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9232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4:08
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包括倒T型的坑体和承重路面板,坑体位于公交车道下方,承重路面板的前后两端与坑体上端口前后两侧的路基加固板固定连接,坑体上端口左右两侧上部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外端与路基加固板铰接连接,坑体内左右两侧的斜面上均开设凹槽,凹槽内底部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液压杆铰接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新型的智能交通枢纽站,将传统的公交站与出租车的等待区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提高了传统公交站的功能,方便人们从公交车到出租车的换乘,有利于交通的流畅,避免拥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
本专利技术属于市政交通设备
,具体地说是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车辆的数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市区交通堵塞问题的频频出现,为了优化交通,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控制车辆路边随便停放的情况,严厉的执法也导致出租车在很多交通堵塞的地方没有地方停靠,特别是公交站附近更是不允许出租车与私家车的停靠,导致了需要从公交车换乘出租车的乘客打车不方便,想要打车还需要行走到出租车允许路边停靠的位置才可以,出租车的载客效率低下,乘客的时间得到了很多的浪费,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将出租车停靠与公交车站巧妙结合的智能交通枢纽站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包括倒T型的坑体和承重路面板,坑体位于公交车道下方,承重路面板的前后两端与坑体上端口前后两侧的路基加固板固定连接,坑体上端口左右两侧上部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外端与路基加固板铰接连接,坑体内左右两侧的斜面上均开设凹槽,凹槽内底部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液压杆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内端与对应的承重路面板的端部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的左右两端底部均固定安装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二液压杆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板的内端与第二支撑板的外端均为斜面,第一支撑板的内端斜面朝上,第二支撑板的外端斜面朝下,第一支撑板的内端斜面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的外端斜面能接触配合,承重路面板上部安装公交站遮雨棚,承重路面板顶面靠近后端处开设楼梯口,楼梯口与坑体底部之间固定安装楼梯,楼梯口位于公交站遮雨棚的后侧,坑体上端口右侧为进口,坑体上端左侧为出口,进口的路基加固板上一侧固定安装第一安装杆,第一安装杆上端固定安装第一摄像头,承重路面板左端上部一侧固定安装第二安装杆,第二安装杆上端固定安装第二摄像头,公交站遮雨棚右端上部固定安装显示屏,第一支架上均固定安装第三摄像头,楼梯下部的空间为等待区,坑体后侧壁上位于等待区的位置固定安装多组示数开关组,示数开关组包括等待开关与离开开关,承重路面板底部固定安装控制器,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第三摄像头、示数开关组、第一液压、第二液压杆均与控制器相连。如上所述的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所述的承重路面板底部固定安装数根加强梁,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坑体内壁固定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所述的楼梯下部固定安装第五摄像头,第五摄像头朝向等待区,第五摄像头与控制器相连。如上所述的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所述的第二支撑板内设有空腔,第二支撑板的外端斜面上开设多个均匀分布的螺纹孔,螺纹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支撑板平行,螺纹孔内均配合安装外螺纹管,第一支撑板的斜面上开设多个螺纹盲孔,外螺纹管能与对应的螺纹盲孔螺纹配合,空腔内顶面与底面均开设个多个均匀分布的半球形槽,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半球形槽之间设有竖轴,竖轴的上下两端面均开设第二半球形槽,第一半球形槽与对应的第二半球形槽之间均配合安装球体,竖轴的一侧均设有横轴,横轴的一端插入到对应的外螺纹管内,外螺纹管的内壁上下两侧均开设导向槽,横轴的一端上下两侧均固定安装导向插块,导向插块插入到对应的导向槽内,横轴通过轴座安装在对应的空腔内,竖轴上均固定安装主动伞齿轮,横轴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从动伞齿轮,主动伞齿轮与对应的从动伞齿轮啮合配合,竖轴上均固定安装从动链轮,空腔内均固定安装竖向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主动链轮,主动链轮与对应的数个从动链轮之间通过传动链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相连。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新型的智能交通枢纽站,将传统的公交站与出租车的等待区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提高了传统公交站的功能,方便人们从公交车到出租车的换乘,有利于交通的流畅,避免拥堵。当乘客从公交车上下车后,需要换乘出租车的乘客可以经过楼梯进入到地下的等待区,然后按下其中一个等待开关,此时显示屏上会显示出等待区乘客的数量,公路上的出租车司机经过该枢纽站时看到显示屏上的数字即可清楚等待区有乘客在等候,此时该出租车在进口外短暂停车,第一摄像头此时可以拍摄该出租车,将拍摄的图像传输个控制器,控制器内的自动识别系统(此为成熟现有技术)识别出是出租车并对出租车的车牌等信息进行记录,然后控制器控制进口处的第一液压杆收缩,第二液压杆伸出,进口被打开,出租车驶入到坑体内底部的等待区处,进口处的第三摄像头检测到出租车经过后,进口随之被关闭,乘客上出租车之前需要按下对应的离开开关,此时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字相对应离开乘客的数量进行减小,当该出租车行驶到出口处时,左侧的第三摄像头检测到出租车靠近,同时第二摄像头工作检测是否有公交车靠近出口,若有公交车靠近,则出口保持关闭,公交车优先通过,当没有公交车靠近时,出口被打开,出租车随之驶出即可,当出租车离开后出口随之关闭,第一支撑板打开时,其内端的斜面与坑体的斜面配合可以保证出租车顺利经过,第一支撑板的内端斜面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的外端斜面能接触配合能给第二支撑板提供支撑作用,第一液压杆作为主要承重杆,可以保证公交车经过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时本专利技术更加牢固,本专利技术对于优化市区内的交通状况具有很好的效果,巧妙的利用了市区内分布广泛的公交站,根据显示屏上显示等待乘客的数量出租车载客的成功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减少了出租车空跑的时间,提高了出租车服务的效率,也节省了乘客等待出租车的时间,对于节奏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具有推广建设的必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Ⅱ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Ⅲ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6是图2的Ⅳ部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2的Ⅴ部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如图所示,包括倒T型的坑体1和承重路面板2,坑体1位于公交车道下方,承重路面板2的前后两端与坑体1上端口前后两侧的路基加固板3固定连接,坑体1上端口左右两侧上部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4的外端与路基加固板3铰接连接,坑体1内左右两侧的斜面上均开设凹槽5,凹槽5内底部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液压杆6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7的内端与对应的承重路面板2的端部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2的左右两端底部均固定安装第一支架8,第一支架8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7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二液压杆9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与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均为斜面,第一支撑板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倒T型的坑体(1)和承重路面板(2),坑体(1)位于公交车道下方,承重路面板(2)的前后两端与坑体(1)上端口前后两侧的路基加固板(3)固定连接,坑体(1)上端口左右两侧上部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4)的外端与路基加固板(3)铰接连接,坑体(1)内左右两侧的斜面上均开设凹槽(5),凹槽(5)内底部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液压杆(6)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7)的内端与对应的承重路面板(2)的端部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2)的左右两端底部均固定安装第一支架(8),第一支架(8)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7)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二液压杆(9)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与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均为斜面,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斜面朝上,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斜面朝下,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斜面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斜面能接触配合,承重路面板(2)上部安装公交站遮雨棚(9),承重路面板(2)顶面靠近后端处开设楼梯口(10),楼梯口(10)与坑体(1)底部之间固定安装楼梯(11),楼梯口(10)位于公交站遮雨棚(9)的后侧,坑体(1)上端口右侧为进口(12),坑体(1)上端左侧为出口(13),进口(12)的路基加固板(3)上一侧固定安装第一安装杆(14),第一安装杆(14)上端固定安装第一摄像头(15),承重路面板(2)左端上部一侧固定安装第二安装杆(16),第二安装杆(16)上端固定安装第二摄像头(17),公交站遮雨棚(9)右端上部固定安装显示屏(18),第一支架(8)上均固定安装第三摄像头(19),楼梯(11)下部的空间为等待区(20),坑体(1)后侧壁上位于等待区(20)的位置固定安装多组示数开关组(21),示数开关组(21)包括等待开关(211)与离开开关(212),承重路面板(2)底部固定安装控制器(24),第一摄像头(15)、第二摄像头(17)、第三摄像头(19)、示数开关组(21)、第一液压(6)、第二液压杆(9)均与控制器(2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智能枢纽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倒T型的坑体(1)和承重路面板(2),坑体(1)位于公交车道下方,承重路面板(2)的前后两端与坑体(1)上端口前后两侧的路基加固板(3)固定连接,坑体(1)上端口左右两侧上部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板(4),第一支撑板(4)的外端与路基加固板(3)铰接连接,坑体(1)内左右两侧的斜面上均开设凹槽(5),凹槽(5)内底部与对应的第一支撑板(4)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液压杆(6)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2)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二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7)的内端与对应的承重路面板(2)的端部铰接连接,承重路面板(2)的左右两端底部均固定安装第一支架(8),第一支架(8)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7)底部之间均通过第二液压杆(9)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与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均为斜面,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斜面朝上,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斜面朝下,第一支撑板(7)的内端斜面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板(7)的外端斜面能接触配合,承重路面板(2)上部安装公交站遮雨棚(9),承重路面板(2)顶面靠近后端处开设楼梯口(10),楼梯口(10)与坑体(1)底部之间固定安装楼梯(11),楼梯口(10)位于公交站遮雨棚(9)的后侧,坑体(1)上端口右侧为进口(12),坑体(1)上端左侧为出口(13),进口(12)的路基加固板(3)上一侧固定安装第一安装杆(14),第一安装杆(14)上端固定安装第一摄像头(15),承重路面板(2)左端上部一侧固定安装第二安装杆(16),第二安装杆(16)上端固定安装第二摄像头(17),公交站遮雨棚(9)右端上部固定安装显示屏(18),第一支架(8)上均固定安装第三摄像头(19),楼梯(11)下部的空间为等待区(20),坑体(1)后侧壁上位于等待区(20)的位置固定安装多组示数开关组(21),示数开关组(21)包括等待开关(211)与离开开关(212),承重路面板(2)底部固定安装控制器(24),第一摄像头(15)、第二摄像头(17)、第三摄像头(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阳屠书荣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