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以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024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包括本体,本体包括与换热管连接的第一端,与集流管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过渡段,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以及具有该转接管的换热器,通过在转接管的第一端的外周壁设置向外延伸的突出部,用来将集流管与翅片间隔开,具有防止翅片与集流管接触,避免翅片与集流管在焊接过程中发生溶蚀以及平整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以及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以及设有该转接管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换热
,部分多通道换热器采用两根并列设置的集流管,两集流管之间设多根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集流管直接相连,换热管上穿插有多个翅片,集流管和换热管通过焊接连接,由于换热管和集流管直接连接,穿插在换热管上的翅片,特别是靠近集流管的翅片难以固定,容易与集流管接触,不仅影响产品的平整性,而且在焊接过程中容易造成溶蚀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该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将集流管与翅片间隔开,具有防止翅片与集流管接触,避免翅片与集流管发生溶蚀以及平整性好等优点。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具有该转接管的换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与换热管连接的第一端,与集流管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过渡段,所述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具有避免翅片与集流管发生溶蚀以及平整性好等优点。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突出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外周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第一端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突出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本体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分离的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边均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所述翻边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所述翻边固定,所述翻边为所述突出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过渡段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过渡段为一体结构,所述过渡段设有扩口结构,所述第一端插接在所述扩口结构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的内壁设有定位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示例,所述定位结构为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与所述第一端的端口具有预定距离,或者所述第一端的内径沿所述第一端的端口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缩小形成定位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端为缩口结构,或者所述第二端的外壁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与集流管外壁相适配的凸条。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端的管口为椭圆形,所述第二端的管口为长条形。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器,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集流管,相邻集流管之间设有多个换热管以及穿插在所述换热管上的翅片,所述翅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端设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为上述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转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具有避免翅片与集流管发生溶蚀以及平整性好等优点。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具有转接管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8是本技术不同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所示转接管安装在换热器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和图11是本技术另外两个不同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转接管1、本体10、第一本体部110、第二本体部120、第一端11、第二端12、过渡段13、突出部111、翻边112、定位结构113、缩口结构121、凸条122、扩口结构131、换热管2、集流管3、翅片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如图1-图1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包括本体10,本体10包括与换热管2连接的第一端11,与集流管3连接的第二端12,以及位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的过渡段13,第一端11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111。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在连接换热管2的第一端11的外周壁设置向外延伸的突出部111,将安装在换热管2上的翅片4与集流管3间隔开,避免翅片4发生扭曲与集流管3接触,因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具有避免翅片4与集流管3在焊接过程中接触发生溶蚀以及平整性好等优点。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如图2-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包括本体10,本体10包括与换热管2连接的第一端11,与集流管3连接的第二端12,以及位于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的过渡段13,其中第一端11的管口为椭圆形,第二端12的管口为长条形,第一端11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111,突出部111可以与第一端11的长度方向垂直,使突出部111与翅片4紧密贴合,更利于将集流管3与翅片4间隔开。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换热管2与集流管3的转接管1,当换热器的换热管2的管型和大小发生变化时,无需改变集流管3上换热管孔的形状,避免价格昂贵的换热管孔磨具的重新开模,节约成本。如图2-图4所示,转接管1的第一端11的端口包括平行的两个平直段以及连接两平直段的椭圆弧形段,适用于端口形状相匹配的换热管2,无需重新开模。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示例中,转接管1的第一端11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111,突出部111间隔设置在第一端11的外周壁,如图2所示,转接管1的第一端11设有两个突出部111,两突出部111设在第一端11的距离最远的相对两侧,并且沿第一端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将突出部111设在第一端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与换热管连接的第一端,与集流管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过渡段,所述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与换热管连接的第一端,与集流管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过渡段,所述第一端的外周壁设有向外延伸的突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外周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第一端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突出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沿其厚度方向相分离的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边均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所述翻边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本体部的所述翻边固定,所述翻边为所述突出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换热管与集流管的转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过渡段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过渡段为一体结构,所述过渡段设有扩口结构,所述第一端插接在所述扩口结构内。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鸣闫志恒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