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器件及其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0193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3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器件及其电子设备,属于显示器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显示器件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等问题。本显示器件包括屏幕组件和驱动芯片,屏幕组件包括具有基板的显示功能组件,驱动芯片位于基板的背面,屏幕组件还包括多个控制线路,控制线路部分或全部附着于基板表面,控制线路延伸并汇聚至基板的背面并与驱动芯片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减少屏幕边框的宽度和厚度、增大全面屏屏占比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器件及其电子设备
本技术属于显示器件
,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器件及其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其屏占比是指屏幕面积和前面板面积的相对比值,屏占比越大,代表电子设备的边框越窄。现有电子设备屏幕封装一般采用COG、COF或COP三种技术。如图1所示,COG是chiponglass的缩写,即芯片01被直接邦定在玻璃上,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材料作为接合的介面材料,使两种结合物体垂直方向的电极导通,由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简称FPC)03通过连接区域02邦定在屏幕的基板边缘,这样增加了屏幕的“黑边”宽度;如图2所示,COF是chiponfilm的缩写,即将驱动芯片01固定于柔性电路板03上的封装技术,是运用软质附加电路板作封装芯片载体将芯片与软性基板电路接合的技术,该柔性电路板通过连接区域02邦定于屏幕基板边缘,这样也存在较宽的屏幕“黑边”;如图3所示,COP是chiponpanel的缩写,即将驱动芯片01固定于柔性屏幕上的封装技术,连接区域02也设置于柔性屏幕边缘,柔性屏幕设置有驱动芯片01和连接区域02的边缘部分可以弯折到显示区域的背面,但由于柔性屏幕弯折角度的限制,柔性屏幕弯折部分仍会增加“黑边”宽度,且屏幕的厚度也有一定的增加。由上可知,上述的三种技术均是将屏幕的阴极与驱动芯片连接,驱动芯片邦定在屏幕基板边缘或邦定在基板背面且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都会增加屏幕边框宽度或者是厚度,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在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只是用来加强对本文所描述技术的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
技术介绍
中可能包含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并未形成在本国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增加全面屏屏占比的显示器件及其电子设备。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显示器件,包括屏幕组件和驱动芯片,所述的屏幕组件包括具有基板的显示功能组件,所述的驱动芯片位于基板的背面,所述的屏幕组件还包括多个控制线路,所述的控制线路部分或全部附着于基板表面,所述的控制线路从屏幕组件延伸并汇聚至基板的背面并与驱动芯片连接。技术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将驱动芯片通过控制线路直接与屏幕组件连接,且通电导线直接附着于基板表面。完全或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柔性电路板而使屏幕边框存在间隙的问题,使得屏幕边框的宽度更窄、厚度更薄,增加了全面屏的屏占比。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的屏幕组件具有多个电极触点,所述的控制线路连接于电极触点上,且从所述电极触点延伸并汇聚至基板的背面并与驱动芯片连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功能组件包括设置在基板表面且至少覆盖所述可视区域的显示功能层,显示功能层包括电极层,电极层的边缘包括多个电极触点,所述电极触点位于所述基板表面。可视区域包括有效显示区域,本申请中的可视区域与基板正面的部分区域或正面的全部区域相对应。上述的电极触点是控制线路与显示功能层的电极层的连接的接触点,该电极触点可以是实质上存在的点,也可以理解为代表一种连接位置的点。上述电极层可以从可视区域延伸并使其边缘区域附着于基板表面,电极触点可以是电极层与基板表面和控制电路相互接触的部分,也可以是附着于基板表面的电极层的边缘区域上的任意位置,该位置用于与控制线路连接。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的电极触点位于基板的正面,所述的控制线路从基板正面向基板侧面延伸,并绕至基板背面与驱动芯片连接;或者,所述的电极触点位于基板的侧面,所述的控制线路从基板侧面延伸至基板背面,并与驱动芯片连接;或者,所述的电极触点位于基板的背面,所述的控制线路位于基板的背面,且两端分别连接电极触点与驱动芯片。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基板的表面包括绝缘层,所述的控制线路附着于绝缘层表面。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控制线路的材料为金属。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控制线路的材料为银。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控制线路通过金属料浆打印、印刷、沉积或通过刻蚀工艺制作。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的显示功能组件选自电致发光组件、光致发光组件、电致光致混合发光组件中的一种。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器件为OLED组件或QLED组件,所述光致发光组件为LCD组件。在上述的显示器件中,在所述的显示功能组件为OLED组件或QLED组件时,显示功能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显示功能层,该显示功能层包括依次远离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发光层、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边缘分别为电极触点,控制线路从该电极触点附着基板表面,同时延伸并汇聚至基板背面,分别与安装于基板背面的驱动芯片连接。从而驱动芯片能够通过控制线路控制显示功能层的显示。上述显示功能层的第一电极层可以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电极条,第二电极层可以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列的电极条,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各第一电极条和各第二电极条交叠的部分为发光层的发光区域,各电极条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为电极触点,该电极触点通过附着于基板表面的控制线路分别连接至基板背面的芯片,从而芯片能够连通并控制各发光区域发光,控制显示器件的显示图案。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基板还包括基板本体和设置于基板本体与第一电极层之间的多个TFT阵列模块,此时,各第一电极条还用于连通基板上的各TFT阵列模块,从而控制发光区域发光或显示。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器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器件和一种安装了该显示器件的电子设备,该显示器件通过附着在基板上的控制线路延伸并汇聚于显示功能组件的后方,并与安装在后方基板背面的驱动芯片连接,使得控制线路和驱动芯片都不会对显示器件的可视区域造成遮挡,并且,显示器件使用控制线路直接连接芯片替代了现有显示器件中通过柔性线路板间接连接芯片,由于通电导线直接附着于基板上,使显示器件的厚度更薄,且消除了柔性电路板使屏幕边框存在间隙的问题,使得屏幕边框的宽度更窄,进一步增加全面屏的屏占比,且本技术中根据屏幕上元件不同的布置方式而针对性地设计了不同的连接方式,使得本技术能适用于不同的生产需求,增大了适用范围,本技术无需对基板进行打孔等进一步的处理,工艺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基于COG技术的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基于COF技术的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基于COP技术的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显示器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显示器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显示器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显示器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显示器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显示器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中显示功能组件为电致发光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中显示功能组件为光致发光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01、驱动芯片;02、连接区域;03、柔性电路板;1、屏幕组件;2、驱动芯片;3、基板;4、显示功能组件;5、控制线路;6、电极触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器件,包括屏幕组件(1)和驱动芯片(2),所述的屏幕组件(1)包括具有基板(3)的显示功能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芯片(2)位于基板(3)的背面,所述的屏幕组件(1)还包括多个控制线路(5),所述的控制线路(5)部分或全部附着于基板(3)表面,且延伸并汇聚至基板(3)的背面并与驱动芯片(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器件,包括屏幕组件(1)和驱动芯片(2),所述的屏幕组件(1)包括具有基板(3)的显示功能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芯片(2)位于基板(3)的背面,所述的屏幕组件(1)还包括多个控制线路(5),所述的控制线路(5)部分或全部附着于基板(3)表面,且延伸并汇聚至基板(3)的背面并与驱动芯片(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屏幕组件(1)具有多个电极触点(6),所述的控制线路(5)连接于电极触点(6)上,且从所述电极触点(6)延伸并汇聚至基板(3)的背面并与驱动芯片(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功能组件(4)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3)表面且至少覆盖可视区域的显示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层(11),各所述电极层(11)的边缘包括多个电极触点(4),所述电极触点(4)位于所述基板(3)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触点(6)位于基板(3)的正面,所述的控制线路(5)从基板(3)正面向基板(3)侧面延伸,并绕至基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何明明姚煜锋
申请(专利权)人: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