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4437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09:19
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是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连接过程的可定量对压紧程度进行评估的压紧机构。非螺接结构内芯和外壳的压紧程度对多种产品的性能指标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定量的评估内芯和外壳的压紧程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内芯和外壳的压紧力转化为外壳固定装置和压紧帽之间的拧紧力矩,从而实现内芯和外壳之间的压紧力固定控制。为了提高连接过程的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传统机构上添加了两个轴承以增加两个转动自由度,以减少压紧机构在连接过程中的装配次数,提高连接过程的一致性。

A compression mechanism applied to non threaded structure

A compression mechanism applied to non-screw joint structure is a compression mechanism which ca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ompression applied to the connection process of non-screw joint structure. The tightening degree of the inner core and outer shell of a non-screw structur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various products.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tightening degree of the inner core and outer shell, the tightening force of the inner core and outer shell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tightening torque between the fixing device of the outer shell and the tightening cap, thereby realizing the tightening force between the inner core and the outer shell. Fixed contro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nnection process, the invention adds two bearings to the traditional mechanism to increase two rota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so a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assemblies of the compression mechanism in the connec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nnec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精细装配领域,更具体的是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精细化工、芯片工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技术对洁净度和多余物的要求日益提高,螺纹连接机构容易出现多余物风险而带来难以评估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无螺纹的连接方式在以上工业领域变得日趋流行起来。与传统的螺纹连接通过内芯的外螺纹与外壳的内螺纹之间通过螺纹旋紧的连接方式不同,非螺纹连接的内芯和外壳均为光滑的柱面,将内芯压入外壳之后通过焊接或者粘接内芯和外壳之间的缝隙的方式固定两者的位置并保证密封。非螺接机构通常通过电子束焊的方式焊接,可以有效的避免螺纹连接机构出现多余物风险,但是带来了新的装配挑战。无螺纹连接的装配方式较难控制装配过程中的压紧程度,而压紧程度对很多产品的性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除以上缺陷之外,无螺纹连接的装配方式在生产过程中的压紧程度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性能指标发生变化,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产生了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问题是:通过使用本压紧机构,实现了对非螺接结构焊接过程压紧程度的定量测量,同时可以实现减少压紧工装的拆装次数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包括外壳固定装置、压紧帽、上滚动轴承、轴承转接板、下滚动轴承、内芯压紧装置、压紧力测量装置;外壳固定装置与外壳连接;压紧帽卡在外壳固定装置的外侧,压紧帽上挖有阶梯孔;上滚动轴承的一端安装在压紧帽的阶梯孔的底部,另一端与轴承转接板连接;轴承转接板的另一端与下滚动轴承连接;下滚动轴承的另一端与内芯压紧装置连接;压紧力测量装置安装在定量测量压紧帽上,用于测量压紧帽与外壳固定装置之间的拧紧力矩。所述外壳固定装置上有细牙螺纹,螺纹螺线的方向与内芯和外壳的压紧方向相互平行;压紧帽的下端有与外壳固定装置所配合的细牙螺纹。所述压紧帽上的阶梯孔,靠近外壳固定装置一侧的阶梯孔较大,为圆柱孔,孔的直径与上滚动轴承的外直径相同;远离外壳固定装置的一侧的孔较小;压紧帽上的孔的直径大于外壳边缘到中心的最大距离。在压紧帽与外壳固定装置拧紧过程中,压紧帽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一侧的小孔与轴承转接板上的孔在与外壳和内芯压紧的方向上不发生干涉;所述下滚动轴承的外直径须小于内芯的外直径。所述轴承转接板主体为细-粗-细的阶梯柱状结构。根据压紧帽的尺度不同,将压紧帽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一侧的孔加工为多边形孔或者在压紧帽的外部加工平行于内芯和外壳压紧方向的平行平面,以连接压紧力测量装置与压紧帽。压紧帽尺度较大时,通过压紧帽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一侧的多边形孔与压紧力测量装置相连接,在压紧帽尺度较小时,通过压紧帽的外部平行于内芯和外壳压紧方向的平行平面与压紧力测量装置与压紧帽相连接。轴承转接板主体第一个细的部分位圆柱状,圆柱直径与上滚动轴承的内直径相同,上滚动轴承安装在轴承转接板第一个细的部分的底部;中间粗的部分在压紧帽转动过程中保证不能与压紧帽发生干涉;第二个细的部分位圆柱状,圆柱直径与下滚动轴承的内直径相同,下滚动轴承安装在第二个细的部分的底部,轴承转接板在内芯和外壳的压紧方向上打有孔。所述内芯压紧装置为阶梯柱状结构;阶梯柱状结构较细的部分在安装的时候距离外壳较远,直径与下滚动轴承的内直径相同;阶梯柱状结构较粗的部分须保证与内芯与外壳的连接线不发生干涉。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在解决多余物的非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提出来之后,连接装置的内芯和外壳之间的压紧程度难以定量控制,生产工程中压紧程度容易发生变化,而内芯和外壳之间的压紧程度对产品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工艺过程中通过外壳固定装置和压紧帽压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压紧帽对内芯的划伤,往往不能使用较大的力去拧紧压紧帽。除此之外,由于在压紧之后压紧帽便无法活动,使得在连接过程中往往通过先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的方法固定其中一点,再拆下压紧帽和外壳固定装置继续连接剩余的外壳和内芯的连接的部分。以上现象使得非螺接结构无法真正压紧,也无法对压紧过程定量控制,同时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为了定量的评估内芯和外壳的压紧程度,本专利技术将内芯和外壳的压紧力转化为外壳固定装置和压紧帽之间的拧紧力矩,从而实现内芯和外壳之间的压紧力定量控制。除以上好处之外,本专利技术在传统机构上添加了两个轴承以增加两个转动自由度,以减少压紧机构在焊接过程中的装配次数,连接过程中无需拆下工装进行二次连接,从而降低了工序的复杂度,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保证了连接过程中压紧程度的一致性。附图说明图1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包括外壳固定装置1、压紧帽2、上滚动轴承3、轴承转接板4、下滚动轴承5、内芯压紧装置6、压紧力测量装置7;外壳固定装置1与外壳连接;压紧帽2卡在外壳固定装置1的外侧,压紧帽2上挖有阶梯孔;上滚动轴承3的一端安装在压紧帽2的阶梯孔的底部,另一端与轴承转接板4连接;轴承转接板4的另一端与下滚动轴承5连接;下滚动轴承5的另一端与内芯压紧装置6连接;压紧力测量装置7安装在定量测量压紧帽2上,用于测量压紧帽2与外壳固定装置1之间的拧紧力矩。所述外壳固定装置1上有细牙螺纹,螺纹螺线的方向与内芯和外壳的压紧方向相互平行;压紧帽2的下端有与外壳固定装置1所配合的细牙螺纹。所述压紧帽2上的阶梯孔,靠近外壳固定装置1一侧的阶梯孔较大,为圆柱孔,孔的直径与上滚动轴承3的外直径相同;远离外壳固定装置1的一侧的孔较小;在压紧帽2与外壳固定装置1拧紧过程中,压紧帽2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1一侧的小孔与轴承转接板4上的孔在与外壳和内芯压紧的方向上不发生干涉;所述下滚动轴承5的外直径须小于内芯的外直径。所述轴承转接板4主体为细-粗-细的阶梯柱状结构。根据压紧帽2的尺度不同,将压紧帽2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1一侧的孔加工为多边形孔或者在压紧帽2的外部加工平行于内芯和外壳压紧方向的平行平面,以连接压紧力测量装置7与压紧帽2。压紧帽2尺度较大时,通过压紧帽2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1一侧的多边形孔与压紧力测量装置7相连接,在压紧帽2尺度较小时,通过压紧帽2的外部平行于内芯和外壳压紧方向的平行平面与压紧力测量装置7与压紧帽2相连接。轴承转接板4主体第一个细的部分位圆柱状,圆柱直径与上滚动轴承3的内直径相同,上滚动轴承3安装在轴承转接板4第一个细的部分的底部;中间粗的部分在压紧帽2转动过程中保证不能与压紧帽2发生干涉;第二个细的部分位圆柱状,圆柱直径与下滚动轴承5的内直径相同,下滚动轴承5安装在第二个细的部分的底部,轴承转接板4在内芯和外壳的压紧方向上打有孔。所述内芯压紧装置6为阶梯柱状结构;其较细的部分在安装的时候距离外壳较远,其直径与下滚动轴承5的内直径相同;其较粗的部分须保证与内芯与外壳的连接线不发生干涉。外壳固定装置1、压紧帽2、上滚动轴承3、轴承转接板4、下滚动轴承5、内芯压紧装置6、压紧力测量装置7本专利技术结构如图1所示,在某型号航天飞轮的装配过程中有一个内芯外径和外壳内径均为15mm的物体需要连接,外壳上有一个外径为φ50mm的法兰,法兰上有三个φ4.5的安装孔,首先将未压紧的内芯外壳沿连接边缘放在一起,在外壳固定装置1上有与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固定装置(1)、压紧帽(2)、上滚动轴承(3)、轴承转接板(4)、下滚动轴承(5)、内芯压紧装置(6)、压紧力测量装置(7);外壳固定装置(1)与外壳连接;压紧帽(2)拧在外壳固定装置(1)上,压紧帽(2)上挖有阶梯孔;上滚动轴承(3)的一端安装在压紧帽(2)的阶梯孔的底部,另一端与轴承转接板(4)连接;轴承转接板(4)的另一端与下滚动轴承(5)连接;下滚动轴承(5)的另一端与内芯压紧装置(6)连接;压紧力测量装置(7)安装在定量测量压紧帽(2)上,用于测量压紧帽(2)与外壳固定装置(1)之间的拧紧力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固定装置(1)、压紧帽(2)、上滚动轴承(3)、轴承转接板(4)、下滚动轴承(5)、内芯压紧装置(6)、压紧力测量装置(7);外壳固定装置(1)与外壳连接;压紧帽(2)拧在外壳固定装置(1)上,压紧帽(2)上挖有阶梯孔;上滚动轴承(3)的一端安装在压紧帽(2)的阶梯孔的底部,另一端与轴承转接板(4)连接;轴承转接板(4)的另一端与下滚动轴承(5)连接;下滚动轴承(5)的另一端与内芯压紧装置(6)连接;压紧力测量装置(7)安装在定量测量压紧帽(2)上,用于测量压紧帽(2)与外壳固定装置(1)之间的拧紧力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固定装置(1)上有细牙螺纹;压紧帽(2)的下端有与外壳固定装置(1)所配合的细牙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帽(2)上的阶梯孔,靠近外壳固定装置(1)一侧的阶梯孔较大,孔为圆柱孔,孔的直径与上滚动轴承(3)的外直径相同;远离外壳固定装置(1)的一侧的孔较小,压紧帽(2)上的孔的直径大于外壳边缘到中心的最大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压紧帽(2)与外壳固定装置(1)拧紧过程中,压紧帽(2)上远离外壳固定装置(1)一侧的小孔与轴承转接板(4)上的孔在与外壳和内芯压紧的方向上不发生干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非螺接结构的压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滚动轴承(5)的外直径须小于内芯的外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攸兴杰范旭丰张志伟韩铭麟席红敏于金盈陈健苏龙斐汪旭东官长斌王兆立曾昭奇田丽霞周旭冉王振兴南柯陈曦孟广浩刘菲菲惠欢欢冉荣赵琦张雅斌刘旭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