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路涵堵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804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穿路涵管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路涵堵头;所述穿路涵堵头包括上封板与下封板;下封板预埋于穿路涵管的端头,并位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下部;上封板预设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上部,并与下封板相对设置;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接触,同时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通过限位结构连接;下封板朝上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一;上封板朝下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二,凹槽一与凹槽二能形成供穿路涵管的通孔。其不仅能改变穿路涵的安装方式,还能提高穿路涵使用寿命,同时保证穿路涵端头的路基不发生坍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路涵堵头
本技术属于穿路涵管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路涵堵头。
技术介绍
穿路涵是公路路基通过洼地或跨越水沟(渠)时设置的,或为把汇集在路基上方的水流汇集到河沟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小型地面排水结构物,它是农田水利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人工结构物。实际施工时,基本是开挖基坑后,直接在道路下方铺设涵管,然后头尾两侧现浇堵头用于挡住涵管上方回填土。这种施工方式,由于现浇砼凝期要求,施工速度较慢,施工质量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穿路涵堵头,其不仅能改变穿路涵的安装方式,还能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延长穿路涵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穿路涵堵头;所述穿路涵堵头包括上封板与下封板;下封板预埋于穿路涵管的端头,并位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下部;上封板预设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上部,并与下封板相对设置;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接触,同时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通过限位结构连接;下封板朝上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一;上封板朝下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二,凹槽一与凹槽二能形成供穿路涵管的通孔。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封板与下封板有两组,其中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设于穿路涵管的一端,另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设于穿路涵管的另一端;两组上封板与下封板间的距离能保证穿路涵管的一端能被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形成的通孔支撑,穿路涵管的另一端能被另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形成的通孔支撑。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上封板朝下端面的限位孔、与设于下封板朝上端面的限位柱,限位孔与限位柱对应设置;所述限位孔有两个及以上,二个及以上的限位孔分设于凹槽二的两侧;所述限位柱有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限位柱分设于凹槽一的两侧。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上封板朝下端面的凹部与对应设于下封板朝上端面的凸部;所述凹部有两个及以上,两个以上的凹部分设于凹槽二的两侧;所述凸部有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凸部分设于凹槽一的两侧;上封板与下封板能通过凹部与凸部的配合实现相对固定。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封板采用的是混凝土材质。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封板采用的是混凝土材质。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上封板在与空气接触的面涂有耐冲刷涂层。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下封板在于空气接触的面涂有耐冲刷涂层。有益效果本申请涉及的穿路涵堵头,其一预制于穿路涵管的端头,稳定性较高,有效避免穿路涵管端头被冲击,提高穿路涵管的稳定性,避免坍塌;其二穿路涵堵头的有两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两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能用于对穿路涵管的支撑,降低穿路涵管对地基的质量要求;其三上封板与下封板采用限位结构匹配连接,能实现先预制上封板与下封板,然后组装安装,组装安装时,上封板与下封板相对稳定,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综上,本申请的穿路涵堵头能广泛应用于各类穿路涵,且其施工快,施工质量有保障;同时既能挡土又能实现对穿路涵管的支撑,有效提高穿路涵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本申请穿路涵堵头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本申请下封板的主视图;图3本申请下封板的俯视图;图4本申请下封板的右视图;图5本申请上封板的主视图;图6本申请上封板的俯视图;图7本申请上封板的右视图;图中:1、碎石垫层;2、穿路涵管;3、回填层;4-1、第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上封板;4-2、第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下封板;4-3、第二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上封板;4-4、第二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下封板;5、限位柱;6、凹槽一;7、凹槽二;8、限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如图1-7所示的一种穿路涵堵头,所述穿路涵包括穿路涵管2与穿路涵堵头;所述穿路涵堵头包括上封板与下封板(如图1所示);下封板预埋于穿路涵管的端头,并位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下部;上封板预设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上部,并与下封板相对设置;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接触,同时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通过限位结构连接;下封板朝上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一6;上封板朝下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二7,凹槽一6与凹槽二7能形成供穿路涵管2的通孔。优选的,为方便使用,所述上封板与下封板有两组,其中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设于穿路涵管的一端,另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设于穿路涵管的另一端;两组上封板与下封板间的距离能保证穿路涵管2的一端能被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形成的通孔支撑,穿路涵管2的另一端能被另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形成的通孔支撑。具体的是如图1所示的,第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上封板4-1、第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下封板4-2、第二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上封板4-3、第二组上封板与下封板中的下封板4-4;实际应用时,在将下封板预制于碎石垫层1后,可铺设穿路涵管2,然后安装上封板,最后铺设回填层3。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上封板朝下端面的限位孔8、与设于下封板朝上端面的限位柱5,限位孔8与限位柱5对应设置;所述限位孔8有两个及以上,二个及以上的限位孔8分设于凹槽二7的两侧;所述限位柱5有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限位柱5分设于凹槽一6的两侧。也可以在上封板朝下的端面上设置限位柱5,在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上设置限位孔8;限位孔8与限位柱5的尺寸相匹配。也可以采用,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上封板朝下端面的凹部与对应设于下封板朝上端面的凸部;所述凹部有两个及以上,两个以上的凹部分设于凹槽二7的两侧;所述凸部有两个及以上,两个及以上的凸部分设于凹槽一6的两侧;上封板与下封板能通过凹部与凸部的配合实现相对固定。为了在较低成本下具有较佳的使用效果,所述上封板采用的是混凝土材质;所述下封板采用的是混凝土材质。混凝土材质一是其具备较高的密度,在使用时稳定程度较高。为了提高上封板与下封板的使用寿命,上封板在与空气接触的面涂有耐冲刷涂层;下封板在于空气接触的面涂有耐冲刷涂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路涵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路涵堵头包括上封板与下封板;下封板预埋于穿路涵管的端头,并位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下部;上封板预设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上部,并与下封板相对设置;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接触,同时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通过限位结构连接;下封板朝上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一;上封板朝下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二,凹槽一与凹槽二能形成供穿路涵管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路涵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路涵堵头包括上封板与下封板;下封板预埋于穿路涵管的端头,并位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下部;上封板预设于穿路涵管端头的上部,并与下封板相对设置;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接触,同时下封板朝上的端面与上封板朝下的端面通过限位结构连接;下封板朝上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一;上封板朝下的端面在中间位置设有凹槽二,凹槽一与凹槽二能形成供穿路涵管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路涵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板与下封板有两组,其中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设于穿路涵管的一端,另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设于穿路涵管的另一端;两组上封板与下封板间的距离能保证穿路涵管的一端能被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形成的通孔支撑,穿路涵管的另一端能被另一组上封板与下封板形成的通孔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路涵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上封板朝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佳佳程博王翔宇姚璐何仕强徐文锐吕慧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