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316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包括主支架板、第一侧支架板和第二侧支架板,其中,主支架板为矩形板件;第一侧支架板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主支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一网状筋;第二侧支架板通过第二连接件与主支架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二网状筋;第一侧支架板和第二侧支架板对称分布于主支架板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三段式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消除了X向弧度较大,从而导致成型后易变形的因素,降低了加工所用模具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同时分段加工的方式,降了产品的废品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采用网状筋加强结构强度,增加了可靠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险杠法规要求及功能越来越多,因此其外观设计特征也相应地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保险杠总成件越来越重,尤其是现有的商用车保险杠结构越来越复杂,然而太过复杂的结构导致工艺上难以实现,制造出来的尺寸与设计偏差很大,导致保险杠安装后外观品质难以保证。在后期的整改中,往往需要多次修改保险杠模具,且时长经过多轮修改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整车外观品质达标存在很大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以解决上述问题,消除X向弧度较大,从而导致成型后易变形的因素,降低加工所用模具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降低产品的废品率,降低制造成本。本技术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包括:主支架板,所述主支架板为矩形板件;第一侧支架板,所述第一侧支架板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一网状筋;第二侧支架板,所述第二侧支架板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架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二网状筋;所述第一侧支架板和所述第二侧支架板对称分布于所述主支架板的两侧。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为梯形板件,所述第一侧支架板的上底边与所述主支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架板的两腰边上均设有第一限位板。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为梯形板件,所述第二侧支架板的上底边与所述主支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支架板的两腰边上均设有第二限位板。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与所述主支架板连接的一侧部分重合,两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压紧在该重合部分的两侧,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主支架板、所述第一侧支架板和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与所述主支架板连接的一侧部分重合,两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压紧在该重合部分的两侧,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过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主支架板、所述第二侧支架板和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支架板上设置有拉铆螺母。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侧支架板设置有第二固定件。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支架板上开设有两第一减重孔。如上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上开设有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上开设有第三减重孔。本技术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包括主支架板、第一侧支架板和第二侧支架板,其中,主支架板为矩形板件;第一侧支架板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主支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一网状筋;第二侧支架板通过第二连接件与主支架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二网状筋;第一侧支架板和第二侧支架板对称分布于主支架板的两侧。本技术三段式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消除了X向弧度较大,从而导致成型后易变形的因素,降低了加工所用模具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同时分段加工时,降了产品的废品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采用网状筋加强结构强度,增加了可靠系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的第一侧支架板与主支架板固定的断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的第一侧支架板与主支架板固定的另一断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的主支架板上设置拉铆螺钉的断面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的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第一固定件的断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主支架板11-第一减重孔20-第一侧支架板21-第一网状筋22-第一限位板23-第二减重孔30-第二侧支架板31-第二网状筋32-第二限位板33-第三减重孔40-第一连接件50-第二连接件60-拉铆螺母70-第一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包括主支架板10、第一侧支架板20和第二侧支架板30。其中,主支架板10为矩形板件;第一侧支架板20通过第一连接件40与主支架板10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侧支架板20上设置有第一网状筋21;第二侧支架板30通过第二连接件50与主支架板1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二侧支架板30上设置有第二网状筋31;第一侧支架板20和第二侧支架板30对称分布于主支架板10的两侧。请参考图1,可见,第一侧支架板20位于主支架板10的左侧,第二侧支架板30位于主支架板10的右侧,该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整体由左中右三段组成,该种三段式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消除了X向弧度较大,从而导致成型后易变形的因素,降低了加工所用模具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同时分段加工时,降了产品的废品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采用网状筋加强结构强度,增加了可靠系数。优选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材质采用较轻的塑料材质,减轻了自身重量,结构比较牢靠,并且不易变形。进一步地,第一侧支架板20为梯形板件,并且第一侧支架板20的上底边与主支架板10固定连接,第一侧支架板20的两腰边上均设有第一限位板22。相对应地,第二侧支架板30为梯形板件,第二侧支架板30的上底边与主支架板10固定连接,第二侧支架板30的两腰边上均设有第二限位板32。第一限位板22和第二限位板32分别增加第一侧支架板20和第二侧支架板30的结构强度,同时在安装时,起到限制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与保险杠本体之间的间隙的作用,也即通过该第一限位板22和第二限位板32的厚度设置,可以调整和控制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与保险杠本体之间的间隙,以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提高通用性能,降低成本。进一步地,第一侧支架板20与主支架板10连接的一侧部分重合,两第一连接件40分别压紧在该重合部分的两侧,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一个第一连接件40、主支架板10、第一侧支架板20和另一个第一连接件40。相对应地,第二侧支架板30与主支架板10连接的一侧部分重合,两第二连接件50分别压紧在该重合部分的两侧,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过一个第二连接件50、主支架板10、第二侧支架板30和另一个第二连接件50。请参考图2,第一紧固件为螺栓,其将第一侧支架板20、第一连接件40和主支架板10固定,同时请参考图3,螺栓固定之前,还用了定位销进行定位。同样地,第二紧固件也为螺栓,将第二侧支架板30、第二连接件50和主支架板10固定。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主支架板10上设置有拉铆螺母60。主支架板10通过该拉铆螺母60固定在保险杠背板骨架上,加强自身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安装方便性,在安装时无需采用单独的紧固件进行固定,使用方便可靠。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第一侧支架板2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70,第二侧支架板30设置有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70与第一侧支架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架板,所述主支架板为矩形板件;第一侧支架板,所述第一侧支架板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一网状筋;第二侧支架板,所述第二侧支架板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架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二网状筋;所述第一侧支架板和所述第二侧支架板对称分布于所述主支架板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架板,所述主支架板为矩形板件;第一侧支架板,所述第一侧支架板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一网状筋;第二侧支架板,所述第二侧支架板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架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上设置有第二网状筋;所述第一侧支架板和所述第二侧支架板对称分布于所述主支架板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为梯形板件,所述第一侧支架板的上底边与所述主支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架板的两腰边上均设有第一限位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支架板为梯形板件,所述第二侧支架板的上底边与所述主支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支架板的两腰边上均设有第二限位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卡保险杠背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架板与所述主支架板连接的一侧部分重合,两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博孙爱友王耘吴向东刘永星宋小宁董野峰马建峰徐超黄亮王帅郑明敏范琼梅相全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