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395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8:45
一种电池冷却器,包括冷却腔、插入管和至少两个隔板;冷却腔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冷却腔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冷媒输出通道;冷媒输入通道、冷媒输出通道均从冷却腔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顶端与冷媒进口相连,冷媒输出通道顶部与冷媒出口相连;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每条单流道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和冷媒输出通道;插入管设置在冷媒输入通道内,其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内壁间形成间隙,其顶端与冷媒进口相连,底端与冷却腔底部之间形成间隙;隔板设置在冷却腔内,将层叠的单流道和冷媒输出通道分隔形成S形冷却回路。该方案能增加冷媒流程长度,提高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在新能源电动车电池散热系统与电机散热系统或空调系统中的水冷却器,尤其是一种电池冷却器。
技术介绍
电池冷却器主要应用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冷(R134a/R1234yf/co2)液汽状态变化,直接给冷却液降温,达到制冷的目的。目前电池冷却器的结构比较单一,其内部流道结构也比较单一。由于现有电池冷却器在现有的体积与重量下热功率(性能)较低;现在新能源车主要是往轻量化方向发展,车上所使用的零部件在安全性能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现有的电池冷却器结构都是单流程,冷媒流程较短,导致冷媒在冷却器内停留时间短,不能把足够的制冷量传给冷却剂侧;单流程结构也会容易内部出现局部冰堵或者不制冷现象,不能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冷却器,能够改变电池冷却器内部流道结构,提高其冷却效果,减轻冷却器的整体重量。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冷却器,包括冷却腔1、插入管9和至少两个隔板;其中,冷却腔1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3和冷媒出口2;冷却腔1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均从冷却腔1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5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冷媒输出通道4顶部与冷媒出口2相连;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8,每条单流道8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插入管9设置在冷媒输入通道5内,插入管9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5内壁间形成间隙;插入管9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底端与冷却腔1底部之间形成间隙;隔板设置在冷却腔1内,隔板将层叠的单流道8和冷媒输出通道4分隔形成S形冷却回路,S形冷却回路的起始端连接插入管9底端,末端连接冷媒出口2;S形冷却回路中流动有冷媒。进一步的,所述单流道8为管状或槽状流道。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增加冷媒从冷媒进口到冷媒出口的流程长度,有效提高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中包括:1、冷却腔,2、冷媒出口,3、冷媒进口,4、冷媒输出通道,5、冷媒输入通道,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单流道,9、插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2所示为一种实施例,包括冷却腔1、插入管9、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其中,冷却腔1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3和冷媒出口2;冷却腔1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均从冷却腔1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5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冷媒输出通道4顶部与冷媒出口2相连;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8,每条单流道8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将冷媒进口3到冷媒出口2之间的空间分为三层:第一隔板6与冷却腔1顶部之间为第一层回路,第一隔板6和第二隔板7之间为第二层回路,第二隔板7与冷却腔1底部之间为第三层回路。插入管9设置在冷媒输入通道5内,插入管9的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5的内壁间形成间隙;插入管9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底端插入第三层回路,且底端与冷却腔1底部之间形成间隙。第二隔板7与插入管9的外壁连接,使冷媒输入通道5处于第三层回路的部分不与其处于第二层回路中的部分连通;而冷媒输入通道5处于第二层回路的部分与其处于第一层回路的部分连通。第一隔板6将冷媒输出通道4处于第一层回路的部分与其剩余部分隔开,第一隔板6、冷媒输出通道4和冷却腔1底部之间形成密封空间。至此,冷媒进口3到冷媒出口2之间形成一个S形的冷却回路,S形冷却回路的起始端连接插入管9底端,末端连接冷媒出口2。S形冷却回路中流动有冷媒,冷媒的流动路线为:冷媒从冷媒进口3进入冷却腔1,通过插入管9进入冷却腔1的底部,然后从第三层回路靠近插入管9的一端流向第三层回路的另一端,即冷媒输出通道4,然后冷媒在冷媒输出通道4中上升至第二层回路,然后流向冷媒输入通道5,通过插入管9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5内壁之间的间隙上升至第一层回路,并再次流向冷媒输出通道4,最后从冷媒出口排出,完成一个冷却回路。本实施例中,单流道为管状或槽状流道,能够使冷媒在单流道中流通。本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冷却器整体体积的条件下增加冷媒从冷媒进口到冷媒出口的流程长度,有效提高冷却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1)、插入管(9)和至少两个隔板;其中,冷却腔(1)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3)和冷媒出口(2);冷却腔(1)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均从冷却腔(1)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5)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冷媒输出通道(4)顶部与冷媒出口(2)相连;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8),每条单流道(8)两端分别连通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插入管(9)设置在冷媒输入通道(5)内,插入管(9)外壁与冷媒输入通道(5)内壁间形成间隙;插入管(9)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底端与冷却腔(1)底部之间形成间隙;隔板设置在冷却腔(1)内,隔板将层叠的单流道(8)和冷媒输出通道(4)分隔形成S形冷却回路,S形冷却回路的起始端连接插入管(9)底端,末端连接冷媒出口(2);S形冷却回路中流动有冷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1)、插入管(9)和至少两个隔板;其中,冷却腔(1)顶部开设有与内部贯通的冷媒进口(3)和冷媒出口(2);冷却腔(1)内设有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冷媒输入通道(5)、冷媒输出通道(4)均从冷却腔(1)顶部垂直延伸至底部,冷媒输入通道(5)顶端与冷媒进口(3)相连,冷媒输出通道(4)顶部与冷媒出口(2)相连;冷媒输入通道(5)和冷媒输出通道(4)之间沿高度方向层叠设置有单流道(8),每条单流道(8)两端分别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江沈登原孙加法郭贞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