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5537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包括冷却腔、第一截流板、第二截流板,冷却腔内沿高度方向分别设有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冷媒输入通道连接冷媒输入口,冷媒输出通道连接冷媒输出口;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每条单流道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第一截流板、第二截流板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内,将冷媒输入通道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三段;第一截流板、第二截流上均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改变电池冷却器内部流道结构,使冷媒能够均匀的分散在芯体内部,充分与冷却液换热有效提高冷却效果。

A battery cooler cor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re structure of a battery cooler, which comprises a cooling chamber, a first interceptor and a second interceptor. The cooling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 refrigerant input channel and a refrigerant output channel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respectively. The refrigerant input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frigerant input port, and the refrigerant output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frigerant input channel and the refrigerant output port. A single channel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refrigerant output channel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refrigerant input channel, and each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frigerant input channel and the refrigerant output channel at both ends. Second there is a through hole on the closure. The utility model can change the internal flow channel structure of the battery cooler without changing the overall volume of the cooler, so that the refrigerant can be uniformly dispersed in the core body, and the cooling effect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fully heat exchange with the coo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在新能源电动车电池散热系统与电机散热系统或空调系统中的水冷却器,尤其是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
技术介绍
电池冷却器主要应用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冷(R134a/R1234yf/co2)液汽状态变化,直接给冷却液降温,达到制冷的目的。目前电池冷却器的结构比较单一,其内部流道结构也比较单一。由于现有电池冷却器在现有的体积与重量下热功率(性能)较低;现在新能源车主要是往轻量化方向发展,车上所使用的零部件在安全性能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现有的电池冷却器结构都是单流程,冷媒流程较短,冷媒在冷却器内分散不均匀,不能把有效的制冷量传给冷却剂侧,容易产出局部换热量低的情况;单流程结构也会容易内部出现局部冰堵或者不制冷现象,为克服该缺陷通常会选择增加芯体内散热板片的数量,但增加的板片数量与换热量不成正比,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包括冷却腔1、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冷却腔1内沿高度方向分别设有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冷媒输入通道2连接冷媒输入口4,冷媒输出通道3连接冷媒输出口5;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2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6,每条单流道6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2内,将冷媒输入通道2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三段;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上均设有通孔9。进一步的,所述单流道6为管状或槽状流道。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截流板7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2内靠近冷媒输入口4一侧,且第一截流板7上通孔9的孔径大于第二截流板8上通孔9的孔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改变电池冷却器内部流道结构,使冷媒能够均匀的分散在芯体内部,充分与冷却液换热有效提高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图中包括:1、冷却腔,2、冷媒输入通道,3、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口,5、冷媒输出口,6、单流道,7、第一截流板,8、第二截流板,9、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为一种实施例,包括冷却腔1、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冷却腔1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输入口4和冷媒输出口5,冷却腔1内沿高度方向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冷媒输入通道2的顶端与冷媒输入口4相连,冷媒输出通道3的顶端与冷媒输出口5相连;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2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6,每条单流道6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2内,将冷媒输入通道2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三段;第一截流板7的高度高于第二截流板8;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上均设有通孔9,第一阻流板7上通孔9的孔径大于第二截流板8上通孔9的孔径。本实施例中,单流道为管状或槽状流道,能够使冷媒在单流道中流通。使用时,冷却芯1内冷媒的流动路线为: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将冷媒传输路线分为三层:第一层中,冷媒从冷媒输入口4进入冷媒输入通道2,并在第一截流板7处分流,其中一股冷媒顺着第一截流板7上的通孔9流入第二层,另一股冷媒沿第一层的单流道6流向冷媒输出通道3,并通过冷媒输出口5流出。流入第二层的冷媒在第二截流板8处又分为两股,一股通过第二截流板8上的通孔9流入第三层,另一股沿第二层的单流道6流向冷媒输出通道3,并通过冷媒输出口5流出。流入第三层的冷媒直接通过第三层的单流道6流向冷媒输出通道3,最后通过冷媒输出口5流出。上述过程中,第一截流板7上通孔9的孔径设计成大于第二截流板8上通孔9的孔径,可以使往下一层分流的冷媒逐层减少,使冷媒分流时更为均匀。本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增使冷媒能够均匀的分散在芯体内部,充分与冷却液换热有效提高冷却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1)、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冷却腔(1)内沿高度方向分别设有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冷媒输入通道(2)连接冷媒输入口(4),冷媒输出通道(3)连接冷媒输出口(5);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2)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6),每条单流道(6)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设置于冷媒输入通道(2)内,将冷媒输入通道(2)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三段;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上均设有通孔(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冷却器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1)、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板(8),冷却腔(1)内沿高度方向分别设有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冷媒输入通道(2)连接冷媒输入口(4),冷媒输出通道(3)连接冷媒输出口(5);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之间沿冷媒输入通道(2)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6),每条单流道(6)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2)和冷媒输出通道(3);第一截流板(7)、第二截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江沈登原郭贞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