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10472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10:1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圈模组,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所述模组包括:绝缘层、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第一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连接部,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二连接部。本申请中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一部分的外侧部和第二部分的内侧部,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第三部分的内侧部和第四部分的外侧部,并且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重合部。相应的,本申请还揭示的采用了该线圈模组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以及系统,以及采用了该无线充电系统的终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技术介绍
目前,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越来越普及。实现无线充电技术的设备叫无线充电器。在具体实现的时候,无线充电器中设置有发射线圈,电子设备中设置有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器中的发射线圈所携带的交流电产生磁场,通过磁耦合使得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产生电压,从而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充电。由于无线充电是基于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磁耦合进行能量传输,所以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很强的磁场。这种情况下,如果无线充电线圈的线圈绕组的宽度较宽,则当磁场穿过线圈绕组时,会导致线圈绕组中产生较大的涡流损耗。为了解决此问题,如图1所示,目前无线充电线圈会包括线圈绕组和切割槽,切割槽将线圈绕组分割成两个宽度较小的小绕组,由于各个小绕组的宽度均小于分割前的线圈绕组的宽度,所以可以降低线圈绕组的涡流损耗。然而,切割槽将线圈绕组分割成两个宽度较小的小绕组后,如图2所示,当线圈绕组中流过电流I时,两个小绕组中分别流过方向相同的电流I1和电流I2,此时如果磁场穿过切割槽,则会因电磁感应而在切割槽两侧的两个小绕组中分别产生方向不同的感应电流IE,从而导致线圈绕组中产生环流损耗,降低了无线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圈模组,其中,该线圈模组中存在投影交叉结构,采用该投影交叉结构,将会减少该线圈模组内的环流损耗。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采用该线圈模组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移动终端。由于该线圈模组的环流损耗减小了,所以采用该线圈模组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移动终端的充电效率将会提高。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圈模组。其中,该线圈模组包括绝缘层、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第二平面线圈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位于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均包括多匝线圈。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切割口,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一切割口分隔的第一外侧部与第一内侧部。所述第二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切割口,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二切割口分隔的第二外侧部与第二内侧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外侧部与所述第二内侧部之间。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三切割口,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三切割口分隔的第三外侧部和第三内侧部。所述第四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四切割口,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由所述第四切割口分隔的第四外侧部和第四内侧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三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合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侧部与所述第三外侧部并联,所述第一内侧部与所述第三内侧部并联,所述第二外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并联,所述第二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内侧部并联。由上可知,当交流磁通穿越前述线圈模组中的第一切割口时,由于电磁感应,第一部分的第一外侧部和第一内侧部会产生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类似地,第二外侧部和第二内侧部,第三外侧部和第三内侧部,以及第四外侧部和第四内侧部也均会产生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侧部、第二外侧部、第三外侧部和第四外侧部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第一内侧部、第二内侧部、第三内侧部和第内外侧部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又因为第一外侧部与第三外侧部并联,第一内侧部与第三内侧部并联,第二外侧部与第四外侧部并联,第二内侧部与第四内侧部并联。假设第一外侧部与第三外侧部产生的感应电流为I1,第一内侧部与第三内侧部产生的感应电流为I2,第二外侧部与第四外侧部产生的感应电流为I3,第二内侧部与第四内侧部产生的感应电流为I4,则I1、I2、I3和I4将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实现至少部分抵消。由于线圈模组中的感应电流至少部分抵消了,因此线圈模组内部的环流损耗也会被减小。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第一平面线圈绕组或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多匝线圈中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宽度可以与其它匝线圈的宽度不同。在该线圈模组内有电流通过时,位于该线圈模组内不同位置的线圈的周围将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磁场。线圈周围的磁场除了与线圈内流过的电流大小相关外,还与该线圈的宽度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线圈的宽度,调节该线圈周围产生的磁场。可选的,该第一平面线圈绕组或该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包括的多匝线圈,依照从最内匝到最外匝的顺序,该多匝线圈的宽度越来越大。或者,该第一平面线圈绕组或该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包括的多匝线圈,依照从最内匝到最外匝的顺序,该多匝线圈的宽度先变大再变小。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该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该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在绝缘层所在平面的投影重合或实质重合。可选的,该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包括的线圈匝数和该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包括的线圈匝数相等,且按照从最内匝到最外匝的顺序,位于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内的第P匝线圈的宽度和位于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内的第P匝线圈的宽度相等。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呈交叉状或交汇状。可选的,所述交叉状为X交叉。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侧部靠近所述第二外侧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内侧部靠近所述第一内侧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内侧部靠近所述第四内侧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外侧部靠近所述第三外侧部的一端相接触。由此,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能够形成交叉或者交汇。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第一外侧部的第一端和第一内侧部的第一端相互分离,且第一外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第一内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外侧部的第一端为第一外侧部靠近第二外侧部的一端,第一内侧部的第一端为第一内侧部靠近第二内侧部的一端。第二外侧部的第一端和第二内侧部的第一端相互分离,且第二外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第二内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二外侧部的第一端为第二外侧部靠近第一外部侧的一端,第二内侧部的第一端为第二内侧部靠近第一内侧部的一端。第三外侧部的第一端和第三内侧部的第一端相互分离,且第三外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第三内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三外侧部的第一端为第三外侧部靠近第四外侧部的一端,第三内侧部的第一端为第三内侧部靠近第四内侧部的一端。第四外侧部的第一端和第四内侧部的第一端相互分离,且第四外侧部的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第四内侧部的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圈模组、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系统和终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层、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第二平面线圈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位于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均包括多匝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切割口,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一切割口分隔的第一外侧部与第一内侧部,所述第二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切割口,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二切割口分隔的第二外侧部与第二内侧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外侧部与所述第二内侧部之间;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三切割口,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三切割口分隔的第三外侧部和第三内侧部,所述第四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四切割口,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由所述第四切割口分隔的第四外侧部和第四内侧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三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合部,所述第一外侧部与所述第三外侧部并联,所述第一内侧部与所述第三内侧部并联,所述第二外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并联,所述第二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内侧部并联。...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28 CN 20181026663351.一种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层、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第二平面线圈绕组;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位于所述绝缘层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和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均包括多匝线圈;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切割口,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一切割口分隔的第一外侧部与第一内侧部,所述第二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切割口,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二切割口分隔的第二外侧部与第二内侧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外侧部与所述第二内侧部之间;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至少一匝线圈包括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三切割口,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由所述第三切割口分隔的第三外侧部和第三内侧部,所述第四部分设有沿线圈延伸方向延伸的第四切割口,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由所述第四切割口分隔的第四外侧部和第四内侧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三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合部,所述第一外侧部与所述第三外侧部并联,所述第一内侧部与所述第三内侧部并联,所述第二外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并联,所述第二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内侧部并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绝缘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呈交叉状或交汇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侧部靠近所述第二外侧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内侧部靠近所述第一内侧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内侧部靠近所述第四内侧部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外侧部靠近所述第三外侧部的一端相接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侧部和所述第三外侧部通过至少两个过孔实现并联;所述第一内侧部与所述第三内侧部通过至少两个过孔实现并联;所述第二外侧部与所述第四外侧部通过至少两个过孔实现并联;所述第二内侧部与所述第四内侧部通过至少两个过孔实现并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侧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外侧部的第一端设有一个贯穿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外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外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设有另一贯穿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外侧部和所述第三外侧部通过所述第一过孔实现并联;所述第一内侧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内侧部的第一端设有一个贯穿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一内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内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设有另一贯穿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一内侧部和所述第三内侧部通过所述第二过孔实现并联;所述第二外侧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外侧部的第一端设有一个贯穿的第三过孔,所述第二外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外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设有另一贯穿的第三过孔,所述第二外侧部和所述第四外侧部通过所述第三过孔实现并联;所述第二内侧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内侧部的第一端设有一个贯穿的第四过孔,所述第二内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内侧部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设有另一贯穿的第四过孔,所述第二内侧部和所述第四内侧部通过所述第四过孔实现并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内侧部的第二端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外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内侧部的第二端相连通的情况下,贯穿所述第一外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外侧部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一过孔和贯穿所述第一内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内侧部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二过孔是同一过孔。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内侧部的第二端相连通且所述第四外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内侧部的第二端相连通的情况下,贯穿所述第二外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外侧部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三过孔和贯穿所述第二内侧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内侧部的第二端的所述第四过孔是同一过孔。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割口的开口面积和所述第三切割口的开口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二切割口的开口面积和所述第四切割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相等或相近。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还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绕组的最外匝线圈的端部重合,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为所述模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最内匝线圈的端部,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为所述模组的第二端;在所述模组的第一端为引入端时,所述模组的第二端为引出端,在所述模组的第一端为引出端时,所述模组的第二端为引入端。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包括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所述第五部分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绕组的最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昌盛朱勇发曾智强陈晓威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