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0534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包括:电抗器线圈、油路系统、散热系统;电抗器线圈位于外壳中,外壳具有出油孔,油路系统包括: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电抗器线圈分布于内主油道的周侧,并与内主油道进行热交换,内主油道具有进油口,进油管与内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出油管与出油孔相连接,散热系统与电抗器线圈分离设置,并位于外壳的外部空间中,进油管与散热系统相连接,出油管与散热系统相连接,冷却油依次经散热系统、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散热系统进行循环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热油循环的方式,实现循环冷却电抗器,保证了电抗器在高电压下运行的时长,其具有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运行时间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抗器,尤其涉及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
技术介绍
电抗器的使用寿命与材料、工艺有关,电抗器的绝缘材料需要承受电抗器的运行产生的负荷和周围环境的作用。上述负荷的总和、强度和作用时间决定电抗器的发热程度,而目前现有的大容量空心油浸电抗器存在无法长时额定运行的问题,且现有的空心油浸电抗器外部全部采用环氧等,环氧散热性能比较差,电抗器的运行时间难以得到保正。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包括:电抗器线圈、油路系统、散热系统;所述电抗器线圈位于外壳中,所述外壳具有出油孔,所述油路系统包括: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所述电抗器线圈分布于所述内主油道的周侧,并与所述内主油道进行热交换,所述内主油道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内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孔相连接,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电抗器线圈分离设置,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空间中,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冷却油依次经所述散热系统、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散热系统进行循环流动。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外壳为电抗环氧外壳。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绝缘弯头和出油绝缘管,所述出油管的一端经所述出油绝缘管、绝缘弯头与所述出油孔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出油管与所述出油绝缘管之间还设置有出油蝶阀。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进油绝缘管,所述进油管经所述进油绝缘管与所述内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进油管与所述进油绝缘管之间还设置有进油蝶阀。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散热片以及与所述散热片相连通的油枕,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片一端的油枕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片另一端的油枕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的改进,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绝缘座,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绝缘座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通过热油循环的方式,实现循环冷却电抗器,保证了电抗器在高电压下运行的时长,其具有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运行时间长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包括:电抗器线圈1、油路系统、散热系统。所述电抗器线圈1位于外壳2中,所述外壳2可以为电抗环氧外壳2。同时,所述外壳2还具有与所述外壳2内部相连通的出油孔3。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绝缘座4,所述外壳2安装于所述绝缘座4上。所述油路系统用于提供实现所述电抗器线圈1散热的冷却油。具体地,所述油路系统包括:进油管5、内主油道6、出油管7。其中,所述电抗器线圈1分布于所述内主油道6的周侧,并与所述内主油道6进行热交换。所述内主油道6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管5的一端与所述内主油道6的进油口相连接,所述出油管7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孔3相连接。为了实现所述进油管5的一端与所述内主油道6的进油口相连接,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绝缘弯头8和出油绝缘管9,所述出油管7的一端经所述出油绝缘管9、绝缘弯头8与所述出油孔3相连接。优选地,为了对出油进行控制,所述出油管7与所述出油绝缘管9之间还设置有出油蝶阀10。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所述出油管7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孔3相连接,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进油绝缘管11,所述进油管5经所述进油绝缘管11与所述内主油道6的进油口相连接。为了对进油进行控制,所述进油管5与所述进油绝缘管11之间还设置有进油蝶阀12。所述散热系统用于实现冷却油的散热,以实现电抗器的循环冷却。具体地,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电抗器线圈1分离设置,并位于所述外壳2的外部空间中。所述进油管5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油管7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散热片13以及与所述散热片13相连通的油枕14。此时,所述进油管5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片13一端的油枕14相连接,所述出油管7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片13另一端的油枕14相连接。从而,冷却油依次经所述散热系统、进油管5、内主油道6、出油管7、散热系统进行循环流动,并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实现对所述电抗器线圈1的循环冷却。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通过热油循环的方式,实现循环冷却电抗器,保证了电抗器在高电压下运行的时长,其具有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运行时间长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包括:电抗器线圈、油路系统、散热系统;所述电抗器线圈位于外壳中,所述外壳具有出油孔,所述油路系统包括: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所述电抗器线圈分布于所述内主油道的周侧,并与所述内主油道进行热交换,所述内主油道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内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孔相连接,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电抗器线圈分离设置,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空间中,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冷却油依次经所述散热系统、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散热系统进行循环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包括:电抗器线圈、油路系统、散热系统;所述电抗器线圈位于外壳中,所述外壳具有出油孔,所述油路系统包括: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所述电抗器线圈分布于所述内主油道的周侧,并与所述内主油道进行热交换,所述内主油道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内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孔相连接,所述散热系统与所述电抗器线圈分离设置,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空间中,所述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系统相连接,冷却油依次经所述散热系统、进油管、内主油道、出油管、散热系统进行循环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电抗环氧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冷却式空心油浸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油浸电抗器还包括绝缘弯头和出油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胜华管春雷许斌薛刚孟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