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821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包括轮式载体;轮式载体包括内圈转轮、生物膜管;内圈转轮为轮毂式结构;内圈转轮中轴处通过转轴与传动装置连接;生物膜管为中空管状结构;生物膜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生物膜管固定于内圈转轮圆周方向;转轴固定于高出水面位置,传动装置驱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内圈转轮旋转使生物膜管周期性进入或离开待处理污水水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生物膜管配合转轮式结构,使挂膜后,无需曝气设备既能实现与氧气接触;同时生物膜管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的挂膜与死后的脱膜。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建设施工方便快捷,便于农村污水处理和小型景观水体原位净化等相关领域推广应用。

An aeration free biofilm carrier for sewage treatmen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eration-free biofilm carrier for sewage treatment, including a wheel-type carrier; a wheel-type carrier comprises an inner ring runner and a biofilm tube; an inner ring runner is a hub-type structure; a middle shaft of an inner ring runner is connected with a transmission device through a rotating shaft; a biofilm tube is a hollow tubular structure; and a number of micro-tubes are arranged on the wall of a biofilm tube; A number of biofilm tubes are fixed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inner ring runner; the rotating shaft is fixed in the position above the water surface; the driving device drives the rotating shaft, and the rotating shaft drives the inner ring runner to rotate so that the biofilm tube enters or leaves the wastewater body periodically. The invention adopts a biofilm tube combined with a runner structure, so that the biofilm tube can contact with oxygen without aeration equipment,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biofilm tube is larg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icrobial film hanging and postmortem defilm.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genious design, reasonable structure, convenient and quick construction, and is convenient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related fields such as rural sewage treatment and in-situ purification of small landscape water bod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膜载体,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
技术介绍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超百亿吨,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农村生活污水等分散式污染点源涉及范围广,分布零散,随机性比较强,水质水量变化幅度大,且污水成分复杂。生活污水常含有大量的磷、氮等含量超标,排入水体会造成藻类过度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为了治理上述危害,目前传统的方法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污水中的SS、COD、BOD、硝化、脱氮、除磷;但曝气生物滤池建造成本高昂,建造时间成本高,同时需要采用曝气设备持续将氧气输入池中,对于处理量不稳定的农村生活污水而言较为浪费;也有采用生物转盘结构,将生物膜盘绕于转盘上,多为盘片式结构,采用此结构后生物膜与污水接触面积有限,不利于挂膜于微生物死后的脱落;或采用囊道式结构,此结构污水通过较固定的通道进行微生物反应处理,微生物挂膜死亡后,易在通道口或内部形成淤堵,不利于长效而持续的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采用生物膜管配合转轮式结构,使挂膜后,无需曝气设备既能实现与氧气接触;同时生物膜管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的挂膜与死后的脱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包括轮式载体;所述轮式载体包括内圈转轮、生物膜管;所述内圈转轮为轮毂式结构;所述内圈转轮中轴处通过转轴与传动装置连接;所述生物膜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生物膜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所述生物膜管固定于所述内圈转轮圆周方向;所述转轴固定于高出水面位置,传动装置驱动所述转轴旋转,所述转轴带动所述内圈转轮旋转使所述生物膜管周期性进入或离开待处理污水水体。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膜管轴向与所述转轴轴向平行。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外圈直径大于所述内圈转轮直径;所述生物膜管夹设于所述固定外圈与所述内圈转轮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外圈与所述内圈转轮之间设有由若干所述生物膜管形成的三层环状结构。进一步地,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传动装置通过与所述齿轮啮合驱动所述转轴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的形状为菱形。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的内切圆孔径为20mm-100mm。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的内切圆孔径为40mm-70mm。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的内切圆孔径为40mm或55mm或70mm。进一步地,相邻两所述微孔的菱形边间距为2mm-15mm。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包括轮式载体;轮式载体包括内圈转轮、生物膜管;内圈转轮为轮毂式结构;内圈转轮中轴处通过转轴与传动装置连接;生物膜管为中空管状结构;生物膜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生物膜管固定于内圈转轮圆周方向;转轴固定于高出水面位置,传动装置驱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内圈转轮旋转使生物膜管周期性进入或离开待处理污水水体。本专利技术采用生物膜管配合转轮式结构,使挂膜后,无需曝气设备既能实现与氧气接触;同时生物膜管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微生物的挂膜与死后的脱膜。本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合理,设备安装时间仅需一天,建设施工方便快捷,便于农村污水处理和小型景观水体原位净化等相关领域推广应用。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生物膜管管壁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轮式载体1、内圈转轮2、齿轮3、生物膜管4、微孔41、转轴5、外圈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如图1-图3所示,包括轮式载体1;轮式载体1包括内圈转轮2、生物膜管4;内圈转轮2为轮毂式结构;内圈转轮2中轴处通过转轴5与传动装置连接;生物膜管4为中空管状结构;生物膜管4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微孔41;若干生物膜管4固定于内圈转轮2圆周方向;转轴5固定于高出水面位置,传动装置驱动转轴5旋转,转轴5带动内圈转轮2旋转使生物膜管4周期性进入或离开待处理污水水体。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生物膜管4轴向与转轴5轴向平行;内圈转轮2转动,生物膜管4依次浸入污水水体中,生物膜管4运动方向与水流搅动方向一致,有利于微生物挂膜,微生物挂膜完成后,并当生物膜管4离开污水水体水面后方便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无需曝气处理;同时,当微生物死后,由于惯性力与水流冲刷作用,便于微生物的死后自动脱膜。本专利技术无需密封式罐体或舱体结构,只需采用传动装置驱动高于水面的转轴5,施工方便快捷,污水处理效果好,便于长期使用,维护方便,不需要人工值守加药等处理,更无需采用曝气装置对水体进行增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一般地,轮式载体1的尺寸根据实际污水处理量与水体深度而定,为方便轮式载体1的扩容,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还包括固定外圈6;固定外圈6直径大于内圈转轮2直径;生物膜管4夹设于固定外圈6与内圈转轮2之间。特别的,为方便扩容,固定外圈6与内圈转轮2之间的生物膜管4数量可根据处理量调整,如图3所示,固定外圈6与内圈转轮2之间设有由若干生物膜管4形成的三层环状结构;另一方面,可调整生物膜管4的长度,增加挂膜的面积。应当理解,若干生物膜管4的层数可根据水处理场地实际场地设计需求,增设层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还包括齿轮3;齿轮3与转轴5固定连接;传动装置通过与齿轮3啮合驱动转轴5旋转。应当理解,齿轮传动仅为本实施例中选用方式之一,还可采用带传动等其他机械传动方式,都应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增大生物膜管4比表面积,微孔41的形状为菱形。微孔41的内切圆孔径为20mm-100mm,其中微孔41的内切圆孔径为40mm-70mm效果较佳,在实际实验应用中,微孔41的内切圆孔径为40mm或55mm或70mm;相邻两微孔41的菱形边间距为8mm-10mm,微生物挂膜后效果最佳,同时也易于微生物死后的脱膜。特殊地,对生物膜管4表面进行处理,包括表面电荷性处理、粗糙度处理;如下表所示,表面处理直接影响着生物膜在其表面的附着、形成。在正常生长环境下,微生物表面带有负电荷。通过表面处理改良技术,使生物膜管4表面带有正电荷,从而可使微生物在生物膜管4表面的附着、形成过程更易进行;生物膜管4表面的粗糙度处理有利于细菌在其表面附着、固定;一方面,与光滑表面相比,粗糙的表面增加了细菌与生物膜管4的有效接触面积;另一方面生物膜管4表面的粗糙部分,如孔洞、裂缝等对已附着的细菌起着屏蔽保护作用,使它们免受水力剪切力的冲刷。在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轮式载体;所述轮式载体包括内圈转轮、生物膜管;所述内圈转轮为轮毂式结构;所述内圈转轮中轴处通过转轴与传动装置连接;所述生物膜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生物膜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所述生物膜管固定于所述内圈转轮圆周方向;所述转轴固定于高出水面位置,传动装置驱动所述转轴旋转,所述转轴带动所述内圈转轮旋转使所述生物膜管周期性进入或离开待处理污水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轮式载体;所述轮式载体包括内圈转轮、生物膜管;所述内圈转轮为轮毂式结构;所述内圈转轮中轴处通过转轴与传动装置连接;所述生物膜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生物膜管管壁上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所述生物膜管固定于所述内圈转轮圆周方向;所述转轴固定于高出水面位置,传动装置驱动所述转轴旋转,所述转轴带动所述内圈转轮旋转使所述生物膜管周期性进入或离开待处理污水水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膜管轴向与所述转轴轴向平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外圈;所述固定外圈直径大于所述内圈转轮直径;所述生物膜管夹设于所述固定外圈与所述内圈转轮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无曝气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圈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晛黄帆李海利华铭石杨洋
申请(专利权)人:优德太湖水务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