形概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支撑侧板,设置于导风板的内表面上,并分别与斜向导流结构的外侧壁贴合设置,支撑侧板的上表面与换热器的底面贴合设置,支撑侧板用于支撑换热器。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撑侧板,支撑侧板设置于换热器连接侧板内侧,便于换热器与导风组件的安装,换热器本体的内表面与支撑侧板的上表面贴合设置,实现了在换热器的出风侧,两侧区域的密封,从而换热器本体与平板部之间形成内部风道,一方面,有利于换热器充分换热,另一方面,能够减小换热器与平板部之前的距离,进而减小导风组件整体的厚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件还包括:导风圈,设置于导风孔上,并与换热器分别设置于导风板的两侧。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风孔上设置导风圈,流入导风孔的通过导风圈导出,进一步提升导风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底壳,与导风件配合组装,以使导风圈容置于底壳内,底壳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底壳,实现了将导风圈容置在底壳内,底壳内还可以设置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以由导风圈导入至底壳内的气流通过离心风轮驱动从底部的出风口排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件还包括:密封件,覆盖于减重槽的开设区域,导风件能够通过密封件与底壳的指定区域贴合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减重槽的支撑筋上覆盖密封件,以实现底壳与导风件之间的密封,一方面,能够防止侧向窜风,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减少气动噪音。具体地,密封件可以为密封海绵或密封橡胶。另外,密封件的大小可以覆盖整个导风板的外表面的周向区域,以便减少气动噪音。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底壳上与密封件贴合的端面上的指定区域设置有凹槽,凹槽上开设有过线孔,在端面上与过线孔相对的区域设置有定位筋。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底壳上与密封件的贴合区域设置凹槽,并在凹槽内开设过线孔,在过线孔上还设置有定位筋,实现了导风件与底壳之间的走线,不需要占用外部区间,从过线孔引出的走线设置于定位筋上,进而实现了走线的粗定位,提升了安装时的便捷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导风板上与过线孔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过线槽,过线槽由相对设置于导风板的外表面的凸起筋构设形成。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由两条凸起筋围设形成过线槽,过线槽与定位筋对应设置,从而可以使走线设置于过线槽内,实现对走线的单向定位,操作简单,并且可靠性高。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的两侧设置有多个U形胀管;连接侧板包括与换热器本体的侧壁相适配的延伸板部,延伸板部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以通过U形胀管插入连接孔内使连接侧板配合组装于换热器本体上。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本体的两侧设置有多个U形胀管,连接侧板上开设有多个连接孔,以通过将U形胀管插入连接孔内使连接侧板配合组装于换热器本体上,换热器形成的冷凝水可以从U形胀管位置冷凝形成并排出。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导风组件。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设置有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组件,从而具有上述导风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风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A-A剖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1中的导风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中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的C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D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2换热器,104导风件,1042导风板,1044斜向导流结构,1046减重槽,1048支撑筋,1050支撑侧板,1052导风圈,106底盘,1062过线孔,1064定位筋,1054过线槽,1054A第一凸起筋,1054B第二凸起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导风件,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换热器相对设置,所述导风板上开设有导风孔,气流通过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导风孔导出;相对设置的导流结构,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侧壁设置于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上,所述导流结构被构造为沿所述导风板向所述换热器扩张设置的斜向导流结构;其中,通过所述斜向导流结构将通过所述换热器边缘区域的气流导向所述导风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导风件,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换热器相对设置,所述导风板上开设有导风孔,气流通过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导风孔导出;相对设置的导流结构,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侧壁设置于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上,所述导流结构被构造为沿所述导风板向所述换热器扩张设置的斜向导流结构;其中,通过所述斜向导流结构将通过所述换热器边缘区域的气流导向所述导风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板的外表面上与所述斜向导流结构重合的区域开设多个减重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支撑侧板,设置于所述导风板的内表面上,并分别与所述斜向导流结构的外侧壁贴合设置,所述支撑侧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换热器的底面贴合设置,所述支撑侧板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还包括:导风圈,设置于所述导风孔上,并与所述换热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风板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壳,与所述导风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佑明凌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