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851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属于家电技术领域。该电路包括:电能释放模块;驱动控制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及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一端连接,蜂鸣器的另一端接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与三极管的B极连接,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三端与三极管的E极同时接地;三极管的C极与风机的一端连接,风机的另一端与供电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驱动控制端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时,在驱动控制端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电能释放模块在内部充电,在驱动控制端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电能释放模块在内部放电,从而使得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三极管始终无法导通。因此,不会造成风机频繁地开和关。

drive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riving circuit,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The circuit includes: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driving control terminal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buzzer and the first end of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and the other end of buzzer is grounded; the second end of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is connected with B electrode of triode; the third end of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is grounded with E electrode of triode at the same time; the C electrode of triode is connected with wind. One end of the fan is connected,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an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supply e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is charged internally during the high-level period of the output of the driving control terminal, and the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is discharged internally during the low-level period of the output of the driving control terminal, so as to make the second end of the electric energy release module. The conduction voltage drop between the third terminal and the third terminal is smaller than the conduction voltage drop between the B and E poles of the transistor, and the transistor can not be conducting all the time. Therefore, it will not cause frequent fan on and o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家电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在大功率电器中,如电饭煲、电磁炉,通常会同时存在蜂鸣器及风机。其中,蜂鸣器主要用于提示用户电器所处的状态,风机主要用于散热,以降低元器件的温升。由于单片机的I/O接口的个数通常有限,从而在相关技术中,一般风机的驱动控制端和蜂鸣器的驱动控制端共用一个I/O接口。其中,蜂鸣器通常使用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驱动,当驱动控制端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时,蜂鸣器会工作。风机通常使用直流电平驱动,风机通常是利用三极管的开关作用实现开与关,当驱动控制端输出直流高电平时,风机会工作。当蜂鸣器需要工作时,驱动控制端会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会导致风机频繁的开和关,而风机内部主要为线圈,从而频繁的开和关很容易产生电流冲击并导致线圈烧毁,进而使得风机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驱动电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该电路具有三极管,该电路包括:电能释放模块;驱动控制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及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一端连接,蜂鸣器的另一端接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与三极管的B极连接,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三端与三极管的E极同时接地;三极管的C极与风机的一端连接,风机的另一端与供电端连接;其中,驱动控制端用于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电能释放模块用于在驱动控制端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充电,并在驱动控制端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放电。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通过在驱动控制端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时,在驱动控制端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电能释放模块在内部充电,在驱动控制端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电能释放模块在内部放电,从而使得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三极管始终无法导通。因此,不会造成风机频繁地开和关,进而避免了风机频繁启动带来的电流冲击,提高了风机的安全可靠性。另外,由于并未增加大量的保护及补偿电路来对风机进行保护,从而节省了电路设计成本。由于是通过同一个I/O接口,也即通过驱动控制端同时对风机以及蜂鸣器进行驱动,且两者的驱动信号互不影响,从而可节省芯片资源和电路体积。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能释放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及电容;相应地,驱动控制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的一端连接,并同时与三极管的B极连接;电容的另一端与三极管的E极同时接地;其中,第一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小于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驱动控制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与风机并联,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供电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三极管的C极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第三电阻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驱动控制端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第二电阻的一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驱动控制端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于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电容的一端以及三极管的B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家电,该家电具有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实现方式所提供的驱动电路。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容充电的电压变化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目前在大功率电器中,风机的驱动控制端和蜂鸣器的驱动控制端一般共用一个I/O接口。其中,蜂鸣器通常使用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驱动,当驱动控制端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时,蜂鸣器会工作。风机通常使用直流电平驱动,风机通常是利用三极管的开关作用实现开与关,当驱动控制端输出直流高电平时,风机会工作。当蜂鸣器需要工作时,驱动控制端会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会导致风机频繁的开和关,而风机内部主要为线圈,从而频繁的开和关很容易产生电流冲击并导致线圈烧毁,进而使得风机失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其中,该驱动电路具有三极管Q081。该驱动电路包括:电能释放模块。驱动控制端DRV分别与蜂鸣器BL031的一端及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一端连接,蜂鸣器BL031的另一端接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081的B极连接,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三端与三极管Q081的E极同时接地;三极管Q081的C极与风机FAN的一端连接,风机FAN的另一端与供电端连接;其中,驱动控制端DRV用于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三极管Q081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电能释放模块用于在驱动控制端DRV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充电,并在驱动控制端DRV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放电。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通过在驱动控制端DRV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时,在驱动控制端DRV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电能释放模块在内部充电,在驱动控制端DRV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电能释放模块在内部放电,从而使得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三极管Q081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三极管Q081始终无法导通。因此,不会造成风机FAN频繁地开和关,进而避免了风机FAN频繁启动带来的电流冲击,提高了风机FAN的安全可靠性。另外,由于并未增加大量的保护及补偿电路来对风机FAN进行保护,从而节省了电路设计成本。最后,由于是通过同一个I/O接口,也即通过驱动控制端DRV同时对风机FAN以及蜂鸣器BL031进行驱动,且两者的驱动信号互不影响,从而可节省芯片资源和电路体积。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电能释放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082、第一电阻R083及电容C081;相应地,驱动控制端DRV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082的正极以及第一电阻R083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082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083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081的一端连接,并同时与三极管Q081的B极连接;电容C081的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驱动电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电路,所述电路具有三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释放模块;驱动控制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及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的B极连接,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三极管的E极同时接地;所述三极管的C极与风机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的另一端与供电端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控制端用于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所述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用于在所述驱动控制端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充电,并在所述驱动控制端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放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电路,所述电路具有三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释放模块;驱动控制端分别与蜂鸣器的一端及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蜂鸣器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三极管的B极连接,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三极管的E极同时接地;所述三极管的C极与风机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的另一端与供电端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控制端用于输出高低交替的交流电平,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之间的导通压降小于所述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所述电能释放模块用于在所述驱动控制端输出高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充电,并在所述驱动控制端输出低电平的期间内在内部放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释放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及电容;相应地,所述驱动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的一端连接,并同时与所述三极管的B极连接;所述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E极同时接地;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小于所述三极管的B极和E极之间的导通压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信合钟石刚吕文灿区国安刘金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