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593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电源和车辆,所述车载电源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相连;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逆变电路;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第一绕组与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双向AC/DC电路,双向AC/DC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二绕组相连,双向AC/DC电路的输出端与高压动力电池相连;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三绕组相连;Buck电路,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低压蓄电池相连。该车载电源不仅能够实现多路输出以实现不同功能,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元器件使用个数,缩小整体体积和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电源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载电源和一种具有该车载电源的车辆。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内的车载电源包括两种产品,分别为车载充电机(简称OBC)和车载DC/DC。其中,OBC是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为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车载DC/DC是将动力电池的高压电转换成蓄电池的低压12V电,为整车电器供电。这两种产品从电路结构上分成两套系统安装在电动汽车内,不仅使用元器件较多,生产成本高,而且安装不便捷,使用线束多,且占用较大车内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载电源,不仅能够实现多路输出以实现不同功能,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元器件使用个数,缩小整体体积和降低成本。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载电源,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相连;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逆变电路;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双向AC/DC电路,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相连,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输出端与高压动力电池相连;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绕组相连;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低压蓄电池相连;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双向AC/DC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相连,其中,当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车载电源处于充电模式时,所述交流电源的电能通过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绕组、所述第二绕组和所述双向AC/DC电路传输至所述高压动力电池,并通过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绕组、所述第三绕组、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传输至所述低压蓄电池;当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车载电源处于放电模式时,所述高压动力电池的电能通过所述双向AC/DC电路、所述第二绕组、所述第三绕组、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传输至所述低压蓄电池。根据本技术的车载电源,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相连,逆变电路分别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和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相连,双向AC/DC电路的输入端与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相连,双向AC/DC电路的输出端与高压动力电池相连,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变压器的第三绕组相连,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低压蓄电池相连,并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双向AC/DC电路、整流电路和Buck电路以使车载电源处于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由此,该电源不仅能够实现多路输出以实现不同功能,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元器件使用个数,缩小整体体积和降低成本。另外,根据本技术的车载电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具体地,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作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入端对应相连;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一节点,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与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对应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具体地,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五至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四节点,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至第八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节点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绕组的另一端相连。进一步地,所述逆变电路还包括:第三电感,所述第三电感与所述第二电容串联。具体地,所述双向AC/DC电路包括:第九至第十二开关管,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五节点,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六节点,所述第五节点和所述第六节点分别作为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两端对应相连,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九至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并联在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双向AC/DC电路还包括:串联的第四电容和第四电感,所述第四电容和第四电感串联在所述第五节点与所述第二绕组的一端之间或所述第六节点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另一端之间。具体地,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十三开关管和第十四开关管,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绕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三绕组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三开关管和第十四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作为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绕组的中心抽头相连,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作为所述整流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具体地,所述Buck电路包括:第十五开关管,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控制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第五电感,所述第五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所述第五电感的另一端作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五电感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六电容,所述第六电容并联在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车载电源。本技术的车辆,通过上述的车载电源,不仅能够实现多路输出以实现不同功能,而且能够有效减少元器件使用个数,缩小整体体积和降低成本,进而降低整车成本和在车内所占用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的方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载电源处于充电模式时的功率传输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相连;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逆变电路;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双向AC/DC电路,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相连,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输出端与高压动力电池相连;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绕组相连;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低压蓄电池相连;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双向AC/DC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相连,其中,当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车载电源处于充电模式时,所述交流电源的电能通过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绕组、所述第二绕组和所述双向AC/DC电路传输至所述高压动力电池,并通过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绕组、所述第三绕组、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传输至所述低压蓄电池;当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车载电源处于放电模式时,所述高压动力电池的电能通过所述双向AC/DC电路、所述第二绕组、所述第三绕组、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传输至所述低压蓄电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相连;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的逆变电路;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双向AC/DC电路,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相连,所述双向AC/DC电路的输出端与高压动力电池相连;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绕组相连;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低压蓄电池相连;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双向AC/DC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相连,其中,当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车载电源处于充电模式时,所述交流电源的电能通过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绕组、所述第二绕组和所述双向AC/DC电路传输至所述高压动力电池,并通过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绕组、所述第三绕组、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传输至所述低压蓄电池;当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车载电源处于放电模式时,所述高压动力电池的电能通过所述双向AC/DC电路、所述第二绕组、所述第三绕组、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Buck电路传输至所述低压蓄电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分别作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交流电源的输入端对应相连;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一节点,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与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对应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五至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三节点,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相连且具有第四节点,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相连后作为所述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至第八开关管的控制极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春阳孟江涛蒋荣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