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652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设置在内板(11)的主表面部(11a)和安装有闩锁(6)的侧面部(11b)之间的支撑装置上的延长内板加强构件(15)。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侧面部(11b)通过具有直线部的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而相互结合。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侧面部(11b)均通过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被有效地增强,其中,增强了所述内板(11)的下端部,例如,闩锁连接部(7)附近的刚度。抑制了所述内板(11)的变形,并且保证了整个后挡板(4)的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例如,应用于车辆后挡板的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闭合构件的一个示例为后挡板。后挡板打开和关闭货厢的开口部分,且通过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分的上部并用作支撑部分的铰链摆动地(打开/关闭)支撑在所述开口部分。后挡板设置为将内板和外板连接在一起。闩锁部件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下部(在所述铰链对面)。锁闩设置于所述货厢的所述开口部分。当所述后挡板关闭时,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锁闩配合,且所述后挡板锁定为关闭状态。所述后挡板的所述闩锁部件是具有闭锁功能的一定重量的部件。另外,在每次所述后挡板打开和关闭时,闩锁部件与设置在所述车体的所述货箱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锁闩反复进行结合和脱开。因此,向安装所述闩锁部件的所述后挡板的所述内板的部分施加大的力。因而,安装所述后挡板的所述闩锁部件的部分被用闩锁加强构件增强(例如,日本专利第JP-A-2003-16637号)。在车辆行驶期间,根据路面的崎岖不平,在打开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关闭的后挡板,且在所述后挡板的下部(在所述下表面上有安装所述闩锁部件的部分)沿着所述后挡板被从所述车体侧拉的方向上施加一个力(即,朝向车身或向下的方向拉伸)。在本领域的当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安装所述闩锁部件的部分附近为通过所述闩锁加强构件受到局部抑制变形的状态,但是,特别是所述内板的下部被从所述车体侧拉伸时,整个后挡板有可能极大变形。当所述内板的下部在行驶期间变形时,在所述后挡板的下部和所述车体之间可能形成有间隙。在下部变形较大的情况下,异物(比如雨水)可能会从外侧进入所述货厢。当然,所述内板的变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通过增加所述内板的厚度或通过增加所述闩锁加强构件的尺寸而有所减少。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重量及生产成本可能会增加,因此仍有改善的余地。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已被做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抑制生产成本和重量增加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所述闭合构件的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能够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的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实现所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结构是一种闭合构件中具有相互连接的内板和外板且通过打开和关闭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分的端部的支撑部分附近的所述闭合构件而关闭或打开车辆的开口部分的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其中: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内板包括:与所述外板相对的主表面部;以及侧面部,其从所述主表面部的外周边缘向所述外板延伸且与所述外板连接,所述外周边缘与所述支撑部分相对,并且其中设置有安装闩锁部件的闩锁连接部,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开口部分的边缘结合,以及内板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将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表面部连接在一起,并且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倾斜,在一端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与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所述侧面部的部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中间部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在上述结构(1)中,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部分以及在朝向与所述外板相对的所述支撑部分延伸的部分中的所述主表面部,通过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相互连接。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中,有在连接所述侧面部的一端和连接所述主表面部的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的所述中间部。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以便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都倾斜,且保证刚度的状态下,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部分以及与所述外板相对的所述主表面部,被线性支撑。因此,抑制了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例如,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以便具有帽状截面形状。所述内板加强构件通过点焊将所述内板连接到相应于所述帽状截面形状的凸缘的部分,而连接到所述内板。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同时抑制生产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日本专利第JP-UM-A-5-13817号公开了一种将加强板设置于内板和外板之间并且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的加强结构。根据在日本专利第JP-UM-A-5-13817号中公开的技术,以所述加强板的端部连接所述内板,所述加强板弯曲,并且中间部连接所述外板且沿着所述外板延伸的结构,实现所述外板的加强,以及抑制相应于从后侧施加的冲击力的变形。因此,在日本专利第JP-UM-A-5-13817号中公开的技术,与本专利技术(1)的技术完全不同,有效地改善了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同时抑制了生产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2)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中,提供了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并且在穿过所述闩锁连接部的所述侧面部的两侧,各自存在有从所述侧面部延伸的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在上述结构(2)中,穿过所述闩锁连接部提供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因此抑制围绕所述闩锁连接部的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3)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或(2)中,所述侧面部具有:一个平面部分,其从所述主表面部向所述外板延伸且其中设有所述闩锁连接部;以及一个倾斜部分,其相对于所述平面部分弯曲,所述倾斜部分的端部连接所述外板,并且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所述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都连接到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倾斜部分。在上述结构(3)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设有所述闩锁连接部的所述平面部分,和连接所述外板的所述倾斜部分,因此通过两个表面,例如,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倾斜部分能够接受从所述车辆侧向所述内板加强构件施加的力。(4)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至(3)的任意一个中,所述内板的所述主表面部具有一个台阶部,其朝向所述外板缩进且在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且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的所述台阶部的隆起部分的附近的部分。在上述结构(4)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内板的所述台阶部的所述隆起部分的附近(所述内板的所述隆起部分),因此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能够连接(点焊)到所述内板中且具有高刚性的部分。在所述内板中存在另一个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能够连接另一个加强构件。此外,在所述内板中存在开口部分的情况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能够连接开口部分的凸缘。(5)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至(4)的任意一个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在上述结构(5)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被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间隙不受所述外板的形状影响。(6)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至(5)的任意一个中,所述闭合构件是打开和关闭所述车辆的后侧开口的后挡板,且所述支撑部分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上端部,所述闩锁部件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在上述结构(6)中,即使当所述后挡板摇摆所述车辆的所述上部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且沿着所述后挡板被从所述车体侧拉的方向向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施加力时,可以防止整个后挡板被从所述车体侧拉而极大地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结构中,抑制生产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闭合构件具有相互连接的内板和外板,并且车辆的开口部分通过以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分的端部的支撑部分为中心地打开和关闭所述闭合构件而被关闭或打开,其中: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内板包括:与所述外板相对的主表面部、以及从所述主表面部的外周边缘延伸到所述外板并连接到所述外板的侧面部,所述外周边缘在所述支撑部分对面且其中设置有安装闩锁部件的闩锁连接部,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开口部分的边缘结合,以及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其设置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将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表面部连接在一起,并且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倾斜,在一端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与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所述侧面部的部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中间部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14 JP 2017-0490791.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闭合构件具有相互连接的内板和外板,并且车辆的开口部分通过以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分的端部的支撑部分为中心地打开和关闭所述闭合构件而被关闭或打开,其中: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内板包括:与所述外板相对的主表面部、以及从所述主表面部的外周边缘延伸到所述外板并连接到所述外板的侧面部,所述外周边缘在所述支撑部分对面且其中设置有安装闩锁部件的闩锁连接部,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开口部分的边缘结合,以及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其设置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将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表面部连接在一起,并且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倾斜,在一端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与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所述侧面部的部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中间部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中:设置有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以及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所述另一个内板加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雄一郎奥田英明稻垣英孝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