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206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械地致动组件的致动装置(1),包括壳体(2),该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件(4)和第二壳体部件(5),电动机(6),该电动机布置在第一壳体部件(4)中并且具有输入轴(10),输出轴(11),该输出轴可旋转地安装在至少第二壳体部件(5)上,该输出轴在第二壳体部件(5)外部形成致动元件(13)或与致动元件(13)连接,以及齿轮(16),该齿轮将输入轴(10)与输出轴(11)连接。简便的变体形式通过如下形成:当第二壳体部件(5)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旋转位置(DL1,DL2)出紧固至第一壳体部分(4)时,当输出轴(11)偏心地布置在第二壳体部分(5)上时,当第一壳体部分(4)和/或第二壳体部分(5)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安装齿轮(16)的至少一个额外的附加大齿轮(20)的支承点(19)时,当在第一旋转位置(DL1)处,不带有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的齿轮(16)具有第一传动比(TR1)时,当在第二旋转位置(DL2)处,带有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的齿轮(16)具有第二传动比(TR2)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致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械地致动组件的致动装置。
技术介绍
在很多工程领域中,必须以机械方式致动组件。特别是分别在内燃机或机动车中,有几个组件必须要机械致动。在本文中,优选地,组件在这里被认为是诸如节流阀、排气阀、废气门阀、可变涡轮几何结构。同样,在热管理系统领域中的应用是可以想到的,例如用于相应阀门的致动。为了致动这些组件,可以使用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在壳体中具有电动机,该电动机经由同样布置在壳体中的齿轮与布置在壳体外部的致动元件驱动连接。致动元件现在可以与待致动的组件机械地联接。对于致动装置的不同应用情况,齿轮可能需要各种传动比。为了能够提供通过齿轮的不同传动比而彼此不同的不同致动装置,需要相对较大的逻辑努力,这伴随着相应高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针对上述类型的致动装置指出一种改进的实施方案的问题,该改进的实施方案尤其以变体形式的降低的成本而出众。根据本专利技术,该问题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解决的。有利的实施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本专利技术基于这样的总体思想:以分离平面将壳体划分成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将电动机容纳在第一壳体部件中,以及将穿过第二壳体部件的壁并且可以在第二壳体部件外部与所述致动元件连接的输出轴安装在第二壳体部件上。此外,本专利技术提出将两个壳体部件构造成使得它们可以相对于垂直于分离平面延伸的旋转轴线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旋转位置中彼此紧固。通过输出轴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偏心定位,可以在壳体中设置用于齿轮的安装空间,该齿轮将电动机的输入轴与输出轴联接。由于偏心的输出轴,该安装空间取决于壳体部件之间的当前旋转位置。通过可用于在壳体中容纳齿轮的可变安装空间,可以通过齿轮的各种传动比实现不同的构造,其中可以使用多个共同部件。例如,在这种变体形式中,壳体部件、电动机和带有致动元件的输出轴可以保持不变。在致动装置的不同变体中使用共同部件降低了制造成本。详细地说,本专利技术提出,齿轮具有输出大齿轮,该输出大齿轮以抗扭矩的方式与输出轴连接。此外,第一壳体部件和/或第二壳体部件配备有至少一个支承点,齿轮的至少一个附加大齿轮可以通过该支承点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之间的第一旋转位置中,齿轮在没有集成相应的附加大齿轮的情况下将输入轴与输出轴连接并且在此限定第一传动比。在与第一旋转位置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中,在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之间,齿轮现在通过集成相应的附加大齿轮将输入轴与输出轴连接,并且在此限定与第一传动比不同的第二传动比。换句话说,对于致动装置的变体形式,仅需要相应的附加大齿轮,其在第一旋转位置中未被集成到从输入轴通向输出轴的力路径中,而在第二旋转位置中其被集成到该力路径中。除了相应的附加大齿轮之外,在此给出的该至少两个变体中的由两个所述不同传动比限定的致动装置由相同的组件部分构成。由此,变体形式的价格变得特别地经济。显而易见的是,为了能够形成具有不同传动比的变体,基本上单个附加大齿轮就足够了。然而,同样可以想到的实施方案是,其中可以使用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附加大齿轮,以便实现不同的传动比。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在两个壳体部件之间也能够实现两个以上的不同旋转位置,其中在第三旋转位置中,与第二旋转位置相比,可以使用不同的附加大齿轮或不同数量的附加大齿轮,以便设定不同于第一和第二传动比的第三传动比。这种附加大齿轮具有带有不同直径和齿数的两个轴向相邻的大齿轮部分,以便限定齿轮中的传动级。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案中,相应的附加大齿轮可以不存在于第一旋转位置中,而其存在于第二旋转位置中。替代地,相应的附加大齿轮也可以存在于第一旋转位置中,但是定位成使得其不被集成到齿轮中。在该变体中,相应的附加大齿轮在第一旋转位置中不起作用;其可以在此同步旋转,但不一定要如此。然而,该结构形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转换用于实现第二旋转位置的致动装置。与此相反,其中相应的附加大齿轮不存在于第一旋转位置中的实施方案是更加合算的。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齿轮可以具有蜗杆传动装置,该蜗杆传动装置具有以防扭矩的方式与输入轴连接的蜗杆。关于这种蜗杆传动装置,特别是可以将电动机水平地布置在相对平坦的壳体中。通过水平电动机,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基本上平行于分离平面延伸。就齿轮具有蜗杆传动装置而言,后者还可以具有蜗轮,该蜗轮直接与蜗杆啮合。有利地,可以设置成处于第二旋转位置的相应的附加大齿轮集成到蜗轮与输出大齿轮之间的齿轮中。有利地,第一旋转位置可以设置成蜗轮然后直接与输出大齿轮啮合。关于蜗杆传动装置,可以实现较大的传动比。同样,蜗杆传动装置简化了致动元件与被停用的电动机之间的驱动连接的自锁构造。同样通过蜗杆传动装置操作的另一实施方案提出,处于第一旋转位置的输出大齿轮直接与蜗杆啮合。在这种情况下,输出大齿轮本身形成蜗轮。在第二旋转位置中,相应的附加大齿轮然后集成到蜗杆与输出大齿轮之间的齿轮中,使得附加大齿轮直接与输出大齿轮和/或直接与蜗杆啮合。如果只存在一个单个的附加大齿轮,后者直接与输出大齿轮和蜗杆二者啮合。在此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设置至少两个附加大齿轮,使得在第二旋转位置中,一个附加大齿轮(因此附加大齿轮之一)直接与蜗杆啮合,而另一个附加大齿轮(因此是附加大齿轮中的另一个)直接与输出大齿轮啮合。就仅设置两个附加大齿轮而言,这些附加大齿轮直接彼此啮合。另一方面,如果存在三个或更多个附加大齿轮,则每个另外的附加大齿轮布置在两个上述附加大齿轮之间。另一实施方案提出,相应的附加大齿轮和输出大齿轮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旋转轴线延伸,而输入轴的旋转轴线横向于旋转轴线延伸。由此,电动机可以在壳体中水平地布置。因此,壳体可以构造得比较平坦。通过扁平式的构造,壳体的最小尺寸平行于旋转轴线。一种替代实施方案是,其中相应的附加大齿轮、输出大齿轮和输入轴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旋转轴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机可以在壳体中竖直地布置。由此,径向地实现相对于旋转轴线的相对紧凑的结构形式。对于立式电动机,其旋转轴线基本上垂直于分离平面延伸。大体上,取决于致动装置的负载,仅将输出轴安装在第二壳体部件上就足够了。然而,其中输出轴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上的实施方案是优选的。该实施方案的特别有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第一壳体部件上的输出轴具有第一支承点和第二支承点,在该第一支承点中,输出轴安装在第一旋转位置中,而在该第二支承点中,输出轴安装在第二旋转位置中。此外,在第二壳体部件上为输出轴分配另外的支承点,在该支承点中,输出轴既安装在第一旋转位置中也安装在第二旋转位置中。以这种方式,可以对于不同的旋转位置分别为输出轴实现特别稳定的支承。当存在三个或更多个旋转位置时,在第一壳体部件上也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支承点,而在第二壳体部件上总是仅为输出轴设置一个单个支承点。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案中,齿轮可以具有反转大齿轮,该反转大齿轮具有三个轴向相邻的大齿轮部分,该三个轴向相邻的大齿轮部分具有不同的直径和齿数。三个大齿轮部分在此形成输入大齿轮部分、第一输出大齿轮部分和第二输出大齿轮部分。输入大齿轮部分在此轴向地布置在第一输出大齿轮部分和第二输出大齿轮部分之间。此外,在该实施方案中设置成在第一旋转位置中,反转大齿轮在第一反转位置中集成到齿轮中,其中,优选地,输出大齿轮直接与第一输出大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械地致动组件的致动装置,包括:‑壳体(2),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件(4)和第二壳体部件(5),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在分离平面(3)中彼此贴靠并且彼此紧固,‑电动机(6),所述电动机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中并且具有输入轴(10),‑输出轴(11),所述输出轴可旋转地安装在至少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上,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的壁(12),并且所述输出轴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外部与致动元件(13)连接,用于与待致动的所述组件的机械耦接,或者本身形成致动元件(13),用于与待致动的所述组件的机械耦接,‑齿轮(16),所述齿轮将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并且所述齿轮具有输出大齿轮(17),所述输出大齿轮与所述输出轴(11)可旋转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分离平面(3)延伸的旋转轴线(18)能够至少在两个不同的旋转位置(DL1、DL2)中紧固至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其中,所述输出轴(11)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上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18)偏心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具有至少一个支承点(19),用于旋转支承所述齿轮(16)的至少一个附加大齿轮(20),‑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之间的第一旋转位置(DL1)中,不带有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的所述齿轮(16)通过第一传动比(TR1)将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之间的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DL1)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DL2)中,带有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的所述齿轮(16)通过与所述第一传动比(TR1)不同的第二传动比(TR2)将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13 DE 102017204100.51.一种用于机械地致动组件的致动装置,包括:-壳体(2),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件(4)和第二壳体部件(5),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在分离平面(3)中彼此贴靠并且彼此紧固,-电动机(6),所述电动机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中并且具有输入轴(10),-输出轴(11),所述输出轴可旋转地安装在至少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上,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的壁(12),并且所述输出轴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外部与致动元件(13)连接,用于与待致动的所述组件的机械耦接,或者本身形成致动元件(13),用于与待致动的所述组件的机械耦接,-齿轮(16),所述齿轮将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并且所述齿轮具有输出大齿轮(17),所述输出大齿轮与所述输出轴(11)可旋转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分离平面(3)延伸的旋转轴线(18)能够至少在两个不同的旋转位置(DL1、DL2)中紧固至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其中,所述输出轴(11)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上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18)偏心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具有至少一个支承点(19),用于旋转支承所述齿轮(16)的至少一个附加大齿轮(20),-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之间的第一旋转位置(DL1)中,不带有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的所述齿轮(16)通过第一传动比(TR1)将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4)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5)之间的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DL1)不同的第二旋转位置(DL2)中,带有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的所述齿轮(16)通过与所述第一传动比(TR1)不同的第二传动比(TR2)将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不存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DL1)中,而存在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DL2)中,或者-所述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存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DL1)中,但未集成到所述齿轮(16)中,而其在所述第二旋转位置(DL2)中集成到所述齿轮(16)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16)具有蜗杆传动装置(21),所述蜗杆传动装置具有与所述输入轴(10)可旋转地连接的蜗杆(22),以及直接与所述蜗杆(22)啮合的蜗轮(23),-处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DL2)中的所述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在所述蜗轮(23)与所述输出大齿轮(17)之间集成到所述齿轮(16)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DL1)中的所述蜗轮(23)直接与所述输出大齿轮(17)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16)具有蜗杆传动装置(21),所述蜗杆传动装置具有与所述输入轴(10)可旋转地连接的蜗杆(22),-处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DL1)中的所述输出大齿轮(17)直接与所述蜗杆(22)啮合,-处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DL2)中的相应的附加大齿轮(20)在所述蜗杆(22)与所述输出大齿轮(17)之间集成到所述齿轮(16)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至少两个附加大齿轮(20),-在所述第二旋转位置(DL2)中,一个附加大齿轮(20’)直接与所述蜗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根·马卡罗夫埃德加·萨尔弗德弗洛里安·韦策尔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