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支柱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8390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该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

Vehicle strut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p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keleton part extending along the end of the first side of the front windshield of the vehicl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width of the front windshield, forming the skeleton of the prop; and a second skeleton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clearance on the rear side of the vehicle and outside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relative to the first skeleton part. The first skeleton part and the second skeleton part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skeleton part and the second skeleton part, forming a closed section when viewe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and the back corner of the first skeleton part is formed. At least one square of the front end corner part of the second skeleton part becomes a chamfering sha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支柱构造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支柱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06-273057号公报所记载的支柱构造中,在构成车辆的前支柱的骨架的一对板(前支柱内板及前支柱外板)上分别形成有开口,在一对板之间保持有透明树脂制的透明构件。由此,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减小死角)。而且,通过增厚透明构件来确保前支柱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结构的支柱构造中,由于在构成前支柱的骨架的一对板上形成有大的开口,因此在提高前支柱的强度的观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关于这一点,虽然可考虑例如对前支柱的骨架部进行闭合截面化,但在对骨架部进行了闭合截面化的情况下,存在如果要抑制驾驶席乘员的死角变大,则副驾驶席乘员的死角会变大这一此消彼长关系。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既能提高支柱的强度又能减小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席乘员的死角的车辆用支柱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第一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在第一形态中,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的第一骨架部和沿着该第一骨架部延伸的第二骨架部构成了支柱的骨架。该第一骨架部及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由此,与上述各骨架部未被闭合截面化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支柱的强度。另外,第二骨架部相对于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在第一骨架部与第二骨架部之间架设有形成为透明的透明部。由此,车宽方向第一侧即靠近支柱一侧的前席乘员能够从上述的间隙目视确认车辆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小该前席乘员的死角。而且,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由此,扩大了从车宽方向第二侧(远离支柱一侧)的前席乘员观察到的上述间隙的宽度,因此也能够减小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的死角。第二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车宽方向第一侧是驾驶席侧,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在第二形态中,构成驾驶席侧的支柱的骨架的第一骨架部及第二骨架部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由此,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上述各骨架部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驾驶席乘员的死角。第三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以第二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至少一方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的倒角状。在第三形态中,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的倒角状。由此,能够有效率地扩大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到的上述各骨架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因此能够有效率地减小副驾驶席乘员的死角。第四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以第一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为基础,其中,具有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所述第一骨架部的第一支柱装饰部,所述第一支柱装饰部的后端部在从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观察时与所述第一骨架部的所述后端拐角部重叠。在第四形态中,第一骨架部由第一支柱装饰部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该第一支柱装饰部的后端部在从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观察时与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重叠。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的视野受到第一支柱装饰部妨碍。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公开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中,既能提高支柱的强度,又能减小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席乘员的死角。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辆左方侧观察对驾驶席侧的前支柱应用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的车辆的车室前部的的立体图。图2是将沿着图1的F2-F2线的剖切面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将沿着图1的F3-F3线的剖切面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用于对驾驶席乘员及副驾驶席乘员观察驾驶席侧的前支柱时的视线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概略性的水平剖视图。图5是用于对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未形成为倒角状时的副驾驶席乘员的视野进行说明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基于图1~图4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RH(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右方(车宽方向的外方)。以下,在仅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而且,在各图中,出于容易观察附图的关系,有时省略了一部分标号。(结构)如图1~图3所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10被应用于右方向盘规格的车辆12中的车宽方向第一侧(驾驶席侧)的前支柱14。该前支柱14相当于本公开中的“支柱”,相对于车辆12的前挡风玻璃16配置在右侧(车宽方向第一侧)。该前支柱14以支柱框架18、支柱外玻璃34、支柱内玻璃36及支柱装饰件50为主要部分而构成。支柱外玻璃34及支柱内玻璃36相当于本公开中的“透明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在应用于左方向盘规格的车辆的前支柱的情况下成为与本实施方式左右对称的结构。支柱框架18通过将例如由超高张力钢板构成的支柱外板20与支柱内板22相互接合而形成,架设在前支柱下部与前支柱头部之间。该支柱框架18具备:第一骨架部24,沿着前挡风玻璃16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及第二骨架部26,相对于该第一骨架部24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28而设置,且沿着第一骨架部延伸。该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构成前支柱14的骨架,以越朝向车辆上方侧则越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第一骨架部(第一柱)24形成为中空的柱状,在从长度方向(延伸方向)观察时形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详细而言,第一骨架部24具有形成该第一骨架部24的前表面的前侧壁24A、从前侧壁24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外侧壁24B、从外侧壁24B的后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侧壁24C、及从后侧壁24C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内侧壁24D,内侧壁24D的前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前侧壁24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连。后侧壁24C及内侧壁24D被设定成,在沿着第一骨架部2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后侧壁24C及内侧壁24D的截面的长度比前侧壁24A及外侧壁24B短。前侧壁24A由支柱外板20构成,外侧壁24B、后侧壁24C及内侧壁24D由支柱内板22构成。前侧壁24A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但从第一骨架部24的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弯曲成大致曲柄状。该前侧壁24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比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更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另外,外侧壁24B由以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外侧壁主体24B1和从外侧壁主体24B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且稍靠车辆后方侧延伸的第一倒角部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7 JP 2017-0615561.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所述车宽方向第一侧是驾驶席侧,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光希坂部元哉小森谷一记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