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319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空气室下板、通风饰板和发动机盖,通风饰板设置在空气室下板的上方且空气室下板具有支撑通风饰板的第一支撑点;发动机盖设置在通风饰板的上方且通风饰板具有支撑发动机盖的第二支撑点,第二支撑点位于第一支撑点的前上方,并且发动机盖内形成有空腔结构,空腔结构位于第二支撑点的上方。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可有效减小行人头碰在发动机盖外板后沿处的头部伤害值,更好的提升车身行人保护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在进行行人保护头部碰撞分析的过程中,在发动机盖外板后沿处,由于存在结构较硬的通风饰板结构,行人头部的伤害值均呈现较大值。所以在发动机盖外板后沿处,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和通风饰板合理的布置形式,即合理的通风饰板周边断面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可有效减小行人头碰在发动机盖外板后沿处的头部伤害值,更好的提升车身行人保护性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空气室下板;通风饰板,所述通风饰板设置在所述空气室下板的上方且所述空气室下板具有支撑所述通风饰板的第一支撑点;发动机盖,所述发动机盖设置在所述通风饰板的上方且所述通风饰板具有支撑所述发动机盖的第二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点的前上方,并且所述发动机盖内形成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点的上方。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通过在发动机盖内形成空腔结构,并分别在空气室下板和通风饰板上设置第一支撑点和第二支撑点以构成易于压溃的悬臂梁结构,从而在满足通风饰板的挡水及进气等功能作用,保证发动机盖的自身刚度性能的同时,减小行人头碰在发动机盖外板后沿处的头部伤害值,更好的提升车身行人保护性能。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所述发动机盖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在所述发动机盖的后边缘处连接且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在靠近所述后边缘的部分形成有所述空腔结构。可选地,所述空腔结构为阶梯式空腔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式空腔结构的截面最大处在所述第二支撑点的正上方且越向后截面越小。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所述空气室下板与所述通风饰板在所述第一支撑点处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所述发动机盖与所述通风饰板在所述第二支撑点处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安装部和气囊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通风饰板在所述第二支撑点处的凸起固定,所述气囊部弹性止抵所述发动机盖。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所述通风饰板包括:第一上板、连接板和第一下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板和所述第一下板之间,所述第一上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点,所述第一下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支撑点。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下板之间的夹角α为钝角且不小于130°。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所述空腔结构内填充有纸质蜂窝结构。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空气室下板1,通风饰板2,第一上板21,凸起211,连接板22,第一下板23,发动机盖3,外板31,内板32,空腔结构4,第一支撑点5,第二支撑点6,第一密封结构7,第二密封结构8,安装部81,气囊部82,前风挡玻璃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包括:空气室下板1、通风饰板2和发动机盖3。如图1所示,发动机盖3可以包括:发动机盖外板31和发动机盖内板32,发动机盖外板31和发动机盖内板32在发动机盖3的后边缘处连接,且发动机盖外板31在后边缘处的断面可以为直线形,发动机盖内板32在后边缘处的断面可以构造为阶梯形,且发动机盖外板31和发动机盖内板32在靠近后边缘的部分可以形成有空腔结构4,由此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为汽车提供一个较大的压溃空间,从而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通风饰板2设置在发动机盖3的下方并靠近发动机盖内板32,并与发动机盖内板32之间可以布置有密封条(如下所述的第二密封条),空气室下板1可位于通风饰板2的下方,起到对通风饰板2支撑的作用,且空气室下板1可以具有支撑通风饰板2的第一支撑点5。如图1所示,通风饰板2可以具有支撑发动机盖3的第二支撑点6,第二支撑点6位于第一支撑点5的前上方,并且第二支撑点6位于上述空腔结构4的下方。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发动机盖3内形成空腔结构4,并分别在空气室下板1和通风饰板2上设置第一支撑点5和第二支撑点6以构成易于压溃的悬臂梁结构,从而在满足通风饰板2的挡水及进气等功能作用,保证发动机盖3的自身刚度性能的同时,减小行人头碰在发动机盖外板31后沿处的头部伤害值,更好的提升车身行人保护性能。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述的空腔结构4可以为阶梯式空腔结构4,且阶梯式空腔结构4的截面最大处在第二支撑点6的正上方且越向后截面越小,也就是说,阶梯式空腔结构4的截面从前向后具有递减趋势,越向后越小,这样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空腔结构4可发生阶段式压溃,即由薄弱处先发生压溃变形,由此吸能效果较好。可选地,空腔结构4内还可以填充有纸质蜂窝结构,由此在发动机盖外板31和发动机盖内板32压溃变形时,可起到对发动机盖外板31和发动机盖内板32的保护作用,使其吸能效果更好。可选地,空气室下板1与通风饰板2在第一支撑点5处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7,第一密封结构7可以为密封条,类似地,发动机盖3与通风饰板2在第二支撑点6处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8,第二密封结构8也可以为密封条,这样,通过第一密封结构7和第二密封结构8可实现良好的挡水即进气功能。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通风饰板2上可以设置有凸起211结构,该凸起211从通风饰板2的上表面向上延伸,并可设置在第二支撑点6处,相应地,第二密封结构8可以包括:安装部81和气囊部82,其中安装部81适于与凸起211固定,并部分包覆凸起211结构,气囊部82设置在安装部81的上方,并弹性止抵发动机盖3,从而在发动机盖3的空腔结构4发生压溃变形时,起到对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室下板;通风饰板,所述通风饰板设置在所述空气室下板的上方且所述空气室下板具有支撑所述通风饰板的第一支撑点;发动机盖,所述发动机盖设置在所述通风饰板的上方且所述通风饰板具有支撑所述发动机盖的第二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点的前上方,并且所述发动机盖内形成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点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室下板;通风饰板,所述通风饰板设置在所述空气室下板的上方且所述空气室下板具有支撑所述通风饰板的第一支撑点;发动机盖,所述发动机盖设置在所述通风饰板的上方且所述通风饰板具有支撑所述发动机盖的第二支撑点,所述第二支撑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点的前上方,并且所述发动机盖内形成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点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在所述发动机盖的后边缘处连接且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在靠近所述后边缘的部分形成有所述空腔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结构为阶梯式空腔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式空腔结构的截面最大处在所述第二支撑点的正上方且越向后截面越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国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