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298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深(大于10m)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包括:避难走道、垂直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内每一层均设有避难走道,避难走道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通道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的路径上,与避难走道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和送风井,送风井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所述垂直疏散通道连通,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和应急广播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安全地进行人员疏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安全
,特别涉及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
技术介绍
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适用于地下不超过10米深度的新建、扩建和改建供的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健身体育场所和其他适用的民用场所等平时使用的地下建筑或人防工程防火设计。要求针对所发生火灾时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选择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防火分隔方式进行可靠的防火分隔。但随着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迫切需求,大于10米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将越来越多,安全疏散问题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突破现有规范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目前,深度不超过10米的地下公共空间,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只能通过徒步爬楼梯的方式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如图1所示,为现有不超过10米的一种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结构(目前根本就没有大于10米的地下垂直疏散方式),地下公共空间100的四角上设有只能通过楼梯疏散的垂直疏散通道。当发生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地震)时,大家蜂拥至四个垂直疏散通道,如箭头所示,无秩序的蜂拥而至导致疏散较慢,而且大量人员还停留在疏散通道之外会造成人员伤亡。如果在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发生火灾时,对于处于惊恐状态的人群要靠爬楼梯疏散至地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将难以保证所有人在短时间内得到安全疏散。同时,由于火灾发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轻,易形成“烟囱效应”,烟气向上流动与地下人员疏散方向一致,进一步加大了火灾的致命性,对人员疏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解决现有技术中超深地下公共空间无法在短时间内安全地进行人员疏散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包括:避难走道、垂直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内每一层均设有所述避难走道,避难走道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所述垂直疏散通道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的路径上,与所述避难走道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所述垂直疏散通道内设有步梯、厢式电梯和扶梯,所述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和送风井,所述送风井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所述垂直疏散通道连通,所述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所述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和应急广播;所述独立供电系统为厢式电梯、扶梯、风机和智能控制系统供电。其中,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各自的墙体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防火墙。其中,所述独立供电系统采用双回路独立供电系统。其中,所述垂直疏散通道内还设有贯穿每一层的自然光采光井。其中,所述垂直疏散通道间隔距离不超过100m。其中,同层地下公共空间中,所述避难走道楼地面比地下公共空间楼地面高50mm以上,垂直疏散通道楼地面比避难走道楼地面高50mm以上,高差处设斜坡。其中,所述避难走道设置在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的至少一侧。其中,所述避难走道布置于整层地下公共空间,且将每层地下公共空间划分成若干区域。本专利技术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通过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连接地下公共空间与地面,在发生火灾等应急情况时,人员可通过就近的防火门分散地进入避难通道,并选择就近的垂直疏散通道达到地面(如图3中箭头所示),从而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人员。而且在避难走道本身也是防火结构,其中没有杂物(地震时不会砸到人员或阻挡通道),正压风避免烟气进入,同时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能够安全地疏散人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的垂直疏散通道及避难走道的一种布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的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如图2~5所示,包括:避难走道1、垂直疏散通道2、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4内每一层均设有避难走道1,避难走道1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4,打开防火门可进入避难走道1,防火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具有更好地防火效果。地下公共空间4至避难走道1的人口处应设置有面积不应小于6m2前室5,防火门位于前室5内(防火门在墙上且一个前室5有前后两道)。垂直疏散通道2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1的路径上,与避难走道1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4直至地面。垂直疏散通道2内设有步梯21、厢式电梯22和扶梯23。垂直疏散通道2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地下公共空间面积大小、平面形状及最大疏散人数设定。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图中未示出,风机设置在地下)和送风井6,送风井6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垂直疏散通道2连通(同时也与避难走道1连通了),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避难走道1和垂直疏散通道2和前室5,防止火灾时烟气进入。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可以与火警信号端或其他应急信号端连接,在发生火灾等应急情况时,启动风机,同时播报应急广播。独立供电系统为厢式电梯22、扶梯23、风机和智能控制系统供电。本实施例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通过避难走道1和垂直疏散通道2连接地下公共空间4与地面,在发生火灾等应急情况时,人员可通过就近的防火门分散地进入避难通道1,并选择就近的垂直疏散通道2达到地面,从而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人员。而且在避难走道1本身也是防火结构,其中没有杂物(地震时不会砸到人员或阻挡通道),正压风避免有毒烟气进入,同时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能够安全地疏散人员。该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正压送风系统只在紧急疏散情况下才启动。按照传统的应急疏散观念,厢式电梯和扶梯均不可用,只能走步梯,但本实施例中具有独立的供电系统,其线路走线均设置在避难走道1和垂直疏散通道2内,只为避难走道1和垂直疏散通道2内的用电器供电,因此,垂直疏散通道2内设有步梯21、厢式电梯22和扶梯23,厢式电梯22和扶梯连接独立供电系统,多种垂直疏散工具加快了疏散速度。风机在送正压风时,垂直疏散通道2、避难走道1和避难走道1入口处的前室5形成了三处梯级机械加压送风,即保证垂直疏散通道2的余压值应为40~50Pa,避难走道1的余压值应为30~40Pa,避难走道1入口处的前室5的余压值应为25~30Pa。避难走道1和垂直疏散通道2各自的墙体均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难走道、垂直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内每一层均设有所述避难走道,避难走道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所述垂直疏散通道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的路径上,与所述避难走道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所述垂直疏散通道内设有步梯、厢式电梯和扶梯,所述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和送风井,所述送风井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所述垂直疏散通道连通,所述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所述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和应急广播;所述独立供电系统为厢式电梯、扶梯、风机和智能控制系统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难走道、垂直疏散通道、正压送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独立供电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内每一层均设有所述避难走道,避难走道的墙壁上设有防火门以连通同层地下公共空间,所述垂直疏散通道间隔预定距离地设置在避难走道的路径上,与所述避难走道连通,且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所述垂直疏散通道内设有步梯、厢式电梯和扶梯,所述正压风系统包括:风机和送风井,所述送风井贯穿每层地下公共空间直至地面,且在每一层与所述垂直疏散通道连通,所述风机通过送风井将正压风送入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所述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风机和应急广播;所述独立供电系统为厢式电梯、扶梯、风机和智能控制系统供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垂直疏散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难走道和垂直疏散通道各自的墙体均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防火墙。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望社董莉莉沈小东李蒙雷宏徐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