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183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机,其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后端盖,后壳体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后端盖扣装在前壳体上并形成封闭的后腔,后壳体的后端壁开设多个后音孔,后壳体上套装有套筒,套筒的后端封装有振动片,振动片的中心开设有与后腔连通的通孔,前壳体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连通的前副音孔;振动片上连接有套设在后壳体外部的振动环;后端盖的内端壁上安装有副振动片。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提高声波利用率并能提升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扬声器。
技术介绍
扬声器是一种电声转换产品,对于动圈式的扬声器,其工作原理是:扬声器的线圈(音圈)中接通交流音频电流,在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的磁场,由于线圈位于扬声器自带永磁体的磁场中,因此,两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力,使得线圈随着音频电流幅值振动,在扬声器中,线圈与振膜为一体结构,振膜跟随线圈振动发声,从而完成电信号向机械振动的转换。现有扬声器的结构以耳机为例,如图1所示,其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2扣装的前壳体1的后部,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将后壳体2罩入其内。前壳体1的中心位置开设多个前音孔4,前壳体4的前部安装海绵耳套或入耳式耳塞;后壳体2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包括永磁体6、轭铁框架、线圈7、振膜18和折环等,永磁体6的中心位置、后壳体2的中心位置和后端盖3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泄音孔8。振膜18振动时在其前方和后方分别产生相位相反的声波,前方的正相声波从前音孔4穿过并进入人耳,泄音孔8则用于将反相声波泄出,避免对前相声波产生干扰。传统观点认为,反相声波和正相声波混在一起会相互抵消,从而会影响音质,造成干扰,因此,需要在结构上设置泄音孔。显然,该种处理方式显然会造成能量的浪费,且会在扬声器后部产生因反相声波泄露而带来的噪音。基于上述问题,本案申请人研发出一种特殊结构的扬声器,其通过改进扬声器的后腔结构,可有效利用反相声波的特性,对反相声波处理后延迟混入正相声波中,从而产生更好的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提高声波利用率并提升音质效果的耳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耳机包括前壳体、后壳体和后端盖,后壳体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后端盖扣装在前壳体上并形成封闭的后腔,后壳体的后端壁上开设多个后音孔,后壳体上套装有套筒,套筒的后端封装有振动片,振动片的中心开设有与后腔连通的通孔,前壳体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连通的前副音孔。所述振动片上连接有套设在后壳体外部的振动环。所述后端盖的内端壁上安装有副振动片。所述副振动片上连接有套设在振动环外部的副振动环。所述后端盖的内端壁的中心位置连接有支柱,副振动片的中心固接在支柱的端部。对于各后音孔的排布方式,各后音孔间隔环布在后壳体的后端壁上。对于各前副音孔的排布方式,各前副音孔间隔环布在前壳体中心的周圈位置上。所述前壳体的前面板上连接有前筒体,各前副音孔与前筒体的内腔连通,前筒体的前端连接有环形挡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增加振动片形成耳机后腔振动部件,振动片感应振膜的反相声波,振动片振动发声并进入后腔,在前壳体上开设前副音孔,后腔中的声波经过延迟后从前副音孔进入人耳,与原正相声波形成一前一后的声音混响效果;同时,振动片可采用金属薄片,产生与原振膜效果不同的音质效果,两种音质叠加,产生更具特点且效果更好的听觉效果。同时,为了集中从后腔传来的声波,设置前筒体和环形挡片,可将从后腔传来的声音汇集到前壳体的中心位置,从而更有利于前后声波混合,产生更优质的音效和听觉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能提高声波利用率并能提升音质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现有耳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现有的耳机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2扣装的前壳体1的后部,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的后部并将后壳体2罩入其内。前壳体1的中心位置开设多个前音孔4,前壳体4的前部安装海绵耳套5;后壳体2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包括永磁体6、轭铁框架、线圈7、振膜18和折环等,永磁体6的中心位置、后壳体2的中心位置和后端盖3的中心位置均开设泄音孔8。振膜18振动时在其前方和后方分别产生相位相反的声波,前方的正相声波从前音孔4穿过并进入人耳,泄音孔8则用于将反相声波泄出,避免对前相声波产生干扰。传统观点认为,反相声波和正相声波混在一起会相互抵消,从而会影响音质,造成干扰,因此,需要在结构上设置泄音孔8。参照图2,本专利技术的耳机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1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上并形成封闭的后腔12,后壳体2的后端壁上开设多个后音孔9,后壳体2上套装有套筒10,套筒10的后端封装有振动片11,振动片11的中心开设有与后腔12连通的通孔13,前壳体1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12连通的前副音孔14。其中,各后音孔9间隔环布在后壳体的后端壁上。各前副音孔14间隔环布在前壳体1中心的周圈位置上。对于泄音孔8,如图所示,在永磁体6和后壳体上正常开设,在后端盖3上,泄音孔8不一定要开设在中心位置,在后端盖3的后端壁上或侧壁上开设即可。本专利技术中,增加振动片11形成耳机后腔振动部件,振动片11感应振膜18的反相声波,振动片11振动发声并进入后腔12,在前壳体1上开设前副音孔14,后腔中的声波经过延迟后从前副音孔14进入人耳,与原正相声波形成一前一后的声音混响效果。其中,振动片11可采用金属薄片,产生与原振膜18效果不同的音质效果,两种音质叠加,产生更具特点且效果更好的听觉效果。更为优选的,振动片11上连接有套设在后壳体2外部的振动环15。同时,如图3所示,后端盖3的内端壁上安装有副振动片16。更为优选的,如图4所示,副振动片16上连接有套设在后振动环15外部的副振动环21。具体的,后端盖3内端壁的中心位置连接有支柱17,副振动片16的中心固接在支柱17的端部。如图所示,额外设置振动环15、副振动片16和副振动环21,,形成更为复杂且更立体的后腔振动组件,各振动部件共同振动发声,声波在后腔回响后从前副音孔进入人耳,更高效的利用了声波且进一步提高了音质。如图所示,当前副音孔14环布时,前壳体1的前面板上连接有前筒体19,各前副音孔14与前筒体19的内腔连通,前筒体19的前端连接有环形挡片20。其中,在具体实施中,环形挡片20可与前筒体19做成一体的扣罩式结构。环形挡片20可阻挡从后腔传来的声波,避免后腔的声音直接传入人耳,借助环形挡片20,将声波汇集到前壳体1的中心位置,从而能与中心位置从前音孔4穿过的正相声波混合,产生更优质的音效和听觉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或修饰。上述更改或修饰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扬声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1)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上并形成封闭的后腔(12),后壳体(2)的后端壁上开设多个后音孔(9),后壳体(2)上套装有套筒(10),套筒(10)的后端封装有振动片(11),振动片(11)的中心开设有与后腔(12)连通的通孔(13),前壳体(1)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12)连通的前副音孔(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和后端盖(3),后壳体(1)内安装电声转换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后端盖(3)扣装在前壳体(1)上并形成封闭的后腔(12),后壳体(2)的后端壁上开设多个后音孔(9),后壳体(2)上套装有套筒(10),套筒(10)的后端封装有振动片(11),振动片(11)的中心开设有与后腔(12)连通的通孔(13),前壳体(1)上开设有多个与后腔(12)连通的前副音孔(1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是所述振动片(11)上连接有套设在后壳体(2)外部的振动环(1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是所述后端盖(3)的内端壁上安装有副振动片(16)。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翰林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帕萨蒂经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