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0753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膜式接触装置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设有仅允许水蒸气通过的膜式结构。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形成闭环的加热器、发生器、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控制阀和吸收器,其中发生器设有一个热液出口和一个蒸汽出口,蒸汽出口与冷凝器连通,热液出口通过热液回收管与吸收器连通;还包括蓄能器,蓄能器前述膜式接触装置,其第一流道的进、出口分别通过进、出液管与热液回收管连通,在进、出液管上均设有控制阀;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一起并通过管道与第四控制阀和蒸发器之间的管道连通。它们具有蓄能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

A membrane contact device and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mbrane type contact device and a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membrane contact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channel and a second channel, and a membrane structure between the first channel and the second channel is provided that allows only water vapor to pass through. Th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a heater, a generator, a condenser, an expansion valve, an evaporator, a control valve and an absorber forming a closed loop, wherein the generator is provided with a hydrothermal outlet and a steam outlet, the steam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denser, and the hydrothermal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absorber through a hydrothermal recovery pipe; and the accumulator is also included.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the first channel of the membrane contact device of the accumulator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hydrothermal recovery pipe through the inlet and outlet pipes, and control valves are arranged on the inlet and outlet pipes;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the second channel of the membrane contact device are connected together and are connected with the pipeline between the fourth control valve and the evaporator through the pipeline. They have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nergy storage efficiency, high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
,具体涉及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环境危机和能源问题给我们的生活造成的困扰日渐严峻,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在空调制冷领域,吸收式制冷技术凭借其利用低品位热能、不含有对环境有污染物质等优势而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一般的,传统的吸收式制冷技术采用燃油或者燃气为动力,这样不仅消耗大量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矿物质燃烧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现阶段的蓄能技术方面,绝大部分是利用工作介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显热和潜热或者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进行能量存储。显热蓄冷应用最广泛的是水蓄冷蓄能技术,水蓄冷利用蓄水温度变化(显热变化)进行蓄冷,通过维持尽可能大的蓄水温差来获得最大的蓄能效率,它可使常规的空调机组实现蓄冷、蓄热双重作用。潜热蓄热的利用以冰蓄冷技术为例。利用水的相变凝固潜热来储存冷量的蓄能技术称为冰蓄冷技术,水凝固时相变潜热大,蓄能密度远大于水蓄冷的蓄能密度。但冰蓄冷技术的缺点也很明显:相变凝固温度较低,且制冰时要求存在较大的过冷度,因此在制冰过程中,空调机组必须在较低的工作温度范围运行,造成空调机组的效率下降。蓄能温度与环境温度相比较存在传热温差,所以需要采用绝热措施,并且蓄能密度有待于提高。由于这两种蓄能方式的原理都是基于水的显热,装置比较庞大,并且考虑到蓄能的热水或冷媒水的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故热损失较大,效率低,为实现空调的小型化和商品化增加了难度。利用热化学反应过程实现蓄能的技术称之为热化学蓄冷技术。在热化学蓄冷技术中主要利用常规制冷剂与水形成气体水合物。气体水合物蓄冷是一种新兴的空调蓄冷技术,它不仅与空调工况相吻合,蓄冷密度高,而且蓄冷、放能时传热效率高。但目前此项技术还有一系列问题等待解决,仍处在实验阶段。浓度差蓄能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显热或者潜热的蓄能方式,它采用存储工质化学势能的形式代替冷能或者热能。在能量转换和存储过程中,工作介质只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浓度差蓄能技术无需采用绝热措施,在常温下能量就能够长期地存储,而且储存设备结构简单。在蓄能装置中,在蓄能阶段,得到的浓盐溶液储存在蓄能器中,是溶液浓度差蓄能的最后一环,在放能阶段,膜蓄能器则是放能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当膜蓄能器中的溶液由于浓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时,会发生结晶。由于膜蓄能器作为蓄能阶段的最后一环,因此出现结晶对蓄能阶段溶液循环没有影响;但是结晶对放能阶段影响较大。结晶体会阻碍溶液流动,堵塞管路,大大降低放能速率。因此在蓄能系统的放能阶段,需要对结晶进行溶晶处理,可以让结晶的浓溶液直接吸收蒸发器产生的水蒸气,稀释溶液,实现溶晶。但这将使得传统蓄能器结构变得复杂,增加蓄能器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能源消耗大、能量保存困难等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设有仅允许水蒸气通过的膜式结构。作为膜式接触装置的一种方式,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密闭空腔,在所述密闭空腔中设置有作为第一流道的中空纤维膜管,所述中空纤维膜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道进管和第一流道出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进管和第一流道出管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的壳体,分别形成进口和出口;所述壳体还设置有与密闭空腔连通的第二流道进管和第二流道出管,所述第二流道进管、密闭空腔和第二流道出管构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进管和第二流道出管分别作为第二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进一步,所述壳体呈圆柱形,所述第二流道进管和第二流道出管分别连通在该圆柱形的两个底面。更进一步,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管为多根,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管与壳体的轴线平行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的密闭空腔中;所述中空纤维膜管的两端与所述圆柱形的底面保持设定距离;多根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进管和第一流道出管的一端连通,形成并联结构。作为膜式接触装置的另一种方式,该膜式接触装置为平板式换热器结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交叠且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通口,通口上覆有仅允许水蒸气通过的选择半透性膜。进一步,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进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出口方向垂直。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依次由管道连通的加热器、发生器、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第四控制阀和吸收器;所述加热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均为换热器结构;所述发生器和吸收器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加热器的同一流道的两端连通,形成闭合的循环制冷管路;所述发生器设有一个热液出口和一个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出口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热液出口通过热液回收管与所述吸收器连通;还包括蓄能循环管路,所述蓄能循环管路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为上述任一膜式接触装置,该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一流道的进口通过进液管与所述热液回收管连通,所述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一流道的出口通过出液管与所述热液回收管连通,在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二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一起并通过管道与所述第四控制阀和蒸发器之间的管道连通。进一步,所述发生器为上述任一膜式接触装置,所述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一流道的进口和出口连通一起作为蒸汽出口,并通过管道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二流道的进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加热器连通,所述膜式接触装置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作为热液出口与所述进液管连通。进一步,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为换热器结构,该换热器的一个流道串联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与所述热液回收管连通处之间的热液回收管上,另一个流道串联于所述吸收器和所述加热器之间的管道上。进一步,所述加热器为废热加热器。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中空纤维膜或平板膜是将膜技术应用在蒸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可以应用于发生器中,使水蒸气蒸发并透过疏水膜,此外,膜组件制成的发生器更小、更轻,因为前者是由聚合物纤维膜或薄板制成,而后者是由不锈钢管或者水箱制成。溶液浓度差蓄能则是通过改变工作溶液的浓度,是将收集到热能转换成工作溶液的化学势能并储存起来,储存溶液的化学势能可在需要时方便地转换成冷能和热能。能量过剩时,多余的能量被用于加热稀溶液产生浓溶液,能量以制冷潜能的形式储存于溶液储罐内;当热能不足时,储存在溶液储罐内的浓溶液吸收水蒸气变成稀溶液,制冷潜能被转换成冷能,以保证用户的用冷需求。显然,与显热和潜热蓄能方式相比,浓度差蓄能并非直接储存冷或热能,而是储存工作溶液的化学势能。与热化学蓄能方式相比,在能量转换和储存过程中,工作介质只有物理(温度、压力和浓度)变化,无化学变化。因此与潜热/显热蓄能技术、热化学蓄能技术相比,溶液浓度差蓄能技术具有比较突出的优点,蓄能系统因为采用浓度差蓄能,溶液温度的降低不会减小储存能量,所以不需要采用绝热保温措施。把能量以溶液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能量可以在常温下无限期储存。此外,驱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源温度较低,可利用废热进行驱动。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膜式接触装置采用浓度差蓄能,即将热能转化为浓溶液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及吸收式制冷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设有仅允许水蒸气通过的膜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设有仅允许水蒸气通过的膜式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密闭空腔,在所述密闭空腔中设置有作为第一流道的中空纤维膜管,所述中空纤维膜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流道进管和第一流道出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进管和第一流道出管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的壳体,分别形成进口和出口;所述壳体还设置有与密闭空腔连通的第二流道进管和第二流道出管,所述第二流道进管、密闭空腔和第二流道出管构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进管和第二流道出管分别作为第二流道的进口和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圆柱形,所述第二流道进管和第二流道出管分别连通在该圆柱形的两个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管为多根,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管与壳体的轴线平行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的密闭空腔中;所述中空纤维膜管的两端与所述圆柱形的底面保持设定距离;多根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进管和第一流道出管的一端连通,形成并联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膜式接触装置为平板式换热器结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交叠且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接触面上设置有通口,通口上覆有仅允许水蒸气通过的选择半透性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式接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进口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出口方向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斯珉陈阳辉杨敏林陈捷超胡冰陶实元武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