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12709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8: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包括进风导风区及由测试针床内部空间形成的散热主体区和出风导风区,进风导风区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散热主体区侧方的两个进风道且出风导风区设于散热主体区上方,当散热主体区工作产生热量并形成包围散热主体区的热空气时,来自两个进风道的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通过散热主体区并使热空气由散热主体区自然向上而通过出风导风区排出,以建立从进风导风区、散热主体区到出风导风区的散热通道。该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利用对称的进风道可使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快速带动热空气向出风导风区流动,并且热空气在流向出风导风区后能自然向上运动而排出,散热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测试
,特别涉及一种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测试针床是常见的用于进行电子元件检测的设备,在测试针床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测试元件通常置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承载机构之中,故环境散热较为困难。目前,为了解决散热问题,现有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设置降温介质注入装置,例如常见的风机,通过抽风或者吹风的方式,带动空气流动而进行散热。为了加速散热,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提高风机转速或设置多个风机同时进行散热,然而,这样势必会增加整机功耗及整机噪声。从节约能源和减少噪声污染来看,散热系统最好能够针对发热量大的部位进行重点散热,即将风机固设于测试针床内,然而受测试针床的安装空间限制,这样会大幅提高对测试针床的机体的加工精度要求,从而导致机体加工成本较高,并且经试验得知,这样的散热系统在发热巨大的测试针床中应用时散热效果仍不理想;此外,对于不同的被测元件而言,测试针床的主要发热区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样的散热系统适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包括进风导风区及由所述测试针床内部空间形成的散热主体区和出风导风区,所述进风导风区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侧方的两个进风道且所述出风导风区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上方,当所述散热主体区工作产生热量并形成包围所述散热主体区的热空气时,来自两个所述进风道的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通过所述散热主体区并使所述热空气由所述散热主体区自然向上而通过所述出风导风区排出,以建立从所述进风导风区、所述散热主体区到所述出风导风区的散热通道。进一步的,所述测试针床包括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分布的探针组件和被测元件,所述散热主体区至少包括所述探针组件与所述被测元件相接触的测试区。进一步的,所述被测元件为电池组件,所述散热主体区包括所述探针组件所在的上层散热区及所述电池组件所在的下层散热区,所述进风道朝向所述上层散热区和所述下层散热区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下层散热区设有由所述电池组件的承载机构提供的辅助导风区。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多个方形电池单体,所述承载机构设有多个间隔的电池夹板,所述电池夹板的两侧壁均设有多个按矩形阵列分布的凸起部,所述电池单体夹持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夹板的所述凸起部之间,多个所述凸起部之间的凹槽形成夹板风道,所述辅助导风区由多个所述夹板风道提供。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槽深为所述电池夹板最大板厚的0.05~0.3倍。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导风区包括设于所述进风道外侧并与所述进风道相连以供给所述降温介质的风机。进一步的,所述风机和所述进风道由安装结构固定,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测试针床能拆卸的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支架组件和安装板,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测试针床的顶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壁体和第二壁体,所述第一壁体与所述测试针床或/和所述支架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壁体分别与所述风机和穿设于所述支架组件上的进风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道具有呈喇叭状的腔体,所述降温介质由所述腔体的大口端向所述腔体的小口端流动。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整体结构简单;充分利用测试针床的内部空间形成出风导风区有利于简化整体散热系统的结构;采用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侧方的两个进风道,可使进风导风区的安装使用更加方便并且不会占用测试针床的内部空间;对称的进风道可使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快速带动热空气向出风导风区流动,并且由于出风导风区设于散热主体区上方,故热空气在流向出风导风区后能自然向上运动,不仅能提高散热效率,加速散热,还能节约大量能源。此外,对称设置的进风道还可使热空气在对流降温介质的作用下至少部分集中于散热主体区的中部,继而自然向上通过所述出风导风区排出。这样出风导风区即可主要在与散热主体区的中部相应的上方进行设置,以减小出风导风区所占空间,从而相应的降低测试针床的加工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和图2中电池组件的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和图2中装有电池组件的承载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1和图2中装有电池组件的承载机构的主视示意图;图9为图8中D-D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8中E-E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和图2中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的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测试针床100的散热系统,包括进风导风区及由测试针床100内部空间形成的散热主体区300和出风导风区400,进风导风区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散热主体区300侧方的两个进风道210且出风导风区400设于散热主体区300上方,当散热主体区300工作产生热量并形成包围散热主体区300的热空气时,来自两个进风道210的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通过散热主体区300并使热空气由散热主体区300自然向上而通过出风导风区400排出,以建立从进风导风区、散热主体区300到出风导风区400的散热通道。该测试针床100的散热系统,整体结构简单;充分利用测试针床100的内部空间形成出风导风区400有利于简化整体散热系统的结构;采用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散热主体区300侧方的两个进风道210,可使进风导风区的安装使用更加方便并且不会占用测试针床100的内部空间;对称的进风道210可使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快速带动热空气向出风导风区400流动,并且由于出风导风区400设于散热主体区300上方,故热空气在流向出风导风区400后能自然向上运动,不仅能提高散热效率,加速散热,还能节约大量能源。此外,对称设置的进风道210还可使热空气在对流降温介质的作用下至少部分集中于散热主体区300的中部,继而自然向上通过出风导风区400排出。这样出风导风区400即可主要在与散热主体区300的中部相应的上方进行设置,以减小出风导风区400所占空间,从而相应的降低测试针床100的加工难度。上述进风道210既可以独立于测试针床100之外作为单独的结构设置,也可以方便的与测试针床100固定连接,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进一步的,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测试针床100包括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分布的探针组件和被测元件,散热主体区300至少包括探针组件与被测元件相接触的测试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

【技术保护点】
1.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导风区及由所述测试针床内部空间形成的散热主体区和出风导风区,所述进风导风区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侧方的两个进风道且所述出风导风区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上方,当所述散热主体区工作产生热量并形成包围所述散热主体区的热空气时,来自两个所述进风道的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通过所述散热主体区并使所述热空气由所述散热主体区自然向上而通过所述出风导风区排出,以建立从所述进风导风区、所述散热主体区到所述出风导风区的散热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导风区及由所述测试针床内部空间形成的散热主体区和出风导风区,所述进风导风区至少包括对称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侧方的两个进风道且所述出风导风区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区上方,当所述散热主体区工作产生热量并形成包围所述散热主体区的热空气时,来自两个所述进风道的降温介质以对流方式通过所述散热主体区并使所述热空气由所述散热主体区自然向上而通过所述出风导风区排出,以建立从所述进风导风区、所述散热主体区到所述出风导风区的散热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针床包括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分布的探针组件和被测元件,所述散热主体区至少包括所述探针组件与所述被测元件相接触的测试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测元件为电池组件,所述散热主体区包括所述探针组件所在的上层散热区及所述电池组件所在的下层散热区,所述进风道朝向所述上层散热区和所述下层散热区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散热区设有由所述电池组件的承载机构提供的辅助导风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针床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多个方形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广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