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接地匝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964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定向式接地匝道,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四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与传统定向式匝道相比,它能衔接横向道路上不同方向,交叉口上多条定向匝道集约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接地匝道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的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的连接,大都采用平行式或定向式的接地匝道。但是,平行式或接地式接地匝道在设计与使用中存在以下困难1、当前一个地面道路进入高架道路驶入匝道至后一个高架道路达到地面道路的驶出匝道之间的距离(称为交织段)过短时,将引起此段高架道路汽车流向紊乱,严重时造成交通拥挤。因此,设计指标对此一段交织段的长度进行规定。根据国外有关资料以及国内多年的研究,要求当高架道路设计车速为80km/h时,此交织段长度不小于1020m,当高架道路设计车速为60km/h时,此交织段长度不小于760m。同时,对于平行式匝道,为了便于地面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要求高架驶出匝道接地端距交叉口停车线不小于150~200m,高架驶入匝道起坡点距交叉口距离不小于80~100m。但实际设计过程中限于路网条件,有时按常规设置平行式驶入或驶出匝道时难以满足交织段的长度以及与交叉口的距离要求,而采用定向式匝道时虽然可以加长高架上交织段长度,并且也可以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但却使衔接的地面道路方向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使用功能需要。2、在需要设置平行式匝道的道路,其地面道路宽度不够。因为接地匝道投影下的空间不够汽车通行高度要求,因此车道不能利用匝道下的净空,而需要在匝道边侧布置车道,从而要求更宽的道路宽度。3、采用平行式匝道驶出、驶入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经过交叉口,增加了地面交叉口的交通负荷,有时使地面交叉口不堪重负,从而引起交叉口严重的拥堵甚至是堵塞,进而影响到周边路网的交通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接地匝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定向式接地匝道,十字路口沿顺时针方向由第一道路,第二道路,第三道路和第四道路组成,高架道路设在呈一直线的第一道路和第三道路的上方,高架道路上由第一道路至第三道路方向为第一通道,由第三道路至第一道路方向为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四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四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其中地面上由第二道路至第四道路方向为第三通道,由第四道路至第二道路方向为第四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与位于第二道路的第四通道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与位于第四道路的第三通道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与位于第四道路的第四通道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与位于第二道路的第三通道之间设有接地匝道。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与传统定向式匝道相比,它能衔接横向道路上不同方向,交叉口上多条定向匝道集约布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图中的十字路口沿顺时针方向由第一道路1,第二道路2,第三道路3和第四道路4组成,高架道路设在呈一直线的第一道路1和第三道路3的上方,高架道路上由第一道路1至第三道路3方向为第一通道5,由第三道路3至第一道路1方向为第二通道6,地面上由第二道路2至第四道路4方向为第三通道7,由第四道路4至第二道路2方向为第四通道8。该高架道路在第一通道5与第二道路2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一通道5与第四道路4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6与第二道路2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6与第四道路4之间设有接地匝道。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二道路2的第四通道8之间设有接地匝道9和10,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四道路4的第三通道7之间设有接地匝道11和12。这是组合定向式驶出匝道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四道路4的第四通道8之间设有接地匝道13和14,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二道路2的第三通道7之间设有接地匝道15和16。这是组合定向式驶入匝道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二道路2的第四通道8之间设有接地匝道9和10,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四道路4的第三通道7之间设有接地匝道11和12,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四道路4的第四通道8之间设有接地匝道13和14,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分别与位于第二道路2的第三通道7之间设有接地匝道15和16。这是组合定向式驶入、驶出匝道的实施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当前一个由地面道路进入高架道路的驶入匝道仍采用平行式匝道,而后一个驶出匝道为本专利技术的定向驶出匝道时,可以加长高架上单侧交织段长度约360m,而当前一个由地面道路进入高架道路的驶入匝道也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定向式匝道时,可以再加长高架上单侧长度约260m。因此,如果各驶入、驶出匝道均按本专利技术所述对称设置,其对高架道路双侧交织段均具有加长效果,每侧可加长620m,常常可以克服路网间距短的矛盾。当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定向式驶出匝道时,按匝道宽8.5m,每侧净宽0.25m,墩身及两侧侧向宽度2.5m计算,由匝道前移360m节省道路面积360×9×2=6480m2,由定向式匝道下净空利用节省道路面积40m×(9-2.5)×2=520m2,但横向道路增加道路面积200×9×2=3600m2,即一组组合定向式驶出匝道节省道路面积约3400m2。当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定向式驶入匝道时,驶入匝道由匝道后移节省道路面积260×9×2=4680m2,由定向式匝道下净空利用节省道路面积40×(9-2.5)=520m2,但横向道路增加道路面积3600m2,即一组组合定向式驶入匝道节省道路面积约1600m2。当驶入、驶出交通量小时,在横向道路上驶入、驶出匝道可合并为双向2车道,则一组合式驶入、驶出定向式匝道可节省道路面积8600m2,当采用常规的组合定向式驶入、驶出匝道时,节省的道路面积为5000m2。采用了组合定向式匝道,在减小道路用地的同时,也带来了减小建筑动迁的优点,越是在城市中心地区,建筑密度往往越高,则减小建筑动拆迁带来的效益也越大。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定向式匝道使高架道路上交织段长度加长,高架道路车流通畅,并使匝道车流量以立体交叉形式跨过交叉口,因此减小了地面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减小了交叉口拥堵与车速延误,减少了乘车时间,带来了时间效益,加快车速,减少停车节省汽油,同时也减少了车辆尾气的排放,带来了环境效益。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交叉口上将多条定向匝道集约布置,其中的接地匝道设置工艺均属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权利要求1.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定向式接地匝道,十字路口沿顺时针方向由第一道路,第二道路,第三道路和第四道路组成,高架道路设在呈一直线的第一道路和第三道路的上方,高架道路上由第一道路至第三道路方向为第一通道,由第三道路至第一道路方向为第二通道,地面上由第二道路至第四道路方向为第三通道,由第四道路至第二道路方向为第四通道,第一通道与第四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位于十字路口的高架道路定向式接地匝道,十字路口沿顺时针方向由第一道路,第二道路,第三道路和第四道路组成,高架道路设在呈一直线的第一道路和第三道路的上方,高架道路上由第一道路至第三道路方向为第一通道,由第三道路至第一道路方向为第二通道,地面上由第二道路至第四道路方向为第三通道,由第四道路至第二道路方向为第四通道,第一通道与第四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第二通道与第四道路之间设有接地匝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卫东程庆术王浩朱婧颖任烈柯田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