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55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B柱内板、门槛加强板、门槛内板和、车架横梁、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侧碰的能量从下门槛、B柱内板传递到车架横梁,使得侧碰的能量分散在车身中,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能够同时兼顾乘员舱舱体的变形和吸能效果。

A lower threshold structure assembly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body, and discloses a lower threshold structure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side outer panel, a B-pillar inner panel, a threshold strengthening plate, a threshold inner panel and a frame beam, a threshold outer cavity energy absorbing bracket and a threshold inner cavity energy absorbing bracket. The invention can transfer the energy of side impact from the lower threshold and the inner plate of B column to the frame crossbeam, so that the energy of side impact is dispersed in the body of the vehicle, and the safety is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ergy absorption effect is good, and the deformat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effect of the cabin of the passenger cabin can be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身
,特别是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问题,要求其能够承受严格的正碰、侧碰,使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得到保证。在新车碰撞测试NCAP(NewCarAssessmentProgram)评价中,乘员舱刚度与乘员伤害有直接的关系,乘员舱刚度大,舱体在碰撞中变形小,乘员的生存空间就得到了保证,乘员的伤害就会相应的减小。但是刚度又不能做的太强,因为碰撞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吸能要求,只有乘员舱的钣金变形才会产生吸能。因此,乘员舱的B柱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吸能作用,来吸收侧碰传递过来的能量,同时还要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在侧碰时将B柱压溃过多,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B柱压溃过多,通常增加B柱和下门槛两者的材料厚度,或采用高强度的钣金制备B柱和下门槛。现有技术的改进不能很好的实现侧碰撞力的传递,侧碰的能量依旧由下门槛和B柱来吸收,而不能将能量分散到整车中。再者,现有技术的改进不能很好的同时控制B柱以及下门槛的刚度和变形量,不能同时兼顾变形和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很好的实现侧碰撞力的传递,能够将侧碰的能量从下门槛、B柱内板传递到车架横梁,使得侧碰的能量分散在车身中,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能够同时兼顾乘员舱舱体的变形和吸能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B柱内板、门槛加强板、门槛内板和车架横梁;所述侧围外板设置在车辆地板一侧,所述车架横梁设置在车辆地板上;所述B柱内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侧围外板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所述侧围外板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的下边缘处形成下门槛,所述下门槛、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和所述车架横梁三者位置相对;所述门槛加强板和所述门槛内板均设置在所述下门槛上,且两者靠近所述B柱内板下端的端部分别设置在所述B柱内板下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并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共同围成第二腔,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内板共同围成第一腔;其中: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还包括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内,且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并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隙;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内腔吸能支架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并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隙。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空隙和所述第二空隙均宽10mm。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车架横梁、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和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三者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线重合。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车架横梁、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和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三者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中线重合。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强度小于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的强度。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B柱内板下端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第一侧面上均具有第一平面;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门槛加强板的纵切面为凹槽型,所述门槛加强板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横切面为凹槽型,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槽口朝向所述门槛加强板,并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与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槽口相对的第三底部为平面;所述第三底部平行所述第一平面,且与所述第一平面位置对应;所述第三底部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空隙。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腔吸能支架两相对槽壁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槽深方向延伸。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B柱内板下端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第一侧面上均具有第一平面;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门槛内板的纵切面为凹槽型,所述门槛内板的槽口朝向第一侧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所述门槛内板的与所述门槛内板的槽口相对的第一底部为平面;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横切面为凹槽型,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面;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与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槽口相对的第二底部平行所述第一底部,且与所述第一底部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空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侧碰力F作用在侧围外板上,侧围外板变形,将侧碰力F传递到门槛加强板上,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吸收,同时,由于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门槛加强板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外腔吸能支架被推动挪位,并作用在B柱内板的下端,使B柱变形,同时,侧碰力F进一步传递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进一步吸收,同时,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B柱内板的下端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被推动挪位,并作用在门槛内板上,进而作用在车架横梁上,整个过程中,实现了侧碰力F往车身上的传输和分散,同时,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这两个具有刚度和吸能性的元件的存在,使得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三者的变形量大大减小,有效保证了乘客的安全。本专利技术通过增设具有刚度和能吸能性的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使得侧碰力能够依次经过侧围外板、门槛加强板、门槛外腔吸能支架、B柱内板、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板传递到车架横梁上,实现了侧碰力F往车身上的传输和分散,克服了侧碰力F只分布在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上,进而造成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三者的变形量过大,不能保证乘客安全的问题。再者,在侧碰力的传输过程中,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两者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能够实现侧碰能量的吸收,整体结构同时兼顾了乘客舱的变形和吸能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B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门槛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门槛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门槛外腔吸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B柱内板与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下门槛结构总成的示意图;图9是图8的P区域放大图;图10是图9的A-A向剖面图;图11是图9的B-B向剖面图。元件标号说明:1-侧围外板,2-B柱内板,3-门槛加强板,4-门槛内板,5-门槛外腔吸能支架,6-门槛内腔吸能支架,7-车架横梁。D1-第一空隙,D2-第二空隙;a-第一底部,b-第二底部,c-第三底部,d-第一侧面,f-第一平面。A-第一腔,B-第二腔;F-侧碰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1、B柱内板2、门槛加强板3、门槛内板4、车架横梁7、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通过在现有的车身结构上增设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1)、B柱内板(2)、门槛加强板(3)、门槛内板(4)和车架横梁(7);所述侧围外板(1)设置在车辆地板一侧,所述车架横梁(7)设置在车辆地板上;所述B柱内板(2)固定设置在所述侧围外板(1)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所述侧围外板(1)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的下边缘处形成下门槛,所述下门槛、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和所述车架横梁(7)三者位置相对;所述门槛加强板(3)和所述门槛内板(4)均设置在所述下门槛上,且两者靠近所述B柱内板(2)下端的端部分别设置在所述B柱内板(2)下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并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2)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板(3)共同围成第二腔(B),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内板(4)共同围成第一腔(A);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还包括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设置在所述第二腔(B)内,且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3),并与所述B柱内板(2)下端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隙(D1);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设置在所述第一腔(A)内,且所述内腔吸能支架(6)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并与所述门槛内板(4)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隙(D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1)、B柱内板(2)、门槛加强板(3)、门槛内板(4)和车架横梁(7);所述侧围外板(1)设置在车辆地板一侧,所述车架横梁(7)设置在车辆地板上;所述B柱内板(2)固定设置在所述侧围外板(1)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所述侧围外板(1)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的下边缘处形成下门槛,所述下门槛、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和所述车架横梁(7)三者位置相对;所述门槛加强板(3)和所述门槛内板(4)均设置在所述下门槛上,且两者靠近所述B柱内板(2)下端的端部分别设置在所述B柱内板(2)下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并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2)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板(3)共同围成第二腔(B),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内板(4)共同围成第一腔(A);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还包括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设置在所述第二腔(B)内,且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3),并与所述B柱内板(2)下端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隙(D1);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设置在所述第一腔(A)内,且所述内腔吸能支架(6)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2)的下端,并与所述门槛内板(4)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隙(D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空隙(D1)和所述第二空隙(D2)均宽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横梁(7)、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和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三者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线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横梁(7)、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和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三者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中线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羽黄维刘峰刘木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