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2817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包括机体支架、灭弧栅片安装腔、装配夹具、装夹电动推杆、装夹杆、动夹板、静夹板、转位电机、工位转轴、提升电动推杆、提升杆、限位推板、上料斗、进料导向板、进料腔和安装支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利用上料斗可实现自动上料,无需对灭弧栅片进行逐片固定安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对多个灭弧栅片安装的繁琐程度,在装配过程中对多个灭弧栅片进行统一装夹,进一步提升整个灭弧栅片的安装效率,可实现单人化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灭弧栅片安装工具,具体是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属于电力安全防护设备应用

技术介绍
灭弧栅片是熄灭电弧的基本方法之一,灭弧栅片一般采用钢片制作,在交流低压开关电器中,当触头间产生电弧时,电弧在磁力线的收缩力作用下被拉入灭弧栅片,一个长弧被分隔成多段短弧,当交流电流过零时,所有短弧同时熄灭,由于近阴极效应,每段短弧的阴极附近都立即出现150-250V的起始介质强度,只要所有串联短弧的起始介质强度总和大于触头间的外加电压,电弧将不再重燃。灭弧栅片为相互独立的片状结构,为了使灭弧栅片达到灭弧的效果,多数情况下都会将多个灭弧栅片统一平行安装,这使得在进行灭弧栅片转配时,需要逐个对灭弧栅片进行固定装配,费时费力,装配的效率也较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包括机体支架以及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机体支架顶部的上料斗,所述机体支架内腔围成有灭弧栅片安装腔,且灭弧栅片安装腔顶部的机体支架开口处转动安装有装配夹具,所述装配夹具一侧的机体支架表面安装有转位电机,所述转位电机输出端通过水平设置的工位转轴连接至装配夹具表面;所述装配夹具内腔底端依次交错设置有动夹板以及固定在装配夹具内腔底端的静夹板,且动夹板底端延伸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底端侧壁内腔的装夹杆表面,所述装夹杆一端连接至装夹电动推杆输出端;所述上料斗内腔安装有与动夹板和静夹板平行设置的若干个进料导向板,且相邻两个进料导向板之间围成有进料腔,所述进料腔一侧安装有贴合在进料导向板表面的限位推板,且限位推板底端两侧分别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两端侧壁上的提升杆,且提升杆两端均连接有提升电动推杆。优选的,所述进料导向板一侧端面为斜面结构,且进料导向板上带有斜面结构端面对侧的端面贴合有限位推板,所述进料导向板带有斜面结构的一侧端面底部与静夹板端面在同一个竖直平面上。优选的,所述进料腔底部宽度与限位推板厚度的差值与待安装的灭弧栅片厚度一致。优选的,所述提升杆位于进料导向板底部两侧,且提升杆与进料腔中心线垂直。优选的,所述进料腔宽度朝着机体支架一侧的方向递减。优选的,所述装配夹具与机体支架的连接处为间隙配合安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利用上料斗可实现自动上料,无需对灭弧栅片进行逐片固定安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装配过程中对多个灭弧栅片进行统一装夹,进一步提升整个灭弧栅片的安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上料斗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体支架,101、灭弧栅片安装腔,2、装配夹具,3、装夹电动推杆,4、装夹杆,5、动夹板,6、静夹板,7、转位电机,701、工位转轴,8、提升电动推杆,9、提升杆,10、限位推板,11、上料斗,12、进料导向板,13、进料腔,14、安装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包括机体支架1以及通过安装支架14固定在机体支架1顶部的上料斗11,将灭弧栅片竖直投入上料斗11内部实现上料,所述机体支架1内腔围成有灭弧栅片安装腔101,在进行灭弧栅片装配的过程中,将待装入灭弧栅片的工件安装在安装腔101内,且灭弧栅片安装腔101顶部的机体支架1开口处转动安装有装配夹具2,所述装配夹具2一侧的机体支架1表面安装有转位电机7,所述转位电机7输出端通过水平设置的工位转轴701连接至装配夹具2表面,当装配夹具2完成对灭弧栅片的装夹后,转位电机7通过工位转轴701带动装配夹具2转动90°,将位于装配夹具2上的灭弧栅片安装在待安装的工件指定位置上;所述装配夹具2内腔底端依次交错设置有动夹板5以及固定在装配夹具2内腔底端的静夹板6,且动夹板5底端延伸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2底端侧壁内腔的装夹杆4表面,所述装夹杆4一端连接至装夹电动推杆3输出端,灭弧栅片导入交错设置的动夹板5和静夹板6之间后,利用装夹电动推杆3的伸长带动动夹板5向着静夹板6一侧方向移动,实现对灭弧栅片的装夹;所述上料斗11内腔安装有与动夹板5和静夹板6平行设置的若干个进料导向板12,且相邻两个进料导向板12之间围成有进料腔13,将灭弧栅片竖直投入上料斗11内部,位于上料斗11内部的灭弧栅片依次进入进料腔13内部,所述进料腔13一侧安装有贴合在进料导向板12表面的限位推板10,且限位推板10底端两侧分别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2两端侧壁上的提升杆9,且提升杆9两端均连接有提升电动推杆8,进入进料腔13内部的灭弧栅片在进料导向板12的引导下进入进料腔13底端,通过提升电动推杆8带动提升杆9向着进料导向板12一侧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限位推板10向着进料导向板12一侧方向移动,利用限位推板10将多余的灭弧栅片推出进料腔13底端只留一个竖直放置的灭弧栅片,便于后续的灭弧栅片装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进料导向板12一侧端面为斜面结构,且进料导向板12上带有斜面结构端面对侧的端面贴合有限位推板10,便于将多余的灭弧栅片推出,所述进料导向板12带有斜面结构的一侧端面底部与静夹板6端面在同一个竖直平面上,使灭弧栅片沿着进料导向板12下落后沿着静夹板6侧壁进入静夹板6和动夹板5之间的空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进料腔13底部宽度与限位推板10厚度的差值与待安装的灭弧栅片厚度一致,保证在限位推板10将多余的灭弧栅片推出后有且只有一个灭弧栅片留在进料腔13底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提升杆9位于进料导向板12底部两侧,且提升杆9与进料腔13中心线垂直,为提升杆9的升降运动提供空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进料腔13宽度朝着机体支架1一侧的方向递减,便于对灭弧栅片的导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装配夹具2与机体支架1的连接处为间隙配合安装,在不影响装配夹具2与机体支架1连接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保证在装配夹具2转动过程中与机体支架1之间不会产生额外的摩擦,提升整个工装在运行时的顺滑。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将灭弧栅片竖直投入上料斗11内部,灭弧栅片在相邻两个进料导向板12的引导下沿着进料腔13进入相邻两个动夹板5和静夹板6之间的空腔处,通过限位推板10保证单个灭弧栅片的进入动夹板5和静夹板6之间的空腔处,同时也防止多个灭弧栅片堵在进料腔13内部,下落至动夹板5和静夹板6之间空腔处的灭弧栅片在动夹板5移动过程中实现装夹,装夹完成后通过装配夹具2转动,将灭弧栅片安装在相关工件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包括机体支架(1)以及通过安装支架(14)固定在机体支架(1)顶部的上料斗(1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支架(1)内腔围成有灭弧栅片安装腔(101),且灭弧栅片安装腔(101)顶部的机体支架(1)开口处转动安装有装配夹具(2),所述装配夹具(2)一侧的机体支架(1)表面安装有转位电机(7),所述转位电机(7)输出端通过水平设置的工位转轴(701)连接至装配夹具(2)表面;所述装配夹具(2)内腔底端依次交错设置有动夹板(5)以及固定在装配夹具(2)内腔底端的静夹板(6),且动夹板(5)底端延伸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2)底端侧壁内腔的装夹杆(4)表面,所述装夹杆(4)一端连接至装夹电动推杆(3)输出端;所述上料斗(11)内腔安装有与动夹板(5)和静夹板(6)平行设置的若干个进料导向板(12),且相邻两个进料导向板(12)之间围成有进料腔(13),所述进料腔(13)一侧安装有贴合在进料导向板(12)表面的限位推板(10),且限位推板(10)底端两侧分别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2)两端侧壁上的提升杆(9),且提升杆(9)两端均连接有提升电动推杆(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灭弧栅片新型装配工装,包括机体支架(1)以及通过安装支架(14)固定在机体支架(1)顶部的上料斗(1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支架(1)内腔围成有灭弧栅片安装腔(101),且灭弧栅片安装腔(101)顶部的机体支架(1)开口处转动安装有装配夹具(2),所述装配夹具(2)一侧的机体支架(1)表面安装有转位电机(7),所述转位电机(7)输出端通过水平设置的工位转轴(701)连接至装配夹具(2)表面;所述装配夹具(2)内腔底端依次交错设置有动夹板(5)以及固定在装配夹具(2)内腔底端的静夹板(6),且动夹板(5)底端延伸连接至位于装配夹具(2)底端侧壁内腔的装夹杆(4)表面,所述装夹杆(4)一端连接至装夹电动推杆(3)输出端;所述上料斗(11)内腔安装有与动夹板(5)和静夹板(6)平行设置的若干个进料导向板(12),且相邻两个进料导向板(12)之间围成有进料腔(13),所述进料腔(13)一侧安装有贴合在进料导向板(12)表面的限位推板(10),且限位推板(10)底端两侧分别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梓航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陶特思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