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套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86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浆套筒,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同轴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的外表面覆盖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组合镀层并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铜镀层、第一镍镀层、第二铜镀层及第二镍镀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优的耐磨性能,可降低长期使用状态下的磨损度,提高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连接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灌浆套筒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灌浆套筒。
技术介绍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工业化技术建造,其主要结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到现场后将这些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安装并连接成为整体,这样的工业生产方式大幅减少了建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量,显著提高了施工速度,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物料消耗,已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连接是影响结构安全关键,钢筋的连接施工技术对施工质量和安装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保证质量、提高工效是建筑工业化不断追求的目标。国家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对预制结构中采用的钢筋连接方法进行了有关规定,其中套筒灌浆连接是关键节点主要采用的方法,可应用于框架柱、剪力墙、预制连梁水平受力钢筋后浇段及框架节点处的钢筋连接。现有的灌浆套筒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同轴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使用时第一钢筋伸入第一管段,第二钢筋伸入第二管段,套筒内浇筑混凝土;然而,套筒外表面长期与外界接触,在耐磨性较差的情况下,灌浆套筒容易发生磨损,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连接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浆套筒,具有较优的耐磨性能,可降低长期使用状态下的磨损度,提高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连接的强度。本技术的灌浆套筒,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同轴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的外表面覆盖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组合镀层并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铜镀层、第一镍镀层、第二铜镀层及第二镍镀层。进一步,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从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到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管段的侧壁设灌浆口,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径从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到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二管段的侧壁设出浆口,所述第三管段沿轴向分布至少一个剪力槽。进一步,每个所述剪力槽沿所述第三管段的周向设置。进一步,每个所述剪力槽朝向所述第三管段的腔体凹陷。进一步,每个所述剪力槽沿所述第三管段的轴向的截面为弧形。进一步,所述第三管段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三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所述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三管段的靠近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至少一个所述剪力槽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进一步,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设置1-10个所述剪力槽。进一步,所述第一端部设置的所述剪力槽与所述第二端部设置的所述剪力槽沿所述第三管段的中部对称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灌浆套筒,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的外表面覆盖有组合镀层结构的耐磨层,其孔隙率和内应力大幅降低,铜镀层与镍镀层交替的结构还可增强镀层之间的结合力,使得套筒具有较优的耐磨性能,可降低长期使用状态下的磨损度,提高了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连接的强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耐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灌浆套筒,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同轴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110、第三管段130及第二管段120,所述第一管段110、第三管段130及第二管段120的外表面覆盖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组合镀层并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铜镀层11a、第一镍镀层11b、第二铜镀层11c及第二镍镀层11d;本套筒为壁厚大致均匀的管状结构;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一体成型设置,便于制作、无废料,有效节省能源、节省制作时间,同时抗拉伸能力更佳;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的外表面覆盖有组合镀层结构的耐磨层,其孔隙率和内应力大幅降低,铜镀层与镍镀层交替的结构还可增强镀层之间的结合力,使得套筒具有较优的耐磨性能,可降低长期使用状态下的磨损度,提高了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连接的强度;组合镀层可通过组合刷镀的方式形成,各层的厚度可根据需要而定例如第一铜镀层11a的厚可度为0.05-0.14mm,所述第一镍镀层11b的厚度可为0.04-0.12mm、所述第二铜镀层11c的厚度可为0.05-0.09mm,所述第二镍镀层11d的厚度可为0.02-0.08mm。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段110的侧壁设有与浇筑腔140连通的灌浆口111,第二管段120的侧壁设置有与浇筑腔140连通的出浆口121,用于与灌浆设备连接向浇筑腔140进行灌浆操作。第一管段110的管径从靠近第三管段130的端部到远离第三管段130的端部逐渐减小。第二管段120与第一管段110沿第三管段130对称设置使高效节能减排高强钢筋连接挤压灌浆套筒100的受力更均匀,该第二管段120的管径从靠近第三管段130的端部到远离第三管段130的端部逐渐减小。上述设置使该第一管段110及第二管段120的管壁分别具有朝向高效节能减排高强钢筋连接挤压灌浆套筒100的两端部收口的锥面结构。第一管段110和第二管段120的上述锥面结构对浇筑腔140内的灌浆料进行有效挤压,使混凝土类灌浆料与待连接的第一钢筋及第二钢筋的结合更为牢固。同时,第一管段110和第二管段120的管壁平滑,第一管段110和第二管段120通过挤压成型即可直接制得,生产简单且无废料产生;第一管段110及第二管段120无应力集中,不会破坏其的力学性能。本实施例中,第三管段13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132和第二端部133,第一端部132设置于第三管段130的靠近第一管段110的一端,第二端部133设置于第三管段130的靠近第二管段120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32及第二端部133分别对称设置有三个剪力槽131,设置于第一端部132的三个剪力槽131及设置于第二端部133的三个剪力槽131均沿第三管段130的轴向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剪力槽131沿第三管段130的周向设置形成环形槽。周向设置的每个剪力槽131朝向第三管段130的腔体即朝向浇筑腔140凹陷。剪力槽131的上述设置方式,使在灌浆套筒的生产中,可以直接通过第三管段130进行挤压使第三管段130的管壁向内凹陷即可形成剪力槽131。与现有的切削型的剪力作用槽的设置方式相比,不需要进行深孔的切削加工,加工简单、快速,效率高、周期短、能耗低;无切削废料生成,不需要增加管壁厚度保证拉伸强度,钢材耗材少、无废料产生,节能减排。每个剪力槽131沿第三管段130的轴向的截面为弧形,剪力槽131的靠近浇筑腔140的内表面及远离浇筑腔140的内表面均为朝向浇筑腔140进行凹陷的弧形。弧形的剪力槽131便于挤压成型,同时避免形成尖角而导致应力集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其他的实施例中,于第一端部132及第二端部133分别设置1-10个剪力槽131,且较佳地第一端部132设置的剪力槽131与第二端部133设置的剪力槽131沿第三管段130的中部对称设置使受力均匀。经专利技术人研究测试,本实施例的灌浆套筒在第一端部132及第二端部133对称设置1-10个剪力槽131,灌浆套筒的钢筋最小插入长度能够由原来的8倍钢筋直径降低到4倍钢筋直径,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钢材用料及灌浆料的使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浆套筒,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同轴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的外表面覆盖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组合镀层并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铜镀层、第一镍镀层、第二铜镀层及第二镍镀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浆套筒,包括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同轴设置并依次连通的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第三管段及第二管段的外表面覆盖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组合镀层并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铜镀层、第一镍镀层、第二铜镀层及第二镍镀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管径从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到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管段的侧壁设灌浆口,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径从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到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二管段的侧壁设出浆口,所述第三管段沿轴向分布至少一个剪力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剪力槽沿所述第三管段的周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华均王明杨梁绍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奇甫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