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31820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具体是一种利用空气幕和冷水循环以达到调节大空间人员居留区域、中间空气分层和排出上部热空气的目的,实现建筑物内区域制冷及通风节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射流送风形成的空气幕,形成隔离作用,能使工作区形成一个良好的空调区域,降低了传统射流喷口高速送风对工作区的影响;工作区的送风方式采用由下侧送风上侧回风,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送风量,较传统大空间分层空调相比缩小了设备尺寸,而且送风气流分布均匀,在人员居留区域能形成空气湖,舒适性大大提高,适用于建筑大空间的普及和推广。

Energy saving ventilation system for large space building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ergy-saving ventilation system for large space buildings, in particular, the utility model uses air curtain and cold water circulat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djusting the residence area of large space personnel, stratification of middle air and exhausting hot air from the upper part, and realizes the energy-saving effect of refrigeration and ventilation in the area of buildings; the utility model utilizes jet delivery. The air curtain formed by air can form a good air-conditioning area in the working area and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high-speed air supply from the traditional jet nozzle on the working area. The air supply mode in the working area adopts the air supply from the lower side and the air return from the upper sid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ir supply from the pipeline and shrink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arge-space stratified air-conditioning. The size of the equipment is small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ir supply is uniform. The air lake can be formed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comfort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large building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本技术属于建筑通风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空气幕及冷水循环达到工作区气流分布均匀、中间空气分层、回收能量的分层空调通风系统,具体为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分类,大空间建筑是指高度大于10m、体积大于10000m3的建筑,公共建筑中的体育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及工业厂房等均属于大空间建筑。目前,在大空间建筑环境中,综合考虑到建筑能耗及室内的空气品质,一般都采用分层空调的方式,即仅对大空间建筑下部人员的居留区域进行送风调节,而对上部空间不进行送风。为了更好地调节大空间的下部区域,一般要求送风射流的速度高、送风距离长、送风量大,而分层空调的送风方式主要有喷口及旋流式风口两种,且这两种送风口均风速大、吹风感强,这样能较好地调节大空间的下部区域,但又都会造成空间在竖向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发生空间温湿度“分层”的现象,根本无法保证室内空气的精确度与均匀性。另外,现有的分层空调又不能保证上部空间的每个区域都达到换风换气的效果,而且分层空调中冬夏两季均采用同一送风喷口,这样必然导致在冬季时,由于热气流上升,室内温度场分布不均匀,从而人流活动区域温度偏低,进而导致空调效果较差等缺点。因此,针对大空间建筑日益增多的现状,亟需找到解决大空间建筑环境对于空气温湿度控制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该通风系统针对大空间建筑物内的空调通风特点,利用空气幕和冷水循环达到了调节大空间人员居留区域、中间空气分层和排出上部热空气,实现了建筑物内区域制冷及通风节能的效果。(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该通风系统包括有总送风机构、送回风机构、空气幕机构、排风机构、水循环机构和风道;风道包括有总风道、风道Ⅰ和风道Ⅱ,总风道设置于建筑物顶端,风道Ⅰ与风道Ⅱ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两侧,总风道分别与风道Ⅰ和风道Ⅱ连通;总送风机构包括有总风阀、空气过滤网和鼓风机,总风阀、空气过滤网和鼓风机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总风道中;总风阀为开关阀门,可对总风道进行开启和关闭,空气过滤网为对空气的过滤装置,鼓风机为相应的鼓风装置,通过鼓风机并利用总风道对该通风系统提供室外新风。送回风机构包括有回风机Ⅰ、换热器Ⅱ、送风口Ⅰ、换热器Ⅲ、送风口Ⅱ和回风机Ⅱ,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距地面0.5-1.5m,换热器Ⅱ位于送风口Ⅰ内侧的风道Ⅰ内,换热器Ⅲ位于送风口Ⅱ内侧的风道Ⅱ内,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分别位于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的正上方,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分别距离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为3.0-4.0m;空气幕机构包括有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内侧中部,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分别位于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正上方,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分别距离回风机Ⅰ和回风机Ⅱ为2.0-4.0m;水循环机构包括有喷嘴Ⅰ、换热器Ⅰ、供水总管、集水槽Ⅰ、供水支管Ⅰ、供水支管Ⅱ、回水支管Ⅰ、回水支管Ⅱ、回水总管、循环水泵Ⅰ、集水槽Ⅱ、集水槽Ⅲ、循环水泵Ⅱ、水阀Ⅰ、喷嘴Ⅱ、换热翅片Ⅰ、挡水板Ⅰ、水阀Ⅱ、喷嘴Ⅲ、换热翅片Ⅱ和挡水板Ⅱ;水循环机构均分别安装于风道内,喷嘴Ⅰ安装于鼓风机的右侧,喷嘴Ⅰ的下方安装有换热器Ⅰ,换热器Ⅰ的下方安装有集水槽Ⅰ,喷嘴Ⅰ的右侧连接有回水总管,集水槽Ⅰ的右侧连接有供水总管,供水总管的右下方连接有供水支管Ⅰ,供水支管Ⅰ底部连接有喷嘴Ⅱ,供水总管右侧连接有供水支管Ⅱ,供水支管Ⅱ底部连接有喷嘴Ⅲ,回水总管的右下方连接有回水支管Ⅰ,回水总管的右侧连接有有回水支管Ⅱ,回水支管Ⅰ的下方连接有水阀Ⅰ,水阀Ⅰ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Ⅱ,集水槽Ⅱ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Ⅰ,循环水泵Ⅰ与水阀Ⅰ连接,回水支管Ⅱ延伸至建筑物右侧下方并连接有水阀Ⅱ,水阀Ⅱ的左侧设置有集水槽Ⅲ,集水槽Ⅲ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Ⅱ,循环水泵Ⅱ与水阀Ⅱ连接,喷嘴Ⅱ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Ⅰ,换热翅片Ⅰ左侧安装有挡水板Ⅰ,喷嘴Ⅲ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Ⅱ,换热翅片Ⅱ右侧安装有挡水板Ⅱ;排风机构包括有排风口Ⅰ、干燥器Ⅰ、排风机Ⅰ、排风口Ⅱ、干燥器Ⅱ和排风机Ⅱ,排风机构均嵌入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上,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外侧上部,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分别位于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正上方,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分别距离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为5.0-8.0m,建筑物内侧上部相向对称地开有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分别与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连通,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分别位于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正上方,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分别距离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为5.0-8.0m,挡水板Ⅰ的左侧安装有干燥器Ⅰ,挡水板Ⅱ的右侧安装有干燥器Ⅱ。优选地,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的风口形式均为双层百叶风口,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的风口形式均为单层百叶风口,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风口形式均为条缝型格栅风口。优选地,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射流风速为5-15m/s。优选地,风幕机Ⅰ与回风机Ⅰ的距离为2.0-3.0m,风幕机Ⅱ与回风机Ⅱ的距离为2.0-3.0m。优选地,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的送风气流与水平面夹角不超过5°。其中,送风口Ⅰ、送风口Ⅱ、回风机Ⅰ、回风机Ⅱ、排风口Ⅰ和排风口Ⅱ可设置电动调节阀,从而与总风阀形成联动控制,自动控制各阀门的开启程度。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室外空气经过总风阀进入总风道,并经空气过滤网过滤后,由鼓风机加压后送入换热器Ⅰ中,并与喷嘴Ⅰ喷淋的冷水进行间接换热,此时,室外空气被初步预冷后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风道Ⅰ和风道Ⅱ,通过设置在风道Ⅰ内的换热器Ⅱ和风道Ⅱ内的换热器Ⅲ,进一步冷却后经送风口Ⅰ和送风口Ⅱ送入人员居留区域,经送风口Ⅰ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受热后,部分由回风机Ⅰ抽回到风道Ⅰ内,并与风道Ⅰ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再经换热器Ⅱ并通过送风口Ⅰ进入人员居留区域,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形成空气湖调节区;经送风口Ⅱ送入的空气在人员居留区域受热后,部分由回风机Ⅱ抽回到风道Ⅱ内,与风道Ⅱ内的预冷空气混合后,经换热器Ⅲ并通过送风口Ⅱ进入人员居留区域,从而气流形成循环,在人员居留区域形成空气湖调节区。同时,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内侧的风幕机Ⅰ和风幕机Ⅱ,以射流送风的方式形成空气幕,减缓人员居留区域内的冷空气进入空气幕区域,起到隔离冷空气的作用。此外,通过设置在建筑物外侧的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排出该区域内的热空气和污染空气,排风区域的热空气污染物来自空气幕区域和人员居留区域的空气,排风机Ⅰ和排风机Ⅱ排出的热空气分别与供水支管Ⅰ和供水支管Ⅱ送来热水作用,经换热翅片Ⅰ和换热翅片Ⅱ进行间接热交换,热水降温后分别流入集水槽Ⅱ和集水槽Ⅲ中,再分别由设置在集水槽Ⅱ和集水槽Ⅲ内的循环水泵Ⅰ和循环水泵Ⅱ,将水分别送回换热器Ⅰ中形成水冷循环。(3)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与传统的大空间采用高速送风相比,本技术采用低速送风方式,直接将冷空气送风至工作区,在送风口的上部设置回风机,下侧送风上侧回风,类似置换通风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送风量,较传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总送风机构、送回风机构、空气幕机构、排风机构、水循环机构和风道;风道包括有总风道(1)、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总风道(1)设置于建筑物顶端,风道Ⅰ(15)与风道Ⅱ(32)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两侧,总风道(1)分别与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连通;总送风机构包括有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总风道(1)中;送回风机构包括有回风机Ⅰ(17)、换热器Ⅱ(18)、送风口Ⅰ(19)、换热器Ⅲ(20)、送风口Ⅱ(21)和回风机Ⅱ(23),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距地面0.5‑1.5m,换热器Ⅱ(18)位于送风口Ⅰ(19)内侧的风道Ⅰ(15)内,换热器Ⅲ(20)位于送风口Ⅱ(21)内侧的风道Ⅱ(32)内,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位于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的正上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距离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为3.0‑4.0m;空气幕机构包括有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内侧中部,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位于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正上方,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距离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为2.0‑4.0m;水循环机构包括有喷嘴Ⅰ(4)、换热器Ⅰ(5)、供水总管(7)、集水槽Ⅰ(8)、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Ⅱ(31)、回水支管Ⅰ(10)、回水支管Ⅱ(30)、回水总管(6)、循环水泵Ⅰ(13)、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Ⅲ(27)、循环水泵Ⅱ(28)、水阀Ⅰ(12)、喷嘴Ⅱ(34)、换热翅片Ⅰ(36)、挡水板Ⅰ(37)、水阀Ⅱ(40)、喷嘴Ⅲ(41)、换热翅片Ⅱ(42)和挡水板Ⅱ(43);水循环机构均分别安装于风道内,喷嘴Ⅰ(4)安装于鼓风机(3)的右侧,喷嘴Ⅰ(4)的下方安装有换热器Ⅰ(5),换热器Ⅰ(5)的下方安装有集水槽Ⅰ(8),喷嘴Ⅰ(4)的右侧连接有回水总管(6),集水槽Ⅰ(8)的右侧连接有供水总管(7),供水总管(7)的右下方连接有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Ⅰ(9)底部连接有喷嘴Ⅱ(34),供水总管(7)右侧连接有供水支管Ⅱ(31),供水支管Ⅱ(31)底部连接有喷嘴Ⅲ(41),回水总管(6)的右下方连接有回水支管Ⅰ(10),回水总管(6)的右侧连接有有回水支管Ⅱ(30),回水支管Ⅰ(10)的下方连接有水阀Ⅰ(12),水阀Ⅰ(12)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Ⅱ(14)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Ⅰ(13),循环水泵Ⅰ(13)与水阀Ⅰ(12)连接,回水支管Ⅱ(30)延伸至建筑物右侧下方并连接有水阀Ⅱ(40),水阀Ⅱ(40)的左侧设置有集水槽Ⅲ(27),集水槽Ⅲ(27)内安装有循环水泵Ⅱ(28),循环水泵Ⅱ(28)与水阀Ⅱ(40)连接,喷嘴Ⅱ(34)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Ⅰ(36),换热翅片Ⅰ(36)左侧安装有挡水板Ⅰ(37),喷嘴Ⅲ(41)下方安装有换热翅片Ⅱ(42),换热翅片Ⅱ(42)右侧安装有挡水板Ⅱ(43);排风机构包括有排风口Ⅰ(35)、干燥器Ⅰ(38)、排风机Ⅰ(11)、排风口Ⅱ(39)、干燥器Ⅱ(44)和排风机Ⅱ(29);排风机构均嵌入安装于建筑物的墙体上,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外侧上部,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分别位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正上方,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分别距离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为5.0‑8.0m,建筑物内侧上部相向对称地开有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与排风机Ⅰ(11)和排风机Ⅱ(29)连通,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位于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的正上方,排风口Ⅰ(35)和排风口Ⅱ(39)分别距离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为5.0‑8.0m,挡水板Ⅰ(37)的左侧安装有干燥器Ⅰ(38),挡水板Ⅱ(43)的右侧安装有干燥器Ⅱ(4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空间建筑节能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总送风机构、送回风机构、空气幕机构、排风机构、水循环机构和风道;风道包括有总风道(1)、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总风道(1)设置于建筑物顶端,风道Ⅰ(15)与风道Ⅱ(32)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两侧,总风道(1)分别与风道Ⅰ(15)和风道Ⅱ(32)连通;总送风机构包括有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总风阀(33)、空气过滤网(2)和鼓风机(3)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总风道(1)中;送回风机构包括有回风机Ⅰ(17)、换热器Ⅱ(18)、送风口Ⅰ(19)、换热器Ⅲ(20)、送风口Ⅱ(21)和回风机Ⅱ(23),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距地面0.5-1.5m,换热器Ⅱ(18)位于送风口Ⅰ(19)内侧的风道Ⅰ(15)内,换热器Ⅲ(20)位于送风口Ⅱ(21)内侧的风道Ⅱ(32)内,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相向对称地设置于建筑物内侧下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位于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的正上方,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分别距离送风口Ⅰ(19)和送风口Ⅱ(21)为3.0-4.0m;空气幕机构包括有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相向对称地安装于建筑物内侧中部,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位于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正上方,风幕机Ⅰ(16)和风幕机Ⅱ(25)分别距离回风机Ⅰ(17)和回风机Ⅱ(23)为2.0-4.0m;水循环机构包括有喷嘴Ⅰ(4)、换热器Ⅰ(5)、供水总管(7)、集水槽Ⅰ(8)、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Ⅱ(31)、回水支管Ⅰ(10)、回水支管Ⅱ(30)、回水总管(6)、循环水泵Ⅰ(13)、集水槽Ⅱ(14)、集水槽Ⅲ(27)、循环水泵Ⅱ(28)、水阀Ⅰ(12)、喷嘴Ⅱ(34)、换热翅片Ⅰ(36)、挡水板Ⅰ(37)、水阀Ⅱ(40)、喷嘴Ⅲ(41)、换热翅片Ⅱ(42)和挡水板Ⅱ(43);水循环机构均分别安装于风道内,喷嘴Ⅰ(4)安装于鼓风机(3)的右侧,喷嘴Ⅰ(4)的下方安装有换热器Ⅰ(5),换热器Ⅰ(5)的下方安装有集水槽Ⅰ(8),喷嘴Ⅰ(4)的右侧连接有回水总管(6),集水槽Ⅰ(8)的右侧连接有供水总管(7),供水总管(7)的右下方连接有供水支管Ⅰ(9),供水支管Ⅰ(9)底部连接有喷嘴Ⅱ(34),供水总管(7)右侧连接有供水支管Ⅱ(31),供水支管Ⅱ(31)底部连接有喷嘴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达华张鑫林鞠天奕赖铭坤刘兰华黄英杨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