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923088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无线供电线圈装置,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的一端与驱动发射模块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的另一端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发射模块与变压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无线供电方式代替有线供电的门禁系统安装结构方式,施工人员可以摆脱线缆铺设带来的困扰,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连续能量耦合完毕能量的传送,两个具有相同共振频率的共振物体能有效地交换能量,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射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门锁供电,从而使得门禁硬件系统结构无需进行线缆铺设环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和巡检中心管理模式的推广,无人值守变电站越来越多,站内设施存在的潜在安全保障风险越来越严重;同时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重要的安全生产场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无人值守成为变电站建设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站内设备的安全保障风险加大,因此有必要建设一套智能系统来提高变电站的安防水平。现有的门禁系统在安装过程中涉及到信号线与电源线铺设,如图1所示,新建变电站在走线方面可以通过预埋管解决门禁系统安装过程中的走线问题,已运行变电站加装门禁系统对墙体切槽产生的粉尘,对变电站内设备产生安全隐患,而且,对于已经运行的变电站安装门禁系统在铺设线缆时却涉及到对墙体进行切槽工艺以及对墙体的修补问题,因此亟需提出一种使用无线供电方式代替有线连接供电的变电站门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施工人员以及变电站设备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包括无线供电线圈装置,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的一端与驱动发射模块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的另一端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发射模块与变压器相连接。本技术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包括发射线圈、接收线圈、接收模块、复位弹簧以及固定板,所述发射线圈与驱动发射模块相连接,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接收线圈与接收模块之间电连接,接收线圈和接收模块分别固定在固定板的两侧,所述复位弹簧固定于导轨上,固定板通过复位弹簧在导轨上滑动,所述接收模块用于为磁力锁供电,固定板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优选的,所述驱动发射模块包括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以及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的漏极分别与变压器的正极、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的源极分别与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的漏极以及发射线圈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的源极分别与变压器的负极、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的源极相连,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的漏极分别与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的源极以及发射线圈的另一端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的一端与接收线圈相连接,整流桥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相连,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分别与第五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5的漏极、第二二极管V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五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5的源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V2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V1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电池负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池正极、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通过外部驱动装置与开门按钮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导轨设置有2个,复位弹簧设置有两根,每根复位弹簧分别固定于一个导轨上,固定板固定在两根复位弹簧中间。更进一步的,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和导轨均设置于门框上。更进一步的,所述外部驱动装置为外部拉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包括无线供电线圈装置,无线供电线圈装置的一端与驱动发射模块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的另一端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发射模块与变压器相连接,本技术采用无线供电方式代替有线供电的门禁系统安装结构方式,施工人员可以摆脱线缆铺设带来的困扰,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人员以及变电站设备的安全性,同时为后期维护带来了便捷性。2)、所述驱动发射模块用于驱动发射线圈,接收模块用于为磁力锁供电,所述驱动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较高。3)、所述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均由铜丝绕制而成,均为可定制芯片,其价格低廉,性价比高。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门禁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门禁系统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硬件结构的连接框图;图5为本技术的驱动发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的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0—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1—发射线圈12—接收线圈13—接收模块14—复位弹簧15—固定板16—外部拉线17—门框18—导轨20—驱动发射模块30—变压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2~4所示,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包括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的一端与驱动发射模块20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的另一端与外部拉线16相连接,所述驱动发射模块20与变压器30相连接。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包括发射线圈11、接收线圈12、接收模块13、复位弹簧14以及固定板15,所述发射线圈11与驱动发射模块20相连接,所述发射线圈11与接收线圈12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接收线圈12与接收模块13之间电连接,接收线圈12和接收模块13分别固定在固定板15的两侧,所述复位弹簧14固定于导轨18上,固定板15通过复位弹簧14在导轨18上滑动,所述接收模块13用于为磁力锁供电,固定板15与外部拉线16相连接。所述固定板15通过外部拉线16与开门按钮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和导轨18均设置于门框17上。所述发射线圈11、接收线圈12均由铜丝绕制而成,均为可定制芯片,其价格低廉,性价比高。具体的,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安装在磁力锁的上方与磁力锁连接,发射线圈11、接收线圈12处于有效工作距离,具有相同共振频率,能够有效地交换能量,进而由接收模块13输出电能给磁力锁供电。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发射模块20包括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以及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的漏极分别与变压器30的正极、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的源极分别与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的漏极以及发射线圈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的源极分别与变压器30的负极、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的源极相连,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的漏极分别与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的源极以及发射线圈11的另一端相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接收模块13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的一端与接收线圈12相连接,整流桥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相连,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分别与第五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5的漏极、第二二极管V2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五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5的源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V2的正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V1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电池负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的一端与驱动发射模块(20)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的另一端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发射模块(20)与变压器(30)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的一端与驱动发射模块(20)相连接,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的另一端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发射模块(20)与变压器(30)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供电线圈装置(10)包括发射线圈(11)、接收线圈(12)、接收模块(13)、复位弹簧(14)以及固定板(15),所述发射线圈(11)与驱动发射模块(20)相连接,所述发射线圈(11)与接收线圈(12)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接收线圈(12)与接收模块(13)之间电连接,接收线圈(12)和接收模块(13)分别固定在固定板(15)的两侧,所述复位弹簧(14)固定于导轨上,固定板(15)通过复位弹簧(14)在导轨上滑动,所述接收模块(13)用于为磁力锁供电,固定板(15)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门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发射模块(20)包括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第三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3以及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所述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的漏极分别与变压器(30)的正极、第二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2的漏极相连接,第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1的源极分别与第四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4的漏极以及发射线圈(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半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厅罗玉平刘芹刘伟简丽娜朱劲波高志国王禹然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铜陵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