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98457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雨水再利用技术领域,有益效果是整个装置设置在地下,构造简单、体积较小、加工简便、造价较低,初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收集与储存,采用砂石、淤泥过滤网对雨水进行过滤,且定期可通过设置的高扬程除污装置、淤泥提升导管清掏雨水储存箱内的淤泥,实现了收集、截污、过滤、净化和排放的自动控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最大限度改善雨水质量,使整个装置处于洁净状态,有利于装置的正常运行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雨水弃流收集、净化、排放等问题,对实现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
本技术属于雨水再利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污染物堆积,使得路面雨水中持有大量的污染物,在一些路面径流的研究表明,初期30%雨水径流中的污染负荷占整场降雨污染的70%,因此,初期雨水的截留与处理可有效控制径流带来的水体污染。目前,国内外对于雨水污染处理也有着不同的措施,国外大多是将雨水直接收集起来再利用,国内是将初期雨水直接引入污水处理厂,忽略了污水处理厂除污容量有限,多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因此,有必要对前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雨水弃流收集与截污治理系统,将降雨初期雨水分流至污水管道,降雨后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经过预处理截留水中的沙粒、碎石等颗粒杂质以及大量污染物,多次过滤、净化,就可以达到回收利用的标准,并用净化、过滤后的雨水涵养草坪,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弃流装置有很多缺点,如设计的容积过大或设计的容积过小,一些装置采取手动操作控制,有时容易失效,有的构造设计比较复杂,有的成本过高,而且初期雨水停留时间过长,沙粒、碎石等颗粒杂质以及大量污染物易沉淀,极易造成装置堵塞,不利于装置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雨水弃流收集、净化、排放等问题,实现了收集、截污、过滤、净化和排放的自动控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草坪(1)、雨水篦子(2)、砂石(3)、雨水收集井(4)、导管(5)、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竖管(9)、联通导管(10)、底管(11)、雨水储存箱(12)、淤泥过滤网(13)、调蓄储水池(14)、水泵(15)、抽水管(16)、高扬程除污装置(17)、市政管网(18)、淤泥提升导管(19)和淤泥沉积坡(20);所述雨水收集井(4)为矩形空槽状,上方设置有雨水篦子(2),里面设置有砂石(3);雨水收集井(4)的下方设置有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的下方设置有竖管(9),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中设置有第一阻水网(7)和第二阻水网(8);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为一锥形管,锥形管广口一端在上,小口一端在下,上端广口与雨水收集井(4)相连,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通过导管(5)与雨水储存箱(12)联通,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与联通导管(10)联通,竖管(9)、联通导管(10)与底管(11)联通,底管(11)联通市政管网(18);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还设置有一个淤泥过滤网(13)与调蓄储水池(14)联通,调蓄储水池(14)内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可通过设置的水泵(15)和抽水管(16)涵养草坪(1);雨水储存箱(12)的底部设置高扬程除污装置(17)、淤泥沉积坡(20),高扬程除污装置(17)与淤泥提升导管(19)的一端连接,淤泥提升导管(19)的另一端穿过土层和草坪(1)到达地表。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收集井(4)的底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透水孔,透水孔的孔径为10mm~20mm。进一步地,所述雨水篦子(2)优先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高度的4/5~6/7的位置与导管(5)联通;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高度的3/5~2/3的位置与联通导管(10)联通;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高度的中下部的位置还设置有一个淤泥过滤网(13)与调蓄储水池(14)联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上有均匀分布的小孔,第一阻水网(7)上小孔的直径优先大于第二阻水网(8)上小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淤泥沉积坡(20)的坡度优先设置在30°~45°。进一步地,所述砂石(3)优先采用沸石填充而成,铺装厚度为45~60cm。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工作步骤为若降雨量稍小,初期雨水从雨水收集井(4)流下,并全部通过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中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流下,并通过竖管(9)、底管(11)进入市政管网(18),若降雨量稍大,雨水只能有一部分通过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中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流下,液面不断升高直至导管(5)、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连接处,并通过导管(5)进入雨水储存箱(12),雨水储存箱(12)中的雨水通过淤泥过滤网(13)进入调蓄储水池(14),实现雨水的快速收集并储存,若降雨量再大,雨水储存箱(12)内液面不断上升升至联通导管(10)、雨水储存箱(12)连接处后,从联通导管(10)溢流而出,并流经联通导管(10)、底管(11)进入市政管网(18),雨量逐渐减小停止时,雨水储存箱(12)中的雨水逐渐降低,雨水通过淤泥过滤网(13)不断进入调蓄储水池(14)储存,调蓄储水池(14)里的雨水在使用时,可通过设置的水泵(15)、抽水管(16)排出,且定期可通过设置的高扬程除污装置(17)、淤泥提升导管(19)清掏雨水储存箱(12)内的淤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构造简单、体积较小、加工简便,造价较低,初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收集与储存,实现了收集、截污、过滤、净化和排放的自动控制,最大限度的改善雨水质量,使整个装置处于洁净状态,有利于装置的正常运行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雨水弃流收集、净化、截污治理等问题,对实现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示意图。图中:1为草坪;2为雨水篦子;3为砂石;4为雨水收集井;5为导管;6为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7为第一阻水网;8为第二阻水网;9为竖管;10为联通导管;11为底管;12为雨水储存箱;13为淤泥过滤网;14为调蓄储水池;15为水泵;16为抽水管;17为高扬程除污装置;18为市政管网;19为淤泥提升导管;20为淤泥沉积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所示,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草坪1、雨水篦子2、砂石3、雨水收集井4、导管5、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竖管9、联通导管10、底管11、雨水储存箱12、淤泥过滤网13、调蓄储水池14、水泵15、抽水管16、高扬程除污装置17、市政管网18、淤泥提升导管19和淤泥沉积坡20;所述雨水收集井4为矩形空槽状,上方设置有雨水篦子2,里面设置有砂石3;雨水收集井4的下方设置有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的下方设置有竖管9,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中设置有第一阻水网7和第二阻水网8;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为一锥形管,锥形管广口一端在上,小口一端在下,上端广口与雨水收集井4相连,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通过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草坪(1)、雨水篦子(2)、砂石(3)、雨水收集井(4)、导管(5)、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竖管(9)、联通导管(10)、底管(11)、雨水储存箱(12)、淤泥过滤网(13)、调蓄储水池(14)、水泵(15)、抽水管(16)、高扬程除污装置(17)、市政管网(18)、淤泥提升导管(19)和淤泥沉积坡(20),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井(4)为矩形空槽状,上方设置有雨水篦子(2),里面设置有砂石(3);雨水收集井(4)的下方设置有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的下方设置有竖管(9),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中设置有第一阻水网(7)和第二阻水网(8);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为一锥形管,锥形管广口一端在上,小口一端在下,上端广口与雨水收集井(4)相连,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通过导管(5)与雨水储存箱(12)联通,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与联通导管(10)联通,竖管(9)、联通导管(10)与底管(11)联通,底管(11)联通市政管网(18);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还设置有一个淤泥过滤网(13)与调蓄储水池(14)联通,调蓄储水池(14)内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可通过设置的水泵(15)和抽水管(16)涵养草坪(1);雨水储存箱(12)的底部设置高扬程除污装置(17)、淤泥沉积坡(20),高扬程除污装置(17)与淤泥提升导管(19)的一端连接,淤泥提升导管(19)的另一端穿过土层和草坪(1)到达地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草坪(1)、雨水篦子(2)、砂石(3)、雨水收集井(4)、导管(5)、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第一阻水网(7)、第二阻水网(8)、竖管(9)、联通导管(10)、底管(11)、雨水储存箱(12)、淤泥过滤网(13)、调蓄储水池(14)、水泵(15)、抽水管(16)、高扬程除污装置(17)、市政管网(18)、淤泥提升导管(19)和淤泥沉积坡(20),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井(4)为矩形空槽状,上方设置有雨水篦子(2),里面设置有砂石(3);雨水收集井(4)的下方设置有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的下方设置有竖管(9),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中设置有第一阻水网(7)和第二阻水网(8);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为一锥形管,锥形管广口一端在上,小口一端在下,上端广口与雨水收集井(4)相连,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管(6)通过导管(5)与雨水储存箱(12)联通,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与联通导管(10)联通,竖管(9)、联通导管(10)与底管(11)联通,底管(11)联通市政管网(18);雨水储存箱(12)的侧壁还设置有一个淤泥过滤网(13)与调蓄储水池(14)联通,调蓄储水池(14)内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可通过设置的水泵(15)和抽水管(16)涵养草坪(1);雨水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杨森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