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6302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3:34
一种乘客输送机,能够确保足够的“搭接量”且牢固地支承桁架的端部、提高了耐冲击性的乘客输送机。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支承角铁,从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支承角铁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角铁支承台之上。在桁架的端部,一对追加部件架设于上弦件与角铁支承台之间。追加部件具有以从下方架住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上弦件的支承部、以及从支承部朝向角铁支承台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以比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被载置于角铁支承台之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客输送机关联申请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38306号(申请日:2017年03月01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的内容。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扶梯或者移动人行道那样的乘客输送机。
技术介绍
在对已设的自动扶梯进行改修时,以强化自动扶梯的耐冲击性为目的而进行有延长桁架的支承角铁与建筑构造物之间的“搭接量”的情况。以往,例如在已设的桁架的端部设置朝向建筑构造物延伸的追加框体,在建筑构造物上以比已有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来载置该追加框体,从而确保足够的“搭接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30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88631号公报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以往的追加框体虽能够延长“搭接量”,但关于支承桁架的端部的构造却没有特别考虑。因此,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支承桁架的端部的强度有可能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确保足够的“搭接量”且能够牢固地支承桁架的端部,提高了耐冲击性的乘客输送机。根据实施方式,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以及支承角铁,从上述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上述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上述支承角铁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上述角铁支承台之上。在上述桁架的上述端部,一对追加部件架设于上述上弦件与上述角铁支承台之间。上述追加部件具有:支承部,以从下方架住上述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上述上弦件;以及延伸部,从上述支承部朝向上述角铁支承台延伸。上述延伸部以比上述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被载置于上述角铁支承台之上。优选地,所述支承角铁位于一对所述追加部件之间。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的所述支承部经由紧固用具与所述上弦件结合,所述支承部与所述上弦件的下表面叠合。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还具备位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中间部,该中间部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立起,以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位于更上方。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具有折弯成曲柄状的形状。优选地,所述追加部件是连续的一体构造物。附图说明图1为概略地表示将动扶梯安装在建筑物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为表示自动扶梯的桁架的端部与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3为沿着图2的F3-F3线的剖视图。图4为沿着图2的F4-F4线的剖视图。图5为沿着图2的F5-F5线的剖视图。图6为追加部件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自动扶梯,2…建筑物,3…桁架,4…第一地面,5…第二地面,21、23…支承角铁(第一支承角铁、第二支承角铁),25、26…角铁支承台(第一角铁支承台、第二角铁支承台),40a、40b…上弦件,43…追加部件,44…支承部,45…延伸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图1公开了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个例子的自动扶梯1。自动扶梯1例如安装在商业设施或者交通工具的航站楼那样的建筑物2。自动扶梯1具备作为躯体的桁架3。桁架3被架设于构成建筑物2的上层的地面的第一地面4与构成下层的地面的第二地面5之间。桁架3是通过螺栓或焊接结合上侧主弦部6、下侧主弦部7以及多个立杆8而成的框架构造体,具备上层侧水平部10a、下层侧水平部10b以及倾斜部10c。上层侧水平部10a以与第一地面4连续的方式位于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下层侧水平部10b以与第二地面5连续的方式位于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部10c将上层侧水平部10a与下层侧水平部10b之间连结。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1被支承于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驱动装置11的马达12所输出的转矩经由驱动链13被传递至驱动链轮14。从动链轮15被支承于桁架3的下层侧水平部10b。并且,梯级链16被卷挂于驱动链轮14与从动链轮15之间。梯级链16构成为,在驱动链轮14接受来自马达12的转矩而旋转时,在桁架3的内部呈环状行驶。多个梯级17以等间隔与梯级链16连结。梯级17是供不特定的多人的乘客乘用的要素,与梯级链16一起行驶。由此,乘用梯级17的乘客被从上层的地面向下层的地面输送或从下层的地面向上层的地面输送。如图1所示,在桁架3的右侧部以及左侧部分别设有栏杆18(仅对一方进行图示)。并且,扶手带19安装在栏杆18的外周部。扶手带19与梯级17同步地呈环状行驶。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支承角铁21固定在桁架3的上层侧水平部10a的前端部。第一支承角铁21具有从上层侧水平部10a的上侧主弦部6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水平地突出的水平部21a。水平部21a伸出至支承第一地面4的支承件22之上。支承件22作为建筑物2的躯体,例如由钢梁或者混凝土壁构成。在支承件22立起的端面与第一支承角铁21之间设有第一间隙L1,该第一间隙L1用于吸收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层间位移。第二支承角铁23固定在桁架3的下层侧水平部10b的前端部。第二支承角铁23具有从下层侧水平部10b的上侧主弦部6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水平地突出的水平部23a。水平部23a伸出至支承第二地面5的支承件24之上。支承件24作为建筑物2的躯体,例如由钢梁或者混凝土壁构成。在支承件24立起的端面与第二支承角铁23之间设有第二间隙L2,该第二间隙L2用于吸收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层间位移。如图1所示,第一支承角铁21被通过固定在支承件22之上的第一角铁支承台25支承。第二支承角铁23被通过固定在支承件24之上的第二角铁支承台26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角铁21与第一角铁支承台25协作而构成所谓非固定部。非固定部是指无论地震的规模都能将第一支承角铁21保持为相对于第一角铁支承台25能够在桁架3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自由地移动的状态的构造。并且,对于第二支承角铁23也与第二角铁支承台26协作而构成非固定部。第一支承角铁21相对于第一角铁支承台25的支承方式以及第二支承角铁23相对于第二角铁支承台26的支承方式相互共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支承角铁21相对于第一角铁支承台25的支承方式为代表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具有桁架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搭接量”M1并载置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上。“搭接量”M1是指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中的在第一角铁支承台25之上叠合的部分的长度。该“搭接量”M1根据以前的升降机耐震设计与施行指南而决定以能够吸收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2的层间位移量。第一角铁支承台25具有基座27以及一对引导板28a、28b。基座27是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板状的要素,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支承件24上。一对引导板28a、28b分别具有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四边形形状。引导板28a、28b在基座27之上、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留有间隔地配置。具体而言,一方的引导板28a介于基座27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的右端部之间。一方的引导板28a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强固地被固定在基座27的上表面。从第一地面4侧观察,另一方的引导板28b介于基座27与第一支承角铁21的水平部21a的左端部之间。另一方的引导板28b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强固地被固定在基座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支承角铁,从所述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所述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并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上;以及一对追加部件,在所述桁架的所述端部,架设于所述上弦件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间,所述追加部件具有:支承部,以从下方架住所述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该上弦件;以及延伸部,从所述支承部朝向所述角铁支承台延伸、并以比所述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搭接量”被载置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01 JP 2017-0383061.一种乘客输送机,具备:桁架,架设于建筑物具有的第一地面与第二地面之间,并具有在横向上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一对上弦件;支承角铁,从所述桁架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设在所述建筑物的角铁支承台而突出,并具有事先决定的“搭接量”地载置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上;以及一对追加部件,在所述桁架的所述端部,架设于所述上弦件与所述角铁支承台之间,所述追加部件具有:支承部,以从下方架住所述上弦件的方式固定在该上弦件;以及延伸部,从所述支承部朝向所述角铁支承台延伸、并以比所述支承角铁的“搭接量”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上泰淳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