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8390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7 0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车身包括:前防撞梁;两条前纵梁,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处;两条上边梁,每条所述上边梁和对应的所述前纵梁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部。通过设置多个连接部,可以高效快速地吸收、分解受力,可以有效分散传递向后方的碰撞力,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前围板侵入量,可以避免车身受损严重,可以更好地保证乘客舱充分的生存空间。

body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ar body,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crashproof beam, two front longitudinal beams, two front ends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two ends of the front crashproof beam, and two upper edge beams, each of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parts between the upper edge beam and the corresponding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By setting up several joints, the force can be absorbed and decomposed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and the collision force can be effectively dispersed to the rear, so that the amount of front enclosure invasion can be greatly reduced, the serious damage of the body can be avoided, and the sufficient living space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an be better guarant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汽车碰撞安全性重视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对前围总成结构加强,对纵梁设计吸能、溃缩结构,以此提高汽车安全性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碰撞后前围侵入量,有限地提升生存空间,但仍无法高效分解传递受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力通道单一、传力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以解决传力通道单一、传力效率低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身,包括:前防撞梁;两条前纵梁,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处;两条上边梁,每条所述上边梁和对应的所述前纵梁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部。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内端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外侧,并靠近所述前纵梁的前端,所述上边梁的前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外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的横截面为闭合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板和第二支架板,所述第一支架板呈U形,所述第二支架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板的开口处且密封所述开口。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在所述上边梁和所述前纵梁之间,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上边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上边梁的连接处的后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连接在所述上边梁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下端连接在所述前纵梁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呈弧形,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具有凹槽且前端敞开的板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车身还包括:前端闭合结构,所述前端闭合结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前纵梁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上边梁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部分以及所述前纵梁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部分形成空间四边形。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连接在所述上边梁和所述前纵梁之间,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上边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上边梁的连接处的后方。进一步地,所述上边梁包括:弧形段和平直段,所述弧形段连接在所述平直段的前方,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段上,所述第三支架连接在所述平直段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架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进一步地,在车辆正碰时,所述前防撞梁的碰撞力传递给后方的两条所述前纵梁,每条所述前纵梁再将碰撞力通过同侧的所述连接部传递给同侧的所述上边梁。进一步地,在车辆偏置碰时,所述第一支架传递给所述前纵梁碰撞力,以使所述前纵梁向车辆外侧变形。进一步地,在车辆正碰时,所述前防撞梁的碰撞力传递给后方的两条所述前纵梁,每条所述前纵梁再将碰撞力通过同侧的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传递给同侧的所述上边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具有以下优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通过设置多个连接部,可以高效快速地吸收、分解受力,可以有效分散传递向后方的碰撞力,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前围板侵入量,可以避免车身受损严重,可以更好地保证乘客舱充分的生存空间。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图3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不同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重的前围板的后视图;图5为前围上横梁、前围下竖梁和前围板中通道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前纵梁和上边梁的配合俯视图;图7为沿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8为前纵梁和上边梁的配合立体图;图9为前纵梁和上边梁的配合侧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11为沿图10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12为前纵梁、门槛梁、前地板纵梁的配合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俯视图;图14为图13中区域C的放大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16为沿图15中D-D方向的剖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前舱的立体图;图18为前围板和侧围板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9为沿图18中F-F方向的剖视图;图20为上边梁、A柱和后围板的配合示意图;图21为沿图20中G-G方向的剖视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中的地板的俯视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立体图;图24为在车辆侧碰时前围上横梁、前围下竖梁和前围板中通道的碰撞力传递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车身10000;A柱100;前防撞梁200;吸能盒201;前纵梁300;前围板400;前围板中通道401;前围上横梁402;前围下竖梁403;前围中横梁404;前围下板405;前围上板406;前地板纵梁500;上边梁600;第一支架601;第一支架板6011;第二支架板6012;第二支架602;第一连接件6021;第二连接件6022;第三支架603;弧形段604;平直段605;前端闭合结构700;门槛梁800;前扭力盒801;后地板纵梁900;前段901;中段902;后段903;地板中通道1000;中通道传力通路1001;中通道连接板1002;后地板横梁1100;轮罩1200;轮罩加强梁1300;第一部分1301;第二部分1302;侧围板1400;连接件1500;座椅前横梁1601;座椅后横梁1602;座椅前连接板1603;外连接板1605;内连接板1606;加强筋1607;搭接边1608;地板上纵梁170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图1-图23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1000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10000可以包括:两个A柱100、前防撞梁200、两条前纵梁300、前围板400、前围上横梁402、前围下竖梁403和两条前地板纵梁500,当然,车身10000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上边梁600、门槛梁800和后地板纵梁900等。如图1所示,两条前纵梁300的前端分别连接在前防撞梁200的两端处,具体地,两条前纵梁300的前端和前防撞梁200的两端之间还设置有吸能盒201,该吸能盒201能够在车辆正碰时吸收能量,从而可以减少向后传递的碰撞力,可以提升乘客的乘车安全性。每条前纵梁300通过多条传力通道与同侧的A柱100相连,此处同侧即位于左侧的前纵梁300与位于左侧的A柱100相连,位于右侧的前纵梁300与位于右侧的A柱100相连。传力通道即传递碰撞力的通道,该传力通道可以为实体部件。其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多条传力通道,传力通道增加,这样可以高效快速地吸收、分解受力,可以有效分散传递向后方的碰撞力,从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前围板400侵入量,可以避免车身10000受损严重,可以更好地保证乘客舱充分的生存空间。下面内容再详细说明传力通道的具体布置形式。两条前纵梁300的后端连接在前围板400上,这样在车辆正碰时,碰撞力能够通过前防撞梁200和前纵梁300传递到前围板400上。前围板400与两个A柱100相连。如图4和图5所示,前围上横梁402设置在前围板400的上部,其中前围板400包括前围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200);两条前纵梁(300),两条所述前纵梁(300)的前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200)的两端处;两条上边梁(600),每条所述上边梁(600)和对应的所述前纵梁(300)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200);两条前纵梁(300),两条所述前纵梁(300)的前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200)的两端处;两条上边梁(600),每条所述上边梁(600)和对应的所述前纵梁(300)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架(601),所述第一支架(60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内端连接在所述前纵梁(300)的外侧,并靠近所述前纵梁(300)的前端,所述上边梁(600)的前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架(601)的外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601)的横截面为闭合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601)包括:第一支架板(6011)和第二支架板(6012),所述第一支架板(6011)呈U形,所述第二支架板(6012)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板(6011)的开口处且密封所述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二支架(602),所述第二支架(602)连接在所述上边梁(600)和所述前纵梁(300)之间,所述第二支架(602)与所述上边梁(600)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支架(601)与所述上边梁(600)的连接处的后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602)包括:第一连接件(6021)和第二连接件(6022),所述第一连接件(602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连接在所述上边梁(60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02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602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下端连接在所述前纵梁(300)上。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6021)呈弧形,所述第二连接件(6022)为具有凹槽且前端敞开的板状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车身(10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闭合结构(700),所述前端闭合结构(700)通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创举刘增寿张明召宗辉董思元韩晓旭李晓英王长一魏巍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