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028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所述集成铜排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并相互绝缘的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第三铜排;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铜排上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铜排上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三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第二连接引脚和第三连接引脚分别延伸到第一铜排上方的分立器件安装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第三铜排叠加为一体,并通过位于同一分立器件安装面的第一连接引脚、第二连接引脚以及第三连接引脚连接分立器件,使得铜排加工和装配变得简单、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
本技术涉及铜排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为电机控制器中逆变器的原理图,逆变器通过把输入的直流电逆变成为交流电,同时通过改变交流电的频率、电流的大小等,实现对电机转速及转矩的控制。在大功率控制器中,正直流母线DC+、负直流母线DC-及电机三相输出与功率器件Q1~Q6的连接均需通过铜排来连接。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器件的可采购性,常常采用多个小电流器件并联的方式获得大功率输出。如图2所示,为使用多个分立器件(功率器件)实现大功率输出的电机控制器中的逆变器的电路图,其通过多个小功率的功率器件并联,实现一个大功器件的功能。在该大功率电机控制器中,正直流母线DC+需要连接到电池的输出正极,同时还需要连接到n个功率管Q1、n个功率管Q2以及n个功率管Q3的漏极;负直流母线DC-则需要连接到电池的输出负极,同时还需要连接到n个功率管Q4、n个功率管Q51以及n个功率管Q6的源极;U相输出需要连接n个功率管Q1的源极和n个功率管Q4的漏极;V相输出需要连接n个功率管Q2的源极和n个功率管Q5的漏极;W相输出需要连接n个功率管Q3的源极和n个功率管Q6的漏极。其中,上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在上述大功率电机控制器中,由于电流较大(常常达到数百安培),印刷电路板或者软线的连接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电流主回路的连接通过铜排来实现。并且,由于上述大功率电机控制器中的分立器件较多,且这些分立器件的各个引脚都需要通过铜排分别连接正直流母线DC+、负直流母线DC-和/或电机三相输出,使得传统的铜条结构的铜排很难走线,并且铜条结构的铜排设计加工复杂,装配也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大功率电机控制器中铜排连接复杂、装配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成铜排,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并相互绝缘的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第三铜排;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铜排上具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铜排上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三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延伸到所述第一铜排上方的分立器件安装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为片状单体;所述第三铜排包括多个独立的、相互绝缘的条状单体,且每一所述条状单体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所述第一铜排上方、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之间、所述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之间以及所述第三铜排下方分别具有绝缘层,且每一所述绝缘层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位于所述第一铜排上方的绝缘层的上方。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用于连接供电电源正极的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用于连接所述供电电源的负极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三铜排的多个条状单体上具有用于分别连接电机各个相线的第三接线端子。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第三接线端子错开设置。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在所述第一铜排上,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排列成平行的三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排列成平行的三行,且三行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分别突伸入三行所述第一通孔后垂直向上延伸;在所述第二铜排上,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排列成平行的三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排列成平行的三行,且其中一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突伸出所述第二铜排的边缘后垂直向上延伸,另两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分别突伸入两行所述第二通孔后垂直向上延伸。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所述第三铜排包括三个条状单体,且每一条状单体上分别具有两行第三连接引脚;其中一个条状单体上的一行第三连接引脚分别穿过一行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后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另一行第三连接引脚从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侧面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另两个条状单体上的两行第三连接引脚分别穿过相邻的两行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后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每一所述绝缘层的两个相对的侧边分别具有突出的第一耳部,且每一所述第一耳部具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或第三铜排上具有与所述第一耳部对应的第二耳部,且每一所述第二耳部具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多个绝缘层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的螺钉固定。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铜排中,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多个第四接线端子及第四通孔,且所述第四接线端子的尺寸小于所述第四通孔的尺寸;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与所述第四通孔对应的第五接线端子和与所述第四接线端子对应的第五通孔,且所述第五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四通孔的尺寸对应,所述第五接线端子的尺寸与第四接线端子的尺寸相匹配;每一所述绝缘层上具有与所述第四通孔对应的第六通孔以及与所述第四接线端子对应的第七通孔,且所述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的尺寸都与第四通孔的尺寸相匹配。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大功率电机控制器,包括逆变单元,所述逆变单元多个分立器件,且每一分立器件包括多个上桥功率管和多个下桥功率管;所述控制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集成铜排,且所述多个上桥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引脚连接;所述多个下桥功率管的漏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引脚连接;所述多个上桥功率管的漏极和所述多个下桥功率管的源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三连接引脚连接。本技术的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第三铜排叠加为一体,并通过位于同一分立器件安装面的第一连接引脚、第二连接引脚以及第三连接引脚连接分立器件,使得铜排加工和装配变得简单、快捷。本技术的结构还适于使用散热器对铜排散热,从而可减低铜排的厚度,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逆变器原理示意图;图2是使用多个分立器件并联的逆变器的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集成铜排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集成铜排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集成铜排实施例中第一铜排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集成铜排实施例中第二铜排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集成铜排实施例中第三铜排的条状单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3-7所示,是本技术集成铜排实施例的示意图,该集成铜排可用于逆变器中的分立器件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集成铜排包括第一铜排2、第二铜排4以及第三铜排,且上述第一铜排2、第二铜排4以及第三铜排依次叠加设置并相互绝缘。具体地,上述第一铜排2、第二铜排4以及第三铜排可通过多个绝缘层1、3、5、7实现绝缘,即在第一铜排2上方增加绝缘层1、在第一铜排2和第二铜排4之间增加绝缘层3、在第二铜排4和第三铜排之间增加绝缘层5以及在第三铜排下方增加绝缘层7。上述绝缘层1、3、5、7可由绝缘导热材料加工而成,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并相互绝缘的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第三铜排;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铜排上具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铜排上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三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延伸到所述第一铜排上方的分立器件安装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并相互绝缘的第一铜排、第二铜排以及第三铜排;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二铜排上具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铜排上还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三铜排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延伸到所述第一铜排上方的分立器件安装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连接引脚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延伸到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为片状单体;所述第三铜排包括多个独立的、相互绝缘的条状单体,且每一所述条状单体上具有多个第三连接引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上方、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之间、所述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之间以及所述第三铜排下方分别具有绝缘层,且每一所述绝缘层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分立器件安装面位于所述第一铜排上方的绝缘层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上具有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的正极的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铜排上具有用于连接所述供电电源的负极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三铜排的多个条状单体上具有用于分别连接电机各个相线的第三接线端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第三接线端子错开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铜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铜排上,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排列成平行的三行,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排列成平行的三行,且三行所述第一连接引脚分别突伸入三行所述第一通孔后垂直向上延伸;在所述第二铜排上,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排列成平行的三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排列成平行的三行,且其中一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突伸出所述第二铜排的边缘后垂直向上延伸,另两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