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2556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7:07
变换器装置具备发热部、冷却部以及设置成覆盖冷却部且设置有使冷却部的发热部侧暴露的开口部的冷却部侧壳体,在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设置有与冷却部抵接的围绕状的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换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换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备覆盖冷却部的冷却部侧壳体的变换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具备覆盖冷却部的冷却部侧壳体的变换器装置。在日本特开2013-251328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变换器装置。在日本特开2013-251328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覆盖冷却部的冷却部侧壳体的室外设置设备。在该室外设置设备中,设置有对作为发热体的半导体部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散热器包括平板状的基部板以及设置于基部板的散热翅片。而且,在基部板的与设置有散热翅片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表面),载置有半导体部件。另外,以覆盖基部板的载置有半导体部件的一侧的表面的方式设置有箱状的壳体。具体地说,将平板状的基部板配置成覆盖箱状的壳体的开口部。由此,半导体部件配置于由壳体与基部板的表面之间围起的空间。而且,在壳体与基部板之间,设置有与壳体的开口部的形状(大致矩形形状)对应的框状的密封构件(密封件)。密封构件与壳体相分别地设置。另外,密封构件例如由丁基橡胶形成。由此,由壳体与基部板的表面之间围起的空间被密封。其结果,能够防止粉尘等从壳体与基部板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到壳体的内部。然而,在日本特开2013-251328号公报所记载的室外设置设备中,为了防止粉尘等从壳体与基部板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到壳体的内部而与壳体相分别地设置了密封构件。因此,存在以下问题:设置密封构件导致部件数量相应地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同时构成防水/防尘构造的变换器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变换器装置具备:发热部,其包括电力变换元件;冷却部,其对发热部进行冷却;以及冷却部侧壳体,其设置成覆盖冷却部,且设置有使冷却部的发热部侧暴露的开口部,其中,在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设置有与冷却部抵接的围绕状的肋部。在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变换器装置中,如上所述,在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设置与冷却部抵接的围绕状的肋部。由此,利用设置于冷却部侧壳体的围绕状的肋部来防止水、尘埃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入侵到发热部(或者从发热部入侵到冷却部侧壳体侧)。其结果,不需要与冷却部侧壳体相分别地设置用于构成防水/防尘构造的如密封件这样的部件。由此,能够在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的同时,构成防水/防尘构造。另外,不是利用冷却部侧壳体的冷却部侧的面构成防水/防尘构造,而是利用肋部来构成防水/防尘构造,由此,肋部的与冷却部抵接的部分的面积比较小,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冷却部的热传递到冷却部侧壳体。另外,在部件数量(部件的种类)增加的情况下,需要除了考虑现有的部件的耐热性、寿命以外还考虑增加的部件的耐热性、寿命等来设计变换器装置。即,通过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能够抑制变换器装置的设计变得复杂。在基于上述一个方面的变换器装置中,优选的是,肋部包括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该第一肋部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向冷却部侧突出,该第二肋部设置于第一肋部的外周侧,且从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向冷却部侧突出。如果这样构成,则肋部是双重地设置的,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尘埃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入侵到发热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由冷却部侧壳体的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以及冷却部围起的空间,来构成供流体流过的流路,在与设置了变换器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的围绕状的第二肋部的至少底部对应的部分,设置有作为流体的出入口的孔部。如果这样构成,则流过流路的流体(水等)从在与底部对应的部分设置的孔部排出到流路之外。由此,能够抑制流体(水等)积存于流路内。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与设置了变换器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的围绕状的第二肋部的底部对应的部分以及与该状态下的围绕状的第二肋部的顶部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孔部。如果这样构成,则从下方向上方移动的流体(冷却用的空气等)从在与底部对应的部分设置的孔部流入,经由流路来从在与顶部对应的部分设置的孔部流出。即,从下方向上方移动的流体(冷却用的空气等)不停滞地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冷却部的冷却效率的下降。在设置有上述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的变换器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用于将冷却部侧壳体固定于冷却部的紧固构件,紧固构件在第一肋部的外周侧被紧固到冷却部侧壳体和冷却部,由此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被按压到冷却部。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紧固构件的紧固力,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以被强力按压的状态与冷却部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肋部及第二肋部与冷却部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尘埃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入侵到发热部侧。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肋部向冷却部侧突出的长度为第二肋部向冷却部侧突出的长度以上。在此,在第一肋部的外周侧利用紧固构件将冷却部侧壳体与冷却部紧固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由于紧固构件的紧固力,设置有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的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以向冷却部侧凹陷的方式弯曲。在该情况下,有时第一肋部会以离开冷却部的方式浮起。因此,通过使第一肋部向冷却部侧突出的长度比第二肋部向冷却部侧突出的长度大,能够抑制第一肋部离开冷却部。其结果,能够抑制水、尘埃从第一肋部与冷却部之间的间隙入侵。另外,在第一肋部不离开冷却部的情况(不浮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肋部向冷却部侧突出的长度与第二肋部向冷却部侧突出的长度相等。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尘埃从第一肋部与冷却部之间的间隙入侵。在基于上述一个方面的变换器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加强肋部,该加强肋部设置成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向与冷却部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如果这样构成,则肋部的附近的冷却部侧壳体的部分的强度被加强肋部提高,因此能够抑制肋部的附近的冷却部侧壳体的部分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肋部的附近的冷却部侧壳体的部分发生变形而导致肋部与冷却部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水、尘埃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入侵到发热部侧。在基于上述一个方面的变换器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壁部,该壁部以在设置有变换器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覆盖冷却部的顶面侧的方式,在肋部的外周侧从冷却部侧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向冷却部侧突出。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壁部来抑制从顶面侧落下的水直接滴到冷却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冷却部包括用于载置发热部的板状部分以及从板状部分延伸的翅片部分,壁部设置成不覆盖翅片部分的顶面侧而覆盖板状部分的顶面侧。如果这样构成,则翅片部分不被壁部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撞击到翅片部分(在翅片部分之间通过)的冷却用的空气的流动被壁部所阻挡。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器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器装置的后侧壳体侧的立体图。图4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器装置的后侧壳体侧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X2方向侧观察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器装置的后侧壳体的立体图。图6是从X2方向侧观察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换器装置的后侧壳体的俯视图。图7是图5的部分放大图。图8是沿着图6的300-300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6的400-400线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后侧壳体的周缘部弯曲的状态的图。图11是沿着图6的500-500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换器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换器装置,具备:发热部,其包括电力变换元件;冷却部,其对所述发热部进行冷却;以及冷却部侧壳体,其设置成覆盖所述冷却部,且设置有使所述冷却部的所述发热部侧暴露的开口部,其中,在所述冷却部侧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设置有与所述冷却部抵接的围绕状的肋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22 JP 2017-0556071.一种变换器装置,具备:发热部,其包括电力变换元件;冷却部,其对所述发热部进行冷却;以及冷却部侧壳体,其设置成覆盖所述冷却部,且设置有使所述冷却部的所述发热部侧暴露的开口部,其中,在所述冷却部侧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设置有与所述冷却部抵接的围绕状的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装置,其中,所述肋部包括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该第一肋部从所述冷却部侧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向所述冷却部侧突出,该第二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肋部的外周侧,且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附近向所述冷却部侧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器装置,其中,利用由所述冷却部侧壳体的所述第一肋部和所述第二肋部以及所述冷却部围起的空间,来构成供流体流过的流路,在设置了变换器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的围绕状的所述第二肋部的至少对应于底部的部分,设置有作为所述流体的出入口的孔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换器装置,其中,在设置了所述变换器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的围绕状的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智和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