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莫汝根专利>正文

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5311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为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直行车道,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在两立交桥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两地下车道或隧道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为各个方向行驶的机动车设置了专用道,从而达到各行其道、互不影响、畅通无阻的目的,从而广泛应用于双向四车道以上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十字、丁字路口的交通设施,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国内的十字、丁字路口发生的交通拥挤,主要是由于车流量大,而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相互交织的原因造成,为了使马路不会造成交通的混乱,必须设有交通信号灯,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人为的阻塞,交通信号灯越多,造成的阻塞就越严重,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是使用扩建路网、高架桥、地下高速公路,限制机动车辆的使用量等方法,情况虽然大有改善,但是仍未有效缓解交通阻塞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相互分开,从而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为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直行车道,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南北右转弯、东西右转弯、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低立交桥,其离地面的高度为3~5米;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高立交桥,在两立交桥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东西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浅地下车道或隧道,其位于地面以下4~6米;南北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深地下车道或隧道4,两地下车道或隧道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所述的立交桥两侧有防护栏,地下车道顶部设有网状防护网。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低立交桥1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两高度为4.5米;浅地下车道或隧道3位于地面以下4.5米,两地下车道或隧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从而有效为各个方向行驶的机动车设置了专用道,而非机动车道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有效地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相互分开,从而达到各行其道、互不影响、畅通无阻的目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双向六车道的十字路口实施结构示意图;图2是双向四车道的丁字路口实施结构示意图;图3是双向四车道的十字路口实施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为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直行车道,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1、2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3、4,低立交桥1离地面的高度为3~5米,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浅地下车道或隧道3位于地面以下4~6米,两地下车道或隧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本设计有效地将各个方向行驶的机动车设置了专用道,从而达到各行其道、互不影响的目的;为了防止车辆在立交桥上发生危险,在立交桥的两侧设有防护栏;而在地下车道顶部设有网状防护网,有效防止行人在非机动车道坠落到地下车道内的危险发生,如做成地下隧道的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但是地下隧道在做工上成本较高,因而应用较少;为了方便行人的行走,本专利技术将非机动车道5设置得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6,而在非机动车道6的空地上可以建有绿化地,从而达到绿化环境的效果。参照图1,是本专利技术在双向六车道的十字路口实施结构示意图,其将南北右转弯、东西右转弯、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低立交桥1,其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高立交桥2,在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东西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浅地下车道3,其位于地面以下4.5米;南北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深地下车道4,两地下车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而非机动车道5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6。参照图2,是双向四车道的丁字路口结构实施示意图,其将南北右转弯、东西右转弯、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低立交桥1,其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东西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浅地下车道3,其位于地面以下4.5米;南北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深地下车道4,两地下车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参照图3,是双向四车道的十字路口结构实施示意图,其将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低立交桥1,其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高立交桥2,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高立交桥2与低立交桥1的高度差为4.5米;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上设有南北右转弯机动车道与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相接合;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上设有东西右转弯机动车道与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相接合;东西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浅地下车道3,其位于地面以下4.5米;南北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深地下车道4,两地下车道或隧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而非机动车道5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6。本专利技术使用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1、2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3、4,有效为各个方向行驶的机动车设置了专用道,从而达到各行其道、互不影响、畅通无阻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高低不一的立交桥1、2和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3、4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随便变换,因而不论使用何种方式,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的几种实施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双向四车道以上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而国外有些国家的车辆行驶方向与我国相反的,只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作相应的变化也能实现道路互通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为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直行车道,其特征在于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1、2)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3、4),南北右转弯、东西右转弯、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低立交桥(1),其离地面的高度为3~5米;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高立交桥(2),在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东西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浅地下车道或隧道(3),其位于地面以下4~6米;南北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深地下车道或隧道(4),两地下车道或隧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5)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交桥(1、2)两侧有防护栏,地下车道(3、4)顶部设有网状防护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立交桥(1)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所述的浅地下车道或隧道(3)位于地面以下4.5米,两地下车道或隧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5米。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为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直行车道,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在两立交桥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两地下车道或隧道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现十字、丁字路口道路互通的立交系统,其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为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直行车道,其特征在于:机动车道在路口交叉处分为两种高低不一的立交桥(1、2)和两种深浅不一的地下车道或隧道(3、4),南北右转弯、东西右转弯、南北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低立交桥(1),其离地面的高度为3~5米;东西直行的机动车道采用高立交桥(2),在两立交桥(1、2)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东西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浅地下车道或隧道(3),其位于地面以下4~6米;南北左转弯的机动车道采用深地下车道或隧道(4),两地下车道或隧道(3、4)交叉的地方保持高度差为4~6米;所述的非机动车道(5)与地面相平,并在十字路口设有“X”形非机动车道(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汝根
申请(专利权)人:莫汝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