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岸缓冲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71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滨岸缓冲带,包括:植被护坡带,植被护坡带包括依次紧密相连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第二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的每级植被护坡带之间设置有砾间接触氧化带;植被护坡带上均种植有植物;砾间接触氧化带沿水流方向包括过滤层、净化层和吸附层;过滤层的材质是砾石,净化层的材质是火山岩,吸附层材质是煤渣块;砾间接触氧化带中设置有生态廊道;相邻的砾间接触氧化带错落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植被护坡‑砾间接触氧化带‑植被护坡型构建模式,通过多级结构布置,提高了污染吸收与水质净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滨岸缓冲带
本技术涉及水体净化与污染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滨岸缓冲带。
技术介绍
滨岸缓冲带指的是建设于河湖、溪流、沟谷等水体沿岸,以工程建设、植被种植和生态构建等措施搭建而成的空间区域,其主要作用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养护、污染控制等。不同宽度的植被带构建是近年来水体滨岸缓冲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已有研究表明,植被带具有截留雨水、防止雨水击溅侵蚀;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地表水流侵蚀;防止践踏;增加水分渗透;根系固定土壤和支撑作用;净化水质,削减非点源污染;改善生物栖息地功能;提高景观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但是,单一的植被护坡型滨岸缓冲带,由于其固有结构和设计原理的局限,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功能性缺陷:如护坡强度不足、过流能力差、亲水空间不足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滨岸缓冲带,能够提高污染吸收与水质净化的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滨岸缓冲带,包括:植被护坡带,所述植被护坡带包括依次紧密相连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第二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的每级植被护坡带之间设置有砾间接触氧化带;所述植被护坡带上均种植有植物;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沿水流方向包括过滤层、净化层和吸附层;所述过滤层的材质是砾石,所述净化层的材质是火山岩,所述吸附层材质是煤渣块;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中设置有生态廊道;相邻的砾间接触氧化带错落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为1~2m,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小于45°。优选的,所述第N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为2~5m,所述第N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小于35°。优选的,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的宽度为1~2m,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的坡度小于10°。优选的,所述过滤层的宽度为30~50cm,所述砾石的粒径为50~100mm。优选的,所述净化层的宽度为50~100cm,所述火山岩的粒径为20~50mm。优选的,所述吸附层的宽度为20~50cm,所述煤渣块的粒径为30~50mm。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生态廊道之间的距离为2~3m,所述生态廊道的宽度为0.5m。优选的,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的迎水面设置有布水槽。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1)提供了一种滨岸缓冲带,采用植被护坡-砾间接触氧化带-植被护坡型构建模式,通过多级结构布置,提高了污染吸收与水质净化的效果。(2)通过多级阶梯式布置,更有效的起到了削减水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有效提高护坡强度。(3)砾间接触氧化带采用竖直分层结构设计,沿水流方向将砾间接触氧化带分为三层,层层递进吸收污染、净化水体。(4)砾间接触氧化带通过采用同级间断式、相邻错落式的布置方式,保证水流能得到充分的净化处理,砾间氧化带的错落布置为滨岸动物活动留出了生态廊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滨岸缓冲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滨岸缓冲带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滨岸缓冲带中砾间接触氧化带的示意图。附图说明:1第一级植被护坡带、2第二级植被护坡带、3第三级植被护坡带、4砾间接触氧化带、41过滤层、42净化层、43吸附层、5布水槽、6生态廊道、7河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阅附图,一种滨岸缓冲带,包括:植被护坡带,所述植被护坡带包括依次紧密相连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第二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N的具体数值,使得滨岸缓冲带包括多级植被护坡带。如图1所示,N=3,该植被护坡带就包括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第二级植被护坡带2和第三级植被护坡带3。随着水位高度的变化,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第二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逐渐与河道7水体接触。通常情况下,只有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与河道7水体直接接触。与河道7水体直接接触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抗冲刷要求高,可以选择如生态堆袋等护坡能力较强的植被建设方式,能有效提高护坡强度。在植被种类选择上,自下而上选种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和耐水型草本地被植物。与水体间接接触的植被护坡带可以提供面源污染净化控制、地表雨水截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体间接接触的植被护坡带,其护坡建设方式采用传统的植被型护坡,植物种类选择常规灌木加草本地被,兼具考虑景观效果。第一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逐渐增大,第一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逐渐减小。也就是,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的坡面宽度小于第二级植被护坡带2的坡面宽度,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的坡度大于第二级植被护坡带2的坡度,以此类推。本技术优选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的坡面宽度为1~2m,第一级植被护坡带1的坡度小于45°。第N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为2~5m,第N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小于35°。相邻的每级植被护坡带之间设置有砾间接触氧化带;砾间接触氧化带4利用砾间过滤、氧化以及微生物分解,提供重要的污染物吸收与水体净化功能。砾间接触氧化带4的宽度为1~2m,砾间接触氧化带4的坡度近似水平,其坡度小于10°。砾间接触氧化带4沿水流方向包括过滤层41、净化层42和吸附层43,图3中的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过滤层41的宽度为30~50cm,过滤层41的材质是砾石,砾石的粒径为50~100mm。过滤层41为上游地表径流和初期雨水进入后的第一级净化,可以过滤大颗粒固体,同时提供部分氧化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净化层42的宽度为50~100cm,净化层42的材质是火山岩,火山岩的粒径为20~50mm。净化层42是最主要的水体净化区域,过滤层41过滤后的雨水和径流进入该层后,通过填料物理净化吸附和填料空隙中生存的微生物分解,得到有效的净化。吸附层43的宽度为20~50cm,吸附层43的材质是煤渣块,煤渣块的粒径为30~50mm。吸附层43为水体流出砾间接触氧化系统之前的最后一层净化措施,可以吸附过滤层41和净化层42微生物分解产物。每个砾间接触氧化带4每隔2~3m间断,实现同级间断式的布置方式,留出宽度为0.5m左右的生态廊道6,以供滨岸动物迁徙流通。相邻的砾间接触氧化带4错落设置,上一级生态廊道6对应砾间接触氧化带4,从而保证水流能得到充分的净化处理。砾间接触氧化带4的迎水面设置有布水槽5,布水槽5可以选用溢流式布水槽,增加过流能力,同时可以使水体更加均匀的布入氧化带。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滨岸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被护坡带,所述植被护坡带包括依次紧密相连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第二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的每级植被护坡带之间设置有砾间接触氧化带;所述植被护坡带上均种植有植物;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沿水流方向包括过滤层、净化层和吸附层;所述过滤层的材质是砾石,所述净化层的材质是火山岩,所述吸附层材质是煤渣块;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中设置有生态廊道;相邻的砾间接触氧化带错落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滨岸缓冲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被护坡带,所述植被护坡带包括依次紧密相连的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第二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的每级植被护坡带之间设置有砾间接触氧化带;所述植被护坡带上均种植有植物;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沿水流方向包括过滤层、净化层和吸附层;所述过滤层的材质是砾石,所述净化层的材质是火山岩,所述吸附层材质是煤渣块;所述砾间接触氧化带中设置有生态廊道;相邻的砾间接触氧化带错落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岸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到第N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岸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的坡面宽度为1~2m,所述第一级植被护坡带的坡度小于4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滨岸缓冲带,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文卉高彦波王奇姜树森
申请(专利权)人:星景生态环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