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4827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照明装置,在该照明装置中,基板(71)对光源(72)和控制电路(73)进行支撑。控制电路(73)构成为,能够对光源(72)的点灯、熄灯进行控制。基板(71)支撑于导电性的壳体(2)。壳体(2)构成为,与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所经过的透光罩结合。壳体(2)具有贯穿孔。连接器单元具有连接部和端子保持部。连接部配置在壳体(2)的外侧。绝缘性的端子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贯穿孔内。端子保持部对导电端子(82c)进行保持。导电端子(82c)与基板(71)结合,与控制电路(73)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照明装置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12月21日提出的中国国家申请号201580070788.6(PCT/JP2015/085673)申请(照明装置)的分案申请,以下引用其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中,为了在由壳体和透光罩划分出的灯室内向光源供给电力,将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配置在该壳体的外侧。专利文献2公开了这种照明装置的其它例子。专利文献2记载的照明装置是在由壳体和透光罩划分出的灯室内收容有光源和投影透镜的雾灯。从光源射出的光经过投影透镜,由此受到规定的配光控制,在车辆前方形成规定的配光图案。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3-11814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1-10857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可以得到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照明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照明装置具有:光源;控制电路,其构成为能够对所述光源的点灯、熄灯进行控制;基板,其对所述光源和所述控制电路进行支撑;导电性的壳体,其构成为与使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所经过的透光罩结合,对所述基板进行支撑,具有贯穿孔;供电连接器,其具有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的第一部分、以及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穿孔内的绝缘性的第二部分;以及导电端子,其保持于所述第二部分,且与所述基板结合,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在上述的结构中,基板对光源和控制电路这两者进行支撑。为了保护控制电路而不受伴随着发光而发热的光源的影响,通常的技术方法是将支撑光源的部件和支撑控制电路的部件设为分体的部件。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导电性的壳体对基板进行支撑。存在导电性材料具有比较高的导热率的倾向。另外,壳体具有与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所经过的透光罩结合的结构,由此能够确保大的散热面积。换言之,能够将壳体自身作为散热器而利用。因此,通过使光源和控制电路共用基板,从而应对针对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时能够将从光源产生的热量高效地扩散。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供电连接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配置在壳体的外侧。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为绝缘性,配置在壳体的贯穿孔内。保持于第二部分的导电端子与基板结合,与控制电路电连接。由此,能够省略将基板和供电连接器电连接的配线。因此,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上述的照明装置可以如下述所示构成。所述壳体是与多个散热板一体成型的单件式的金属部件,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灯室连通的通气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的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因此,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伴随着光源的发光而产生的热量的扩散性。为了提高热量的扩散性,多个散热板的数量越多越好。即使由于在为了小型化而变得有限的区域内形成大量的散热板而使得各散热板变薄,但由于壳体为金属制的单件式的部件,因此也能够确保各散热板的刚性。因此,在上述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抑制因外力导致的散热构造的变形、破损的可能性。上述的照明装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构成。所述供电连接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基板机械地紧固。根据这种结构,供电连接器更牢固地支撑于基板。由此,能够保护导电端子和基板的结合,而不受例如在将供电连接器的第二部分向壳体的贯穿孔内配置时等对第二部分施加的外力的影响。因此,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时能够提高导电端子和控制电路的连接可靠性。上述的照明装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构成。具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贯穿孔的内壁之间。根据这种结构,在第二部分和贯穿孔的内壁之间产生的间隙由密封部件进行密封。由此,能够防止水分、尘埃经过贯穿孔而进入灯室内。因此,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时能够保护灯室内的结构而不受水分、尘埃的影响。上述的照明装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构成。所述贯穿孔的内壁相对于该贯穿孔延伸的方向倾斜。根据这种结构,在壳体成型时使用的模具的脱模变得容易。由此,成品率提高,有助于抑制制造成本。因此,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同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特别地,通过同时使用上述的密封部件,从而放宽对与倾斜的贯穿孔的内壁相对的第二部分的形状所要求的尺寸精度,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上述的照明装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构成。具有:投影透镜,其使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经过;保持架,其对所述投影透镜进行保持,相对于所述光源的位置被固定;轴部,其设置于所述投影透镜和所述保持架中的一者,以与所述投影透镜的光轴交叉的朝向延伸;轴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投影透镜和所述保持架中的另一者,以容许转动的方式对所述轴部进行保持;以及调整机构,其使所述投影透镜以所述轴部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架而转动。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保持于保持架的投影透镜直接转动,进行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调整。由于投影透镜是比壳体小且轻的部件,所以能够避免光轴调整所涉及的机构的大型化,同时能够高效地变更投影透镜的姿态。因此,虽然具有投影透镜和进行其光轴调整的机构,但也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要求。在此情况下,上述的照明装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构成。所述调整机构具有:螺杆,其一部分能够在所述壳体的外侧被旋转操作;以及接合部,其将所述螺杆的旋转变换为以所述轴部为中心使所述投影透镜转动的力,所述螺杆将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贯穿而延伸。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高效地利用由壳体划分的灯室内的空置空间而配置调整机构。因此,具有投影透镜和进行其光轴调整的机构,同时能够应对针对在车辆搭载的照明装置的更小型化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可以得到的第二方式是一种照明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照明装置具有:光源;投影透镜;第一支撑部件,其对所述投影透镜进行支撑;第二支撑部件,其对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进行支撑;壳体,其划分出对所述光源、所述投影透镜、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件进行收容的灯室的一部分;反射镜,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将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朝向所述投影透镜反射;轴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一者,以与所述投影透镜的光轴相交叉的朝向延伸;轴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另一者,以容许转动的方式对所述轴部进行保持;以及调整机构,其使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转动。在灯室内具有投影透镜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产品组装时的误差、向车辆的组装精度的波动,有时在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产生相对于规定的规格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不能得到期望的配光图案,因此,存在希望设置用于消除误差的调整机构的需求。但是,由于以追加的方式设置调整机构,所以不能避免照明装置的大型化。为了对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变更,最终必须对投影透镜的位置或者姿态进行变更。考虑如何配置用于实现进行这种变更的机构。例如,考虑使划分出灯室的壳体自身的姿态变化的结构。专利技术人得到下述结构的构思,即,在投影透镜和对该投影透镜进行支撑的部件中的一者上设置轴部,在另一者上设置容许该轴部转动的轴保持部,通过调整机构的操作而使投影透镜转动。由于投影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照明装置具有:光源;投影透镜;第一支撑部件,其对所述投影透镜进行支撑;第二支撑部件,其对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进行支撑;支撑基板,其对所述光源进行支撑;壳体,其划分出对所述光源、所述投影透镜、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以及支撑基板进行收容的灯室的一部分;轴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一者,以与所述投影透镜的光轴相交叉的朝向延伸;轴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另一者,以容许转动的方式对所述轴部进行保持;以及调整机构,其使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转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撑基板的前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25 JP 2014-262574;2014.12.25 JP 2014-262581.一种照明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照明装置具有:光源;投影透镜;第一支撑部件,其对所述投影透镜进行支撑;第二支撑部件,其对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进行支撑;支撑基板,其对所述光源进行支撑;壳体,其划分出对所述光源、所述投影透镜、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以及支撑基板进行收容的灯室的一部分;轴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一者,以与所述投影透镜的光轴相交叉的朝向延伸;轴保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另一者,以容许转动的方式对所述轴部进行保持;以及调整机构,其使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转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撑基板的前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调整机构具有:螺杆,其一部分能够在所述壳体的外侧被旋转操作;以及接合部,其将所述螺杆的旋转变换为以所述轴部为中心使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转动的力。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裕己野田吉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