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661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古建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包括安装在固定座上的第一固定装置,第一固定装置设有圆形的背板,背板内侧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一固定杆,第一固定杆的自由端设有表面带螺纹的锥形的钻头,背板的外侧表面上有第三通孔和第一安装孔,所述背板的侧壁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与位于支架上的第一通孔固定连接,支架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U型结构内设有开口向上的C型结构的凹槽,U型结构底部通过连接架与底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特性和年代感,能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古建修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中国国内的村镇拥有大量的具有历史年龄超百年的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都是砖木混合结构或木制框架结构,经过上百年的风吹日晒和虫蚁啃食,有的建筑已经摇摇欲坠。这些木制结构的建筑通常是木制结构的端部露在建筑物的外面,受损严重,而中间部分用于在建筑物的内部,通常没有损坏。端部损坏造成建筑物应力结构变形,对在损坏其下方的支持物产生侧向压力,使建筑物整体受力变形,加快了这些建筑物的倒塌概率。目前修复这些年龄超百年的建筑的方法只能更换受损的木制结构架构,但更换费时费力,还会造成有的建筑物的破坏,最严重的是失去了原有建筑的历史特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的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通过在受损的木制结构架构的端部加装加固装置,使原有制结构架构的端部结构得到加固,而不必对原有建筑拆换。同时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特性和年代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包括安装在固定座上的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设有圆形的背板,所述背板内侧的中心位置设有柱形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自由端设有表面带螺纹的锥形的钻头,所述背板的外侧表面上有第三通孔和第一安装孔,所述背板的侧壁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螺栓与第一通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支架上,所述支架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内设有横截面为开口向上的C型结构的凹槽,所述U型结构底部通过连接架与底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杆内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与第一固定杆的表面间设有若干个第四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内腔与背板连通,所述背板上设有用于封闭内腔的密封盖。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自由端设有螺纹孔。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孔与螺杆连接,所述螺杆设置在第二固定杆的自由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杆设置在第二固定装置一侧的中心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设有与第一固定装置结构相同的背板。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为条形结构,所述条形结构的两端表面分别设有第二通孔。进一步地,所述条形结构的底部表面设有三菱型的防滑钉。进一步地,所述背板的侧壁设有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安装在截面为C型结构的凹槽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在原有受损木制结构的端部内加装本技术提供的加固装置,本加固装置能够在原建筑物不拆换的情况下,恢复原木制结构的原始状态,外表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2、本技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能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特性和年代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实施例1中第一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实施例1中固定座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实施例2中第一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实施例2中第二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实施例3中第一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图。附图标记如下:1-第一固定装置;2-第一固定杆;3-钻头;4-固定座;5-第一通孔;6-凹槽;7-连接架;8-底板;9-防滑钉;10-第二通孔;11-第一安装孔;12-第三通孔;13-第二安装孔;14-背板;15-螺纹孔;16-螺杆;17-密封盖;18-第四通孔;19-第二固定装置;20-支架;21-第二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包括安装在固定座4上的第一固定装置1,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设有圆形的背板14,所述背板14内侧的中心位置设有柱形的第一固定杆2,所述第一固定杆2的自由端设有表面带螺纹的锥形的钻头3,所述背板14的外侧表面上有第三通孔12和第一安装孔11,所述背板14的侧壁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第二安装孔13,所述第二安装孔13通过螺栓与第一通孔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5位于支架20上,所述第一通孔5与第二安装孔13相对设置。所述支架20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内设有横截面为开口向上的C型结构的凹槽6,所述U型结构底部通过连接架7与底板8固定连接,所述底板8为条形结构,所述条形结构的两端表面分别设有第二通孔10。本实施例中,所述条形结构的底部表面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且规则排列的三菱型的防滑钉9。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杆2和背板14设有多种规格。所述背板14的侧壁还设有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安装在凹槽6上。进行修复作业时,第一步,先将所有的木制结构进行位置固定,并对原受损木制结构进行测量,计算出原始状态时木制结构的位置,利用千斤顶缓慢的调整所有需要加固的受损木制结构,使其恢复至原始状态的位置。第二步,将木制结构上方的受力结构加固后缓慢略微抬起,使其不在承受重压。第三步,将受损木制结构下方承力点的中心位置进行标注,根据承力点的中心位置在原受损木制结构的垂直位置进行标注。第四步,再次确认受损木制结构不再承受上下的压力时,根据标注位置将受损木制结构的端部切下备用,在受损木制结构的中心位置打孔,所述打孔的粗细和深浅根据受损木制结构的损坏程度确定,受损木制结构的损坏程度越大,所述钻孔越深,所选择的第一固定杆2越长。打孔结束后,将背板14设有的第一固定杆2插入钻孔中,将专用工具插入第三通孔12内,旋转专用工具使背板14带动第一固定杆2转动,由于第一固定杆2的自由端设有表面带螺纹的锥形的钻头3,第一固定杆2能够被旋钮至受损木制结构的内部,当背板14贴近受损木制结构的端面时,在背板14上安装固定座4,将固定座4安放在受损木制结构下方承力点上,微调专用工具使背板14侧壁设有的第二安装孔13与第一通孔5相对应,使用螺栓将固定座4与背板14固定连接。由于提前计算过原始状态时木制结构的位置,所述连接架7的高度为计算值,所述底板8、支架20和连接架7的总高度需要精确计算后设定。由于底板8的底部设有三菱型的防滑钉9,三菱型的防滑钉9能够防止固定座4打滑跑偏。所述底板8的两端表面分别设有第二通孔10,使用螺栓将第二通孔10固定,使固定座4安放的更加牢固。第五步,将切下备用的受损木制结构的端部取出,在其切口的端面刻画出固定座4与背板14的形状和位置,根据固定座4与背板14的厚度,在其表面加工出固定座4与背板14的凹槽,并使其与原受损木制结构对接,恢复原始状态。根据第一安装孔11的位置,在切下备用受损木制结构上打出相对应的孔,利用螺栓将切下备用的端部固定在背板14上,使其恢复原状。所述连接口需要封闭处理。由于修复后的受损木制结构只露出固定座4的底板8,受损木制结构一般都在人们的视角上方,所以底板8不会被人们看到。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包括安装在固定座(4)上的第一固定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设有圆形的背板(14),所述背板(14)内侧的中心位置设有柱形的第一固定杆(2),所述第一固定杆(2)的自由端设有表面带螺纹的锥形的钻头(3),所述背板(14)的外侧表面上有第三通孔(12)和第一安装孔(11),所述背板(14)的侧壁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第二安装孔(13),所述第二安装孔(13)通过螺栓与第一通孔(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5)位于支架(20)上,所述支架(20)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内设有横截面为开口向上的C型结构的凹槽(6),所述U型结构底部通过连接架(7)与底板(8)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包括安装在固定座(4)上的第一固定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设有圆形的背板(14),所述背板(14)内侧的中心位置设有柱形的第一固定杆(2),所述第一固定杆(2)的自由端设有表面带螺纹的锥形的钻头(3),所述背板(14)的外侧表面上有第三通孔(12)和第一安装孔(11),所述背板(14)的侧壁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第二安装孔(13),所述第二安装孔(13)通过螺栓与第一通孔(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5)位于支架(20)上,所述支架(20)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内设有横截面为开口向上的C型结构的凹槽(6),所述U型结构底部通过连接架(7)与底板(8)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2)内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与第一固定杆(2)的表面间设有若干个第四通孔(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传统村镇保护建筑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与背板(14)连通,所述背板(14)上设有用于封闭内腔的密封盖(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飞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