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319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膝部气囊和控制器。所述车辆本体包括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所述膝部气囊设置在所述主仪表板的底部,所述膝部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外侧气囊、内侧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外侧气囊和所述内侧气囊分别与所述气囊本体相连,所述外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充填在车门与座椅之间,所述内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副仪表板与所述座椅之间;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相连且用于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该车辆具有膝部气囊,可以很好的保护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不与车辆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车身侧围的变形侵入会给乘员造成伤害,目前常见的气囊系统,如侧面安全气囊、座椅侧安全气囊可以很好地保护乘员的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臀部,但却忽略了乘员大小腿以及膝盖的保护。在实际的车辆侧面碰撞中,乘员左右大小腿、膝盖自身的撞击或者与内饰板、副仪表板等的撞击都有可能给乘员造成严重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膝部气囊,可以很好的保护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不与车辆发生碰撞。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包括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膝部气囊,所述膝部气囊设置在所述主仪表板的底部,所述膝部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外侧气囊、内侧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外侧气囊和所述内侧气囊分别与所述气囊本体相连,所述外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充填在车门与座椅之间,所述内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副仪表板与所述座椅之间;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相连且用于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具有膝部气囊,可以很好的保护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不与车辆发生碰撞。另外,根据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膝部气囊还包括:中间气囊,所述中间气囊与所述气囊本体相连,所述中间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座椅上乘客的双腿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侧气囊、所述内侧气囊和所述中间气囊中厚度最大的为所述外侧气囊且厚度最薄的为所述内侧气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侧气囊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所述中间气囊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侧气囊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所述中间气囊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侧气囊、所述中间气囊和所述内侧气囊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小腿弹开部分、膝关节弹开部分和大腿弹开部分,所述膝关节弹开部分连接在所述小腿弹开部分和所述大腿弹开部分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囊本体的内端连接所述内侧气囊,所述气囊本体的外端连接所述外侧气囊,所述气囊本体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间气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间气囊的朝向座椅的端部呈收窄趋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具有侧碰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侧碰传感器相连以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具有正碰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正碰传感器相连以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安全气囊的俯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安全气囊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车辆本体1,主仪表板11,副仪表12,膝部气囊2,气囊本体21,外侧气囊22,内侧气囊23,车门3,座椅4,中间气囊25,小腿弹开部分201,膝关节弹开部分202,大腿弹开部分203,气囊本体的内端211,气囊本体的外端212,气囊本体的中部213,端部2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包括:车辆本体1、膝部气囊2和控制器。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本体1包括主仪表板11和副仪表板12。主仪表板11位于驾驶室内驾驶员座椅4的正前方的仪表台上,副仪表板12位于驾驶室内驾驶员座椅4与副驾驶座椅之间,主仪表板11和副仪表板12一方面用于安装各种指示仪表(里程表、转速表、机油压力表等),便于驾驶员随时间接观察汽车内部机器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主仪表板11和副仪表板12用来覆盖部分设备的控制中心和被装饰的对象,下文提到的膝部气囊2就在主仪表板11的覆盖下。进一步,膝部气囊2设置在主仪表板11的底部,膝部气囊2包括:气囊本体21、外侧气囊22、内侧气囊23和气体发生器,外侧气囊22和内侧气囊23分别与气囊本体21相连,外侧气囊22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充填在车门3与座椅4之间,内侧气囊23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副仪表板12与座椅4之间。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本体21可有效避免乘客的腿与主仪表板11发生碰撞,从而保护乘客的腿。传统侧碰安全气囊可以很好地保护乘员的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臀部,但却忽略了乘员大小腿以及膝盖的保护,在实际侧面碰撞中,乘员左右大小腿、膝盖自身的撞击或者与内饰板、副仪表板12等的撞击都会能给乘员造成严重的伤害。而本技术实施例的膝部气囊2可以很好的保护乘客的大小腿以及膝盖,使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膝部气囊2很好的保护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避免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与主仪表板11和副仪表板12发生碰撞而对驾驶员造成伤害。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气囊本体21的内部发生反应,产生膨胀气体,气体进入外侧气囊22和内侧气囊23中,进而外侧气囊22和内侧气囊23弹出,外侧气囊22在充气弹开后充填在车门3与座椅4之间,可保护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不与车门3发生碰撞。同时,内侧气囊23在充气弹开后填充在副仪表板12与座椅4之间,可保护驾驶员的大小腿和膝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包括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膝部气囊,所述膝部气囊设置在所述主仪表板的底部,所述膝部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外侧气囊、内侧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外侧气囊和所述内侧气囊分别与所述气囊本体相连,所述外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充填在车门与座椅之间,所述内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副仪表板与所述座椅之间;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相连且用于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包括主仪表板和副仪表板;膝部气囊,所述膝部气囊设置在所述主仪表板的底部,所述膝部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外侧气囊、内侧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外侧气囊和所述内侧气囊分别与所述气囊本体相连,所述外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充填在车门与座椅之间,所述内侧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副仪表板与所述座椅之间;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相连且用于控制所述气体发生器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膝部气囊还包括:中间气囊,所述中间气囊与所述气囊本体相连,所述中间气囊在充气弹开后适于填充在座椅上乘客的双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气囊、所述内侧气囊和所述中间气囊中厚度最大的为所述外侧气囊且厚度最薄的为所述内侧气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气囊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大于所述中间气囊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正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