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手持式冲击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653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属于冲击夯技术领域,包括手柄、齿轮箱、发动机和冲击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减震机构与齿轮箱两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齿轮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夯本体的顶部插入齿轮箱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升降机构控制冲击夯本体插入齿轮箱的长度;所述冲击夯本体还套穿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升降机构下方;所述冲击夯本体底部设有冲击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利用连接手柄与齿轮箱的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的震动,降低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冲击夯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式冲击夯
本技术属于冲击夯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手持式冲击夯。
技术介绍
冲击夯是一种利用冲击和冲击振动作用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压实机械,广泛用于建筑、路基、桥桩、沟槽等狭窄场地的施工。在冲击夯工作时,必须有操控人员双手握持冲击夯手柄来控制,从而掌控冲击夯的平衡。因为冲击夯是以跳动式的方式夯实地面,其震动频率高,而且震动幅度大。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冲击夯的手柄大多为简单的杆状结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操控人员的手部会直接受到冲击夯较强的震动,在冲击夯使用时震动幅度过大而影响操控人员的使用,并且提高了冲击夯对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从而降低了冲击夯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冲击夯,旨在通过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震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手持式冲击夯,包括手柄、齿轮箱、发动机和冲击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减震机构与齿轮箱两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齿轮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夯本体的顶部插入齿轮箱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升降机构控制冲击夯本体插入齿轮箱的长度;所述冲击夯本体还套穿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升降机构下方;所述冲击夯本体底部设有冲击板。可选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个V型设置的减震器,两个减震器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两个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每个减震器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减震连接杆;所述第一凹槽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凹槽通过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所述减震连接杆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所述减震连接杆两端分别套穿有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一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减震连接杆外侧的第一减震弹簧挡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二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减震连接杆外侧的第二减震弹簧挡片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手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把手;所述第一连接板下表面与减震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表面垂直设有多个成阵列形式分布的第一手柄弹簧;所述第一手柄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一端设有把手凹槽;所述把手一端设有第二手柄弹簧,所述把手通过第二手柄弹簧与把手凹槽的内壁连接。可选的,所述把手包括两个L型把手连杆和固定在把手连杆之间的把手横杆。可选的,所述第二手柄弹簧对称设置在把手连杆一端的两侧和顶部。可选的,所述把手套穿有橡胶材质的防滑套。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支撑平台,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上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与齿轮箱底部连接。可选的,所述冲击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冲击板、第二冲击板和第三冲击板;所述第一冲击板和第三冲击板为不锈钢板,所述第二冲击板为木板。可选的,所述防尘罩成圆弧状折叠的波纹结构;所述防尘罩两端内侧设有弹性的密封环,外侧设有卡箍环。本技术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利用连接手柄与齿轮箱的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的震动,降低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冲击夯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手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冲击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手柄,2、齿轮箱,3、发动机,4、冲击夯本体,5、减震机构,6、升降机构,7、防尘罩,8、冲击板,9、转动轴,10、伸缩杆,11、支撑平台,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减震连接杆,15、第一减震弹簧,16、第二减震弹簧,17、第一减震弹簧挡片,18、第二减震弹簧挡片,19、第一连接板、20、第二连接板,21、第一手柄弹簧,22、把手凹槽,23、第二手柄弹簧,24、把手连杆,25、把手横杆,26、防滑套,27、第一冲击板,28、第二冲击板,29、第三冲击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现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进行说明。所述手持式冲击夯,包括手柄1、齿轮箱2、发动机3和冲击夯本体4,手柄通过减震机构5与齿轮箱2两侧连接;发动机3与齿轮箱2的一端连接;冲击夯本体4的顶部插入齿轮箱2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4外侧的升降机构6控制冲击夯本体4插入齿轮箱2的长度;冲击夯本体4还套穿有防尘罩7,防尘罩7位于升降机构6下方;冲击夯本体4底部设有冲击板8。具体地,在冲击夯工作过程中,连接手柄1和齿轮箱2的减震机构5降低了冲击夯本体4产生的震动从手柄1传递至操控人员手臂上。发动机3为内燃机,也可以为电动发动机,或者是空气压缩发动机。发动机4的动力通过设置在齿轮箱2中的离合器、齿轮、连杆等部件传递到冲击夯本体4底部的冲击板8上,使冲击板8上下震动,从而对地面进行冲击夯实。套穿在冲击夯本体4外侧的升降机构6能够控制冲击夯本体4插入齿轮箱2底部的长度,从而控制手持式冲击夯的高度,便于不同身高的操控人员的使用。在升降机构6的下方,冲击夯本体4还套穿有用于防止灰尘或其他污染物进入冲击夯本体4内部的防尘罩7。本技术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连接手柄与齿轮箱的减震机构,降低操控人员使用冲击夯过程中受到的震动,降低操控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冲击夯的工作效率。可选的,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冲击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两个V型设置的减震器,两个减震器的一端通过转动轴9与齿轮箱2连接,两个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手柄1固定连接;每个减震器包括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减震连接杆14;所述第一凹槽12与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手持式冲击夯,包括手柄、齿轮箱、发动机和冲击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减震机构与齿轮箱两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齿轮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夯本体的顶部插入齿轮箱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升降机构控制冲击夯本体插入齿轮箱的长度;所述冲击夯本体还套穿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升降机构下方;所述冲击夯本体底部设有冲击板。

【技术特征摘要】
1.手持式冲击夯,包括手柄、齿轮箱、发动机和冲击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通过减震机构与齿轮箱两侧连接;所述发动机与齿轮箱的一端连接;所述冲击夯本体的顶部插入齿轮箱底部,并通过套穿在冲击夯本体外侧的升降机构控制冲击夯本体插入齿轮箱的长度;所述冲击夯本体还套穿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位于升降机构下方;所述冲击夯本体底部设有冲击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冲击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两个V型设置的减震器,两个减震器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两个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每个减震器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减震连接杆;所述第一凹槽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凹槽通过转动轴与齿轮箱连接;所述减震连接杆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所述减震连接杆两端分别套穿有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一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减震连接杆外侧的第一减震弹簧挡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弹簧一端与第二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减震连接杆外侧的第二减震弹簧挡片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冲击夯,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把手;所述第一连接板下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虹徐寒鹏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