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2712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改善支承于挠性片的振动板的振动特性的发声装置。在振动侧框架(6)的振动侧开口部(6c)粘贴有由树脂膜形成的挠性片(12),振动板(11)与挠性片(12)接合。振动板(11)的支点侧端部(11c)与振动侧框架(6)的振动侧开口部(6c)之间的支点侧间隙(iii)被挠性片(12)覆盖。在挠性片(12)的第二表面(12c)设置有上侧树脂加强件(15),在支点侧间隙(iii)中挠性片(12)被上侧树脂加强件(15)加强。上侧树脂加强件(15)能够无厚度偏差地形成于第二表面(12c)。

Sound genera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ound producing device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vibrating plate supported on a flexible sheet. A flexible sheet (12) formed by resin film is pasted at the opening part (6c) of the vibration side frame (6), and the vibration plate (11) is joined with the flexible sheet (12). The fulcrum side clearance (iii) between the fulcrum side end (11c) of the vibration plate (11) and the vibration side opening (6c) of the vibration side frame (6) is covered by a flexible sheet (12). An upper resin reinforcement (15)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urface (12c) of the flexible sheet (12), and the flexible sheet (12) is strengthened by the upper resin reinforcement (15) in the fulcrum side clearance (iii). The upper side resin reinforcement (15) can be formed on the second surface without thickness deviation (12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声装置
本技术涉及具有振动板经由挠性片支承于框架的结构的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与发声装置(声学转换装置)相关的专利技术。该发声装置在壳体的内部固定有保持框。保持框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被树脂膜堵塞,由薄金属板形成的振动板在所述开口部内粘贴于所述树脂膜。在保持框固定有衔铁。在衔铁一体地形成有振动部和被固定部,被固定部固定于保持框。在衔铁固定有线圈和磁轭,在磁轭固定有两个磁体。作为所述衔铁的一部分的所述振动部插入线圈的卷绕中心的空间部以及两个磁体的对置间隙内,振动部的前端部与振动板通过梁部而连结。在上述结构的发声装置中,当通过向线圈给予的音频电流而将衔铁磁化时,通过该磁化和磁体的磁场而使振动部振动,该振动经由梁部传递至振动板,从而振动板振动而进行发声。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8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发声装置中,在保持框的开口部粘贴有树脂膜,位于开口部内的振动板接合并支承于树脂膜。衔铁的振动经由梁部传递至振动板的前端部,振动板以后端部侧为支点而向板厚方向振动。在振动板的后端部与保持框的开口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间隙夹设有所述树脂膜,并且所述间隙被粘接剂填埋。该粘接剂作为加强件而发挥功能,振动板的后端部与保持框通过树脂膜和粘接剂而连结。但是,粘接剂附着于所述间隙内、振动板的下表面、以及保持框的开口部的内侧面,振动板的下表面与开口部的内侧面相互为垂直面,与开口部的内侧面接触的粘接剂欲向重力方向流动,另外由于表面张力而使开口部的内侧面与粘接剂的接触面积容易产生偏差,因此难以均匀地涂敷粘接剂。另外,若所述间隙的开口宽度尺寸产生偏差,则填埋于间隙的内部的树脂量也发生变化,对树脂膜进行加强的加强效果也产生偏差。若覆盖所述间隙的粘接剂层的厚度、量产生偏差,则振动板的振动支点位于间隙的开口宽度内的哪一位置并不稳定,从而产生振动特性不稳定的课题。另外,为了使振动板的振动支点的位置稳定,优选减小振动板的后端部与保持框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但若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中使间隙微小,则无法向该间隙内填充粘接剂,无法利用粘接剂的加强效果。即,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不得不将所述间隙形成得较大,其结果是,振动支点的位置不稳定。本技术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均匀的厚度形成对振动板的支点侧端部与框架的开口部的间隙进行加强的树脂加强件的发声装置。另外,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能够提高对振动板的支点侧端部与框架的开口部的间隙进行加强的效果,从而提高振动板的振动特性的发声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声装置,设置有:形成有开口部的框架、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配置的振动板、支承所述振动板的挠性片、与所述振动板平行地延伸的衔铁、使所述衔铁振动的驱动机构、以及将所述衔铁的振动向振动板传递的传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框架和所述振动板的朝向同一侧的面接合,所述开口部的内缘部与所述振动板的间隙被所述挠性片覆盖,所述振动板具有供所述传递体固定的自由侧端部、以及与所述自由侧端部相反一侧的支点侧端部,在所述挠性片的第二表面设置有上侧树脂加强件,该上侧树脂加强件重叠于所述开口部的内缘部与所述支点侧端部之间的支点侧间隙的上方。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所述上侧树脂加强件设置为从所述框架的上方经由所述支点侧间隙的上方并与所述振动板的上方重叠的宽度尺寸。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所述上侧树脂加强件为粘接剂层。或者,所述上侧树脂加强件为树脂带。在本技术的发声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挠性片的所述第一表面侧设置有覆盖所述支点侧间隙的下侧树脂加强件。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所述上侧树脂加强件的弹性模量比所述下侧树脂加强件的弹性模量高。技术效果在本技术中,上侧树脂加强件形成于挠性片的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从框架的上方至振动板的上方形成为大致平面,因此不易产生覆盖支点侧间隙的上方的上侧树脂加强件的厚度的偏差,能够使加强特性稳定。另外,若由树脂带形成上侧树脂加强件,则能够容易以均匀的厚度形成上侧树脂加强件,也容易实现上侧树脂加强件的附着工序。上侧树脂加强件能够形成为从所述框架的上方经由所述支点侧间隙的上方并与所述振动板的上方重叠的宽度尺寸,因此能够通过上侧树脂加强件对支点侧间隙的上方的整个区域可靠地进行加强。因此,能够容易将振动板的振动支点设定于相同的位置,从而产生稳定的振动。在本技术中,以上侧树脂加强件为主体,不必一定向振动板的支点侧端部与开口部的内缘部的间隙均匀地填充树脂加强件,因此能够解决因间隙的宽度尺寸的偏差而使树脂加强件的量发生变化这一以往的课题。另外,即使减小所述间隙,也不影响树脂加强件的形成,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所述间隙,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板的振动支点的位置稳定。并且,在本技术中,通过形成有上侧树脂加强件和下侧树脂加强件,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支点侧间隙的加强,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特性。在除上侧树脂加强件以外还使用下侧树脂加强件的情况下,即使支点侧间隙内的下侧树脂加强件的量存在微小的偏差、或者在支点侧间隙中存在未被完全填充的部分,也能够通过上侧树脂加强件的存在而对振动板的支点侧端部的支承进行充分地加强。因此,能够缩窄支点侧间隙,从而能够使振动板的振动支点的位置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声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发声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图1所示的发声装置在III-III线处切断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发声装置的除壳体以外的结构的图,并且是将图3在IV-IV线处切断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振动侧框架中的振动板的支承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图5的VI-VI线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示出使用树脂带作为上侧树脂加强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声装置的剖视图。图9的(A)、(B)是各实施例的与图6相当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中的声压与频率的关系的线型图。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线型图的高频带放大示出的线型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4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声装置1。发声装置1具有壳体2。壳体2包括下壳体3和上壳体4。下壳体3和上壳体4为合成树脂制或者由非磁性材料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下壳体3具有底部3a、包围四侧面的侧壁部3b、以及侧壁部3b的上端的开口端部3c。上壳体4具有顶板部4a、包围四侧面的侧壁部4b、以及侧壁部的下端的开口端部4c。下壳体3的内部空间比上壳体4的内部空间大,上壳体4作为下壳体3的盖体而发挥功能。如图3所示,在下壳体3的开口端部3c与上壳体4的开口端部4c之间夹设有驱动侧框架5。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下壳体3的开口端部3c与驱动侧框架5之间形成有凹凸嵌合的定位机构,在上壳体4的开口端部4c与驱动侧框架5之间形成有凹凸嵌合的定位机构。通过这些定位机构,将下壳体3、上壳体4以及驱动侧框架5定位,下壳体3、上壳体4、驱动侧框架5通过粘接剂等相互固定。如图2所示,驱动侧框架5由Z方向的厚度尺寸均匀的板材形成,图示下侧的平面为驱动侧安装面5a,上侧的平面为接合面5b。在中央部上下贯通地形成有驱动侧开口部5c。驱动侧框架5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装置,设置有:形成有开口部的框架、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配置的振动板、支承所述振动板的挠性片、与所述振动板平行地延伸的衔铁、使所述衔铁振动的驱动机构、以及将所述衔铁的振动向振动板传递的传递体,所述发声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挠性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框架和所述振动板的朝向同一侧的面接合,所述开口部的内缘部与所述振动板的间隙被所述挠性片覆盖,所述振动板具有供所述传递体固定的自由侧端部、以及与所述自由侧端部相反一侧的支点侧端部,在所述挠性片的第二表面设置有上侧树脂加强件,该上侧树脂加强件重叠于所述开口部的内缘部与所述支点侧端部之间的支点侧间隙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9.16 JP 2015-1830851.一种发声装置,设置有:形成有开口部的框架、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配置的振动板、支承所述振动板的挠性片、与所述振动板平行地延伸的衔铁、使所述衔铁振动的驱动机构、以及将所述衔铁的振动向振动板传递的传递体,所述发声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挠性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框架和所述振动板的朝向同一侧的面接合,所述开口部的内缘部与所述振动板的间隙被所述挠性片覆盖,所述振动板具有供所述传递体固定的自由侧端部、以及与所述自由侧端部相反一侧的支点侧端部,在所述挠性片的第二表面设置有上侧树脂加强件,该上侧树脂加强件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秀治佐藤清沼田大志佐藤丰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